肖雪鋒 王海燕
摘要:結合非遺生產性保護以及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指出以探索高校設計類專業應以參與非遺創造性轉化路徑、提高學生非遺品牌設計能力、打造非遺視覺數據平臺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優化基于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創新實踐教學過程體系、健全實踐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堅持以包豪斯設計實踐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為前提,確保所選取的非遺項目具有可參與性與關聯性、典型性;在非遺文獻梳理和非遺項目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非遺品牌設計,在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凝練專業特色。
關鍵詞:非遺傳承;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1-0151-03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本文結合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著眼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探討通過藝術設計幫助傳統的非遺文化項目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從而實現非遺資源的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當前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寫生實習、綜合快題設計以及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本文所探討的設計類專業基于非遺傳承的實踐教學與應用,是指在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包豪斯設計實踐教學理論為指導,以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為目標,在文獻梳理和項目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非遺品牌設計,以幫助傳統的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社會,從而實現既保護非遺,又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目的。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國內開設設計類專業的各類院校已達一千多所、在校生60余萬(張國富,2016)。有學者指出高校藝術類專業教育歷來注重與設計前沿接軌,參與的實踐設計項目非常現代,較少涉獵民族民間文化,使得專業特色不明晰。同時,我國非遺資源豐富,但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國家已出臺《中國非物質遺產保護法》(2011年6月25日起施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辦發〔2017〕25號)等,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參與非遺的品牌策劃、衍生品設計等,助力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鑒于此,高校藝術類專業設立非遺相關實踐課程,既可以突破固有的教育思路,拓寬藝術設計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又可探索獨具特色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
截至2020年8月,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已在非遺集中地區建了工作站,探索非遺產品和品牌設計,這就為其他高校藝術類專業參與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提供了借鑒。從文獻搜索情況來看,目前非遺融入設計類專業教學方面的成果比較少,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非遺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的價值研究和非遺視角下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當前關于非遺融入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僅有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薛曉霞總結了常州非遺融入該校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經驗;江漢大學劉桂艷則研究在高校設計類專業《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中,如何對非遺元素進行再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張明強調非遺文創設計人才培養應做到非遺核心內涵、現代設計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
上述高校和學者的教研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本文探討如何將非遺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的寫生實習、綜合快題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非遺文獻梳理、非遺項目調研、非遺品牌設計、非遺成果轉化等反哺教學,從而塑造特色專業,保護非遺文化。
二、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
高校設計類專業作為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著力構建與創新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對于保護非遺文化、塑造特色專業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主要包括:
一是探索高校設計類專業參與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的路徑。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規定:“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設立工作站,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2018年,教育部發出《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通知》,支持高校圍繞民族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等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基地。因而,將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類非遺資源納入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以保持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為前提,將非遺資源轉化為非遺產品進而構建非遺品牌,在藝術實踐中實現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確保非遺的藝術高度和可持續發展,是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之一。
二是提高學生基于非遺生產性保護進行設計開發和設計管理的實踐能力,打造特色專業。依托新文科建設這一背景,高校設計類專業應堅持分類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切實做好專業優化、課程提質和模式創新等工作,以培養適合行業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當前國內設計類專業基于非遺傳承的實踐教學模式的目標為:整合學校教育資源與本地非遺資源,由專業教師和非遺傳承人共同指導學生,掌握非遺的技能、技藝,體會其文化內涵;通過文獻調研、田野調查和非遺設計實踐,鍛煉學生對于非遺進行普查、記錄、繪圖、訪談、統計、設計等技能(主要包括品牌形象設計、包裝設計和文創產品設計等方面),從而提高學生基于非遺生產性保護進行設計開發和設計管理的實踐能力,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帶動高校自身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進而打造特色專業。
三是整合多方資源,打造非遺視覺數據平臺。近年來,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促進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受到廣泛關注。當前,非遺數據平臺主要包括:國家層面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公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www.ihchina.cn);地方層面由各省、市、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管的非遺數據庫;近年來部分區縣亦開始建設自己的非遺保護網站。上述政府背景的非遺數據平臺主要發布非遺相關政策、資訊以及非遺清單等內容,面向社會大眾,科普性較強。高校設計類專業參與非遺品牌設計,可以整合高校、政府、非遺傳承人等多方資源,打造專業性更強的非遺視覺數據平臺,包括非遺圖片庫、影像庫、案例庫和產品庫。以設計類專業的《綜合快題設計》課程為例:圖片庫、影像庫源自于師生在非遺田野調查過程中,完成的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非遺地圖和非遺影像志;產品庫整合師生為所選非遺項目設計的品牌形象、包裝以及文創產品;案例庫則體現了對整個實踐教學的評價、總結與反思。
