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昭


摘 ?要:目的 ?研究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補虛養胃湯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研究2019年7月~2019年10月莊河市中醫院就診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以治療方案不同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兩組均為38例,對照組患者行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多潘立酮、膠體果膠鉍等西藥治療,研究組患者行補虛養胃湯加減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病理有效率、中醫證候積分等指標。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病理有效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內科中醫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改變胃黏膜病理形態,值得應用。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內科;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20-03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為萎縮性胃炎,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為胃黏膜厚度降低、胃黏膜腺體與上皮組織萎縮、黏膜基層厚度增加,部分患者伴有不典型增生、幽門及腸腺化生,其主要臨床癥狀為噯氣、腹部隱痛、食欲不振等[1]。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規方案為西藥治療,用藥后可緩解臨床癥狀,其缺陷為停藥后癥狀易反復,且不良反應多發。傳統中醫理論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內容豐富完整,利用中醫藥治療該疾病為醫師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次研究總結我院76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采用消化內科中醫治療的相關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研究2019年7月~2019年10月莊河市中醫院就診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以治療方案不同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n=38)。研究組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齡32~66歲,平均(49.55±3.07)歲;病程7個月~6年,平均(4.05±0.63)年;幽門螺桿菌陽性36例,陰性2例。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齡34~65歲,平均(49.59±3.02)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4.01±0.58)年;幽門螺桿菌陽性37例,陰性1例。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研究符合倫理標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活檢、胃鏡檢查、臨床癥狀評估符合中西醫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2];②認知功能正常;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多器官功能衰竭;②精神疾病患者;③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慢性萎縮性胃炎基礎西藥治療干預,如患者為幽門螺桿菌陰性,治療藥物為奧美拉唑(生產廠家:海口奇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393)、膠體果膠鉍(生產廠家:廣東彼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181)。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每日早、晚餐前各服用1次,20mg/次。膠體果膠鉍每日早、中、晚餐前各服用1次,100mg/次,持續用藥2周后可停服膠體果膠鉍。如患者為幽門螺桿菌陽性,膠體果膠鉍每日早、中、晚餐前各服用1次,100mg/次,持續用藥2周后可停服膠體果膠鉍。配合采用三聯療法,即20mg奧美拉唑腸溶膠囊、1g阿莫西林(生產廠家:重慶迪康長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364)、0.5mg克拉霉素(生產廠家:浙江新京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652)清除幽門螺桿菌,如患者腹脹嚴重,加用10mg多潘立酮(生產廠家:黑龍江諾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77)調節胃動力。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時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共治療3個月。
研究組患者行補虛養胃湯加減治療,基礎藥物組方為丹參20g、白芍30g、三七粉5g、山藥20g、山楂30g、茯苓20g、白術10g、黃芪20g、黨參20g、炙甘草7g、烏梅10g、莪術10g。如患者脾胃濕熱,加入梔子10g、蒲公英12g、蒼術15g。如患者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腸化生,加入白花蛇舌草25g或半枝蓮15g、石見穿10g。如患者肝胃失和,加入佛手10g、川楝子10g、木香10g。上述藥物組方1劑/d,水煎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完成,共治療3個月。
1.4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經胃鏡檢查病灶消失,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經胃鏡檢查病灶縮小,主要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胃鏡檢查結果未改善,癥狀未緩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統計兩組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幽門螺桿菌根除例數/幽門螺桿菌陽性例數×100%。
通過病理組織檢查及胃鏡檢查等方式對比兩組治療后病理有效率,評估項目包括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等,指標包括-(病灶完全消失)、+(病灶縮小超50%)、++(病灶縮小低于50%)、+++(病灶未縮小或擴大),評估結果為-、+為有效。病理有效率=各組(-、+)例數/總例數×100%。
依據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標準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估,依據患者主訴反酸、噯氣、腹痛等癥狀嚴重程度,結合胃鏡檢查結果進行病灶分析確定具體分值,分值范圍為1~10分,得分與癥狀嚴重程度成反比。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為(x±s),經t檢驗,計數資料為[n(%)],經χ2檢驗,P<0.05則表示組間有差異,可比。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治療后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病理有效率
研究組治療后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病理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表4。
2.3 ?對比兩組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 ?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臨床多發消化系統慢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原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飲酒及膽汁反流等因素也可誘發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脹滿及隱痛、噯氣等,部分患者伴有貧血[3]。
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采用三聯療法清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其主要缺陷為復發率偏高[4]。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機理為胃陰不足及胃氣虛,患者胃部脈絡失去濡養,導致胃黏膜萎弱。本次研究采用的中藥組方中黃芪、白術、黨參、山藥、茯苓等均具有補虛養胃健脾之功效,可調理脾胃升降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烏梅、白芍、山楂等藥物可補胃陰,此類藥物偏酸性,用藥后可有效保護胃黏膜組織。三七、丹參、莪術等藥物可調理胃黏膜組織血液運行,改善缺氧及缺血狀態,對于久病患者療效顯著。石見穿、白花蛇舌草等藥物可降低組織惡變,莪術可清除幽門螺桿菌。不同藥物聯合應用能夠止痛行氣、活血化瘀,改善胃部運化,調節腺體分泌,進而實現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效逆轉[5]。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于對照組,腺體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病理有效率、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認為消化內科中醫治療該疾病療效顯著。
由此可知,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內科中醫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改變胃黏膜病理形態,由于本次研究內容有限,具體臨床應用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紫文,屠慶祝.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型與客觀化指標相關性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20,13(7):1279-1283.
[2]李賽鶴,劉力,王捷虹,等.基于“和”法探究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J].陜西中醫,2020,41(6):793-795.
[3]陳澤慧,安靜,魏玥,等.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的醫案數據挖掘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15(6):1029-1033.
[4]劉富森.慢性萎縮性胃炎應用益胃湯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1):148-150.
[5]馬美燕.中西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5):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