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帥 劉蒙 于禾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學改革面臨“應試主義”“分數論”思想的阻礙,高校過分追求考試分數的取向與研究性教學強調的教學過程相沖突;學生自我探究意識薄弱,對研究性教學改革不夠配合;現行教學管評制度過于注重量化指標;教師研究性教學專業水平低,缺乏營造課堂藝術的經驗等。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轉變教學方法,重構教學評價體系,為研究性教學改革創設空間。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學;課堂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
研究性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不同,它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強調的是探究發現的過程,而不是當前課堂所呈現的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這一現狀。對于學生來說,考試成績固然重要,因為成績能夠證明你對知識的掌握,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學生必須為以后進入社會獨立生活掌握技能、掌握學習的能力。因此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才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學生在課堂實行研究式學習,不僅能收獲成功的喜悅,而且對知識點的掌握將更加牢固,對知識點的印象將更加深刻[1]。
1 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研究性教學最早源于杜威(John Dewey)“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即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教育,教師不是全程單向地向學生輸出知識內容,而是對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引導,像啟明燈一樣引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前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在1950年就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自我發現、自我探究,不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要自我理解和消化。主張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講授作為研究過程進行設計,這就是著名的發現學習法[2]。
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主要圍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進行,利用研究和探索性思維將高等教育課堂從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創新的個性化模式,這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也是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質量的關鍵。教師不再是將現成知識“喂”給學生的“傳話人”,而是在課堂上進行引導,與學生共同探究發現的“學習者”。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幫助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而且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加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地加以引導。
研究性教學改革涉及學校、教師、學生等主體,涉及理念、目標、方向、行動、政策依托等層面。狹義上的研究性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引導法、類比推理法、討論法、聯想法等[3]。問題引導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探究學習,教師課前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準備好問題,通過提出問題或者線索,讓學生談論探究。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以及自身通過預習或者其他途徑獲得的線索親自探索,在此基礎上掌握原理和概念,獲得知識。
類推法是基于新事物屬性和已知事物的屬性具有相似性這一特點,比較兩者之間的某些方面,從而根據已知知識,預測推斷新知識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和特點,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還可以預測趨勢走向。類比法是獲得更高水平的知識遷移的重要來源,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運用類比法,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從會做一道題變為會解答一類題,學會找規律,作總結,而且可以更好地學習新知識,解決更多問題[4]。
聯想法是指通過已知事物聯想到另一相似的事物,由某一現象聯想到另一現象的思維過程。聯想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以前學到的舊知識,還能進行新知識的創造。聯想法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運用好聯想法,可以在腦海中形成知識網絡,有利于搭建知識框架。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垂直、水平或跳躍的思想以及多渠道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聯想法,積極引導和支持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點[5]。
2 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阻力
推進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是提高大學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應有之義[6]。但是當前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的路上有種種絆腳石,傳統“應試主義”思想、“分數論”思想根深蒂固,高校過分追求考試分數取向與研究性教學強調的教學過程相沖突;學生自我探究意識薄弱,對研究性教學改革不夠配合;現行教學管評制度過于注重量化指標;教師研究性教學專業水平低,缺乏營造課堂藝術的經驗,難以為研究性教學改革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1 “應試主義”學習傾向的阻礙
當下部分高校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模式上故步自封、缺乏創新,過分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為最終的考試結果教學。教師講授多,學生自我探究少;學習結論多,提出的問題少。另外,由于教師績效與學生成績掛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效率,追求學生的知識接受度,而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地方大學將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錄取率視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高校提供的大多數課程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大學已成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基地,本科教育也逐漸應試教育化。大學生為了考試成績而考試,致使高校教師和學生過分注重學習結果,而忽略了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只是掌握了應試技能,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7]。
2.2 現行教學管評制度缺乏彈性