三、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體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優化實踐教學目標體系,選擇適合的非遺項目。選擇合適的非遺項目,邀請非遺傳承人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參與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完善工作,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確定非遺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學時、實施時段及地點;加強設計類專業與學校其他專業(如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等)的融合,建立專業交流平臺,并借鑒其學科建設及教學經驗充實完善設計類專業非遺實踐教學課程結構。
二是優化實踐教學運行條件,完善基于非遺的創新實踐教學過程體系。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校外資源,為實踐教學創設有利條件,鼓勵學生參與非遺設計開發全過程,完善基于非遺傳承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就是以非遺文獻閱讀、非遺項目考察、非遺品牌設計為核心,引導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參與當地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調查分析非遺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通過切實可行的設計去解決,從而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
三是優化實踐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注重非遺品牌設計成果轉化。首先,實行雙導師制促進非遺品牌設計成果轉化。鼓勵專業教師參與非遺的活態傳承及相關培訓,聘請非遺傳承人和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實踐教學,確保非遺品牌設計成果既能夠體現非遺的核心內涵,又符合現代設計的要求。其次,加強與政府文旅部門、相關企業的溝通,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非遺傳承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品牌研究中心,積極推廣非遺品牌設計成果。第三,健全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從設計專業角度、參加設計大賽并獲獎以及被相關單位采用等三個方面,客觀評價非遺品牌設計成果,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原則
實踐表明,并不是所有非遺項目都適合導入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將非遺文化引入高等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結合專業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非遺項目。中國非遺資源豐富,截止2021年5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國家級1372項,種類繁多(涵蓋民間文學、傳統舞蹈、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傳統技藝和民俗等十大類別),它們特定的歷史文化、所處空間環境的限定、社會認知的需求、加工技藝的局限等因素,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明確以下原則:
一是所選取的非遺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有可參與性、關聯性。可參與性決定了該非遺教學內容必須考慮學校的地緣關系,非遺實踐中的互動教學離不開田野調查、數據的采集與傳承人的溝通,所以在非遺項目選擇上要考慮地域性,學生是否有便利條件參與非遺實踐。可關聯性要求設計類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主體,應與所選非遺項目具有較高的適應度,彼此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二是所選取的非遺項目要具有該領域的典型性、兼具自身特色。典型性決定研究深度與價值。非遺項目星羅萬象,分布廣泛,即便是同類型的非遺,其藝術價值高低不同,特色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取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和研究的非遺項目時,應以適合進行非遺生產性保護的項目為主,剔除一部分價值不高的形式,著重發掘藝術價值高的內容,以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打造特色專業。
三是以包豪斯設計實踐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為前提。通過文獻查閱、田野調查等方法,為選擇的非遺項目進行視覺設計,如標志設計、包裝設計、插畫設計、品牌形象設計、衍生品設計等,以實現學生掌握技藝、非遺融入生活。當前,雖然部分藝術類院校認識到非遺傳承的價值,開展了一些非遺進校園活動,并撰寫了相關論文,但研究的成果主要為教改論文,非遺數據平臺還不多見。因此,從高校的視角,應以包豪斯設計實踐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為前提,深入非遺所在地,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基于現狀進行反思,形成基于設計成果的非遺資源創新性轉換。
五、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方法
基于非遺傳承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路,是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創造性表現能力,突出藝術表現性與實踐應用性的專業特色,并從一定程度上檢驗實踐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非遺文獻梳理。系統查閱非遺生產性保護以及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相關文獻,了解我國非遺品牌設計、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現狀,挖掘非遺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教育、經濟與社會價值,并對設計類專業的非遺教學與實踐進行理論闡述。
二是非遺項目調研。教師帶領學生考察適合于進行品牌化運作的非遺項目,嘗試將非遺文化與高校設計類專業相關實踐課程進行融合,形成非遺特色實踐教學體系。邀請非遺方面的專家和民間工藝傳承人進校園,參與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在高校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既指導學生進行非遺相關設計,又深入研究非遺文化;帶領學生深入非遺所在地,進行田野調查。
三是非遺品牌設計。在非遺文獻梳理和非遺項目調研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按照興趣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非遺的品牌設計,包括但不限于非遺插畫設計、VIS設計以及文創設計。在非遺項目的選擇方面,一般認為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以及傳統醫藥類更適合非遺生產性保護,但我們在近年來的非遺品牌設計實踐中,認識到在文旅融合這一背景下,民間傳說類非遺因其與地域文化的密切聯系,亦適合進行品牌設計;在非遺的插畫設計方面,值得借鑒的做法是先梳理非遺的發展脈絡,然后通過插畫的形式對其進行視覺呈現;在非遺VIS和文創設計方面,則應緊扣非遺核心內涵,有效利用插畫設計成果,結合受眾群體的需求進行設計,以實現非遺品牌設計成果的有效轉化。
注釋:
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參考文獻:
[1] 梁家年,涂偉,胡康,等.工科大學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創新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5).
[2] 張國富,龔林靜.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2).
[3] 薛曉霞,許曉婷.喚醒記憶——常州非遺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大觀,2016(9).
[4] 劉桂艷.非遺元素再設計——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課程教學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6).
[5] 張明.非遺傳承創新語境下的文創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
[6] 肖雪鋒,劉磊.民俗類非遺品牌的塑造與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18(6).
[7] 夏寸草.“非遺進課堂”綜合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思考——以上海市金山農民畫為例[J].裝飾,2016(9).
[8] 何思倩,張明.“民藝的傳承與創新”設計專題實踐教學啟示[J].裝飾,2017(1).
[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7(11).
作者簡介:肖雪鋒(197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設計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品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傳播。
王海燕(1978—),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單位為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