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湘 孫曉菲 喻艷
【摘要】? ? 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事件頻發,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著深遠影響。如何通過有效手段真正引導在校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高校網絡社會輿情觀,盡可能地消除當前網絡社會輿情對在校大學生成長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成為當前備受矚目的一個焦點社會問題。本文從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新時代特點出發,探討高校網絡輿情對我國大學生媒體產生的正面負面影響,重點探討從“關注兩個階段,把握兩個字”,即平時,把握一個“育”字;當下,把握一個“導”字,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高校學生網絡媒體輿情觀。
【關鍵詞】? ? 網絡輿情? ? 大學生? ? 價值觀? ? 對策
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指出截止3月我國網民數量規模已達到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其中99.3%的用戶使用手機上網,手機的使用為網絡事件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大學生網民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高校學生網絡社會輿情的重要活動制造者和重要傳播者,同時也容易受到高校學生網絡社會輿情的深刻影響。
《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指出認真分析輿情產生的原因、趨勢及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高校要及時了解輿情信息,敏銳捕捉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正確形成的關鍵階段,網絡輿情強大的傳播力和思想牽引力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造成影響。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應對網絡輿情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新時代特點
1.1傳播性與失控性的交錯
新聞媒體經歷了由“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自媒體”的發展歷程[1]。自媒體讓網絡信息的搜集、點評、分析、報道、傳遞門檻降低,也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負面輿論的發酵和傳播,加大了高校網絡輿情控制的難度系數。高校網絡輿情出現傳播速度極快與管控容易陷入失控的交錯狀態,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帶來難度。
1.2理性與盲目性的碰撞
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部分學生對于網絡輿情事件會產生新思想,發表新觀點,也會結合自身成長環境、學習背景提出中肯的建議和意見,是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理性聲音的代表,也是阻止事件進一步傳播和發酵的有力助手。但是,網絡輿情事件的隱匿性和快速擴散性使得大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理性看待事件,也沒法深入分析和研判,從而出現觀點趨同、價值相近現象,大學生面對輿情事件的從眾心理和盲目性出現。
1.3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疊加
新時代社交網絡中“大 V”的影響不容忽視,他們能夠在輿論事件后迅速發酵情感、設置議程、左右輿論。輿論事件中,大學生“大 V”代表著個體網民帶來的“蝴蝶效應”,影響著大學生對輿情事件的看法和行為表現[2]。同時,自媒體的興起又讓大學生迅速通過QQ 、微信、貼吧、論壇 、微博、抖音、快手和B站等各類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形成一個個群體,面對輿情事件時,他們可以迅速集結,發出群體性聲音,可以迅速影響輿情事件的發展。
二、網絡輿情事件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
2.1直接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
大學生已經成年,生理上已經成熟,價值觀接近形成,但是,還未真正定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網絡輿情不可能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選擇傾向進行直接評判。但是,面對突發的網絡輿情事件,面對極端的內容和兩極嚴重分化的評論和觀點,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直接沖擊。某些消極的思想價值觀念,比如功利主義和奢靡價值主義等,夾雜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之中,通過高校內和網絡媒體輿情對高校大學生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使高校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受到嚴重侵蝕,導致部分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意識取向受到迷失[3]。
2.2隱形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
大學生正處在人類精神自我與其他社會自我這一認知關系發展的重要過渡時期,渴望能夠獲得人類精神自我及其他社會自我的共同認可,而在校大學生的這一認知需求恰恰也正可以從高校利用網絡傳播輿情這一發展途徑中得到獲得根本滿足[4]。網絡輿情中的不良言論和動態會直接使大學生的主觀價值意識選擇預估評判結果受到很大影響,高校的引導加上學生的自我調整,會讓他們根據正確高校網絡上的輿論動態調整自己的主觀看法,認清一件事情的事實真相,最終可以得出合理地位的價值選擇評判。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網絡輿情觀的策略
價值觀是基于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價值觀的養成不是一撮而就,需要一個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需要關注兩個階段,把握兩個字,即平時,把握一個“育”字;當下,把握一個“導”字。
3.1貴在平時:把握一個“育”字
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網絡輿情觀要立足平時,從育人氛圍、育人形式和育人隊伍做好工作。