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動力在于教學管理與評價,當前的大學教育管理和評估體系大多強調量化管理和控制,追求的主要是完成了多少課時、講授了多少門課程的量化指標。在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時,教學管理過于強調研究性教學方法的使用,忽略了對管評指標體系的設計,以及評估程序的執行,教學管評體系沒有為研究性教學改革創造合適的空間。另外,影響研究性教學改革推進的因素還包括對教師教學的考核評價方式,以及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方式。如何平衡教師的教學績效和科研績效,如何平衡學生日常課堂成績和期末成績,如何將學生成績作為教學績效考核的標準等,已成為研究性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水平滯后
當前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許多高校教師習慣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課堂上仍然習慣一味地輸出,給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時間比較少,將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看成浪費時間的行為,也未應用問題引導法、聯想法、類比推理等研究性教學方法。此外,高校教師缺乏具有活力的教學藝術來充實課堂,在課堂上往往是權威的形象,所講的話和所表達的觀點不容學生置疑,將想要表達不同觀點的學生拒之門外,過于壓抑的課堂氛圍會導致學生因為害怕說錯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敢提出不同的見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要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成績來劃分優生差生。
3 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優化策略
3.1 加強高校頂層設計,激發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內驅動力
高校作為研究性教學改革的主陣地,要從政策上為研究性教學改革助力,解放思想,樹立觀念,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桎梏,營造自由、開放、探究的良好學習環境。目前,研究型教學改革面臨各種障礙,高校不僅需要改變“唯分數論”的傳統理念和過分注重考研升學率的學習氛圍,還要重視政策導向,積極開展與研究性教學相關的講座。各高校要明確自身優勢,根據自身特色增設研究性課程,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培訓;各高校要公平對待高校教師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包括與高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和單位,為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探索提供場所和機會[8]。
3.2 重構教學評價體系,創新多元考核評價形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考核評價制度,有效支撐高校課程建設。對教師的考評不能盲目追求科研學術成果,還要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將教學過程評價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尤其要對課堂上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等進行評價反饋,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性教學的深入。從學生層面講,學校要從思想層面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養成自我探究、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學會課前預習學習內容,課堂積極參與討論,課后主動復習功課,認真完成作業。學生考評體系也要考慮多個方面,不能將期末成績當成證明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要提高學生平日成績在整體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小組討論、主題辯論等,積極融入課堂,改變對知識點死記硬背的情況,進行理解記憶,學會探究,學會創新[9]。
3.3 促進教學內涵式發展,為研究性教學改革提供專業保障
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是促進教師內涵式發展,教師的內涵式發展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發展。高校教師內涵式發展要求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靈活運用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課堂,運用不同的課堂藝術。高校教師應該樹立研究性教學改革的觀念,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會、教學共同體等教學培訓活動,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途徑。例如,有的教師很幽默,就可以通過變魔術、講笑話等方式引入學習內容。同時,教師之間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提高課堂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研究[10]。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學習,善于觀察研究,用一雙慧眼,挖掘研究性教學的典型案例。
4 結語
高校作為給社會輸送高級人才的主陣地,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推進研究性教學改革。本文通過梳理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內涵,分析研究性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明確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用互聯網、社會實踐、校企合作等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高等教育人才質量提升主要靠課堂,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要找準突破點,在學校、教師、學生合力的基礎上推進,從而更好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任麗嬋.我國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的理論省思[J].教育評論,2015(12):10-13.
[2] 王務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邏輯源起與深化路徑——基于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推進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01):61-68.
[3] 解德渤,崔桐.大學課堂革命何以可能——研究性教學的旨趣、實踐及其挑戰[J].重慶高教研究,2020,8(03):56-66.
[4] 連冬艷,于育民.探索性學習模式在解析幾何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1):6-7.
[5] 趙志賢.聯想教學法在問題解決教學中的應用——以“圓的面積”教學設計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0(08):49-50.
[6] 佘遠富,王慶仁.高校研究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11-115
[7] 凌明一.教育改革背景下應試教育癥候及其對策探尋[J].教學與管理,2018(30):41-44.
[8] 韋冬余.論高校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0):155-157.
[9] 楊冬.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慶高教研究,2019,7(03):98-109.
[10] 周茂,李雨濃,姚星,等.人力資本擴張與中國城市制造業出口升級:來自高校擴招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9,35(05):64-77,198-199.
作者簡介:張金帥(1979—),女,山東高密人,碩士,副研究員,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劉蒙(1966—),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于禾(1996—),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