1.營造網絡育人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高校要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育人環境,一是要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做大做強正面宣傳,唱響主流聲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大學生在面對網絡輿情時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有時代責任感的大學生網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官網做好學生關心的各項事務的宣傳引導、解釋說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權威意識,營造積極向上、以人為本的育人氛圍;三是加強網絡法制教育,通過法律教學、法律講座等理論教學和法律案件分析、社團活動、監獄參觀等實踐形式讓大學樹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識,拒絕網絡暴力,爭做文明守法好網民5]; 四是建立廣大學生權益意見反饋開放機制,聆聽廣大學生的真實聲音,建立良好的學生意見建議訴求及時表達交流機制,讓廣大學生群眾能夠對各種網絡現象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增強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社會意識[6]。
2.創新網絡育人形式。結合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網絡育人,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調查顯示,如今大多數學生常用的聊天工具是QQ,獲取日常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微信公眾號,喜歡用抖音記錄自己的學習和活,B站、微博和知乎是大學生參與網絡輿情事件的主陣地。學生在哪里,學生喜歡的形式是什么,網絡育人的就應該主動創新形式走近他們,讓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在日常用網中得到錘煉與強化。
3.建設網絡育人隊伍。一支優秀的網絡育人隊伍必然是政治與能力雙過硬的,也就是說成員必須兼備堅定的政治導向和一定的網絡技術能力。校級專門力量負責拓展網絡平臺,網站建設指導,提供用網管網能力;院級力量負責豐富網絡內容,在網絡輿情事件再現評論、網絡作品甄選等活動組織中加強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做好班級學生干部協助育人力量的教育培養工作,確保提供活動引領力和原動力。
3.2贏在當下:把握一個“導”字
在網絡輿情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治理策略”“對策”“柔性治理”“生態治理”等關鍵詞[7]。通過深入細致的日常教育工作,大學生已經基本確立相對穩定的輿情價值觀,但是,在面對突發且評論極端的網絡輿情事件時,大學生能否理性客觀面對且將自我輿情觀外化于行則需要技術指導與柔性引導。
1.技術指導。一直以來,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更多強調應急管理,而忽視預警管理和風險管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云計算平臺、超級計算機和可視化系統等互連,建立集監測、分析、協同、力量、資源、決策、行動于一體的決策支持平臺,為網絡輿情研判和處置引導進行決策服務。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突然、發酵迅速、影響廣泛,通過技術手段準確判斷來源、影響能夠為下一步處理提高契機。
2.柔性引導。網絡輿情中某些非理性客觀的評論會給高校師生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面對此類網絡輿情,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依舊采用直接刪除或者屏蔽相關信息進行各種遮掩式的評論,不但不能有效平息不良網絡輿論,甚至還有可能加劇網絡輿情事件的進一步發酵。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者必須不斷提高輿情綜合引導管理能力,創新網絡輿情綜合管理方式,變剛性管理為柔性引導,通過話題引導、情況說明和支持合理發聲等方式有效減輕消極影響,維護高校的穩定,轉網絡輿情事件為教育契機,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促進高校的和諧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在深入進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體系構建的工作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網絡展示輿情積極的一面。在政策指導下,高校一是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大學生樹立正確網絡輿情觀要立足平時,從育人氛圍、育人形式和育人隊伍做好工作;二是要在面對突發且評論極端的網絡輿情事件時,則需要技術指導與柔性引導結合,通過話題引導、情況說明和支持合理發聲等方式有效減輕消極影響,維護高校的穩定,轉網絡輿情事件為教育契機,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促進高校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歡,劉曉夢.自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的輿情引導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1-6+55.
[2]邊雋.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有效途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20(11):187-188.
[3]趙雪.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研究[J].新聞世界, 2018(11):80-84.
[4]李麗,張會來.高校輔導員掌握網絡思政教育話語權的三個關鍵[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02):7-10.
[5]陳忠,張峰.習近平新時代網絡輿情教育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及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8(02):92-94.
[6]張欣,張貴群.網絡輿情新態勢下大學生價值迷失及防范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刊, 2020,11(16):24-25.
[7]劉巖芳,齊春萌.網絡輿情治理的主體、客體和方法分析[J].傳媒觀察, 2020(09):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