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陽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克服錯誤傾向、解決中國問題,進而形成科學理論體系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賦予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特征,這個過程體現出中國實踐與民族個性相結合、人民理論與科學思想相結合、開放包容與無限發展相結合的鮮明特點。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特點的分析,可以引起對于如何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考,即樹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構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機制、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6-0022-03
中國共產黨長期的實踐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永不停息。在國家、社會情況不斷變化的條件之下,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特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把握主流思想動態,更有助于探索如何實現新發展。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定義的重新思考
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提供了根本的原則性指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方法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處理具體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帶有中國特點、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以科學的理論、原則、方法為基礎,克服、糾正錯誤傾向而形成的中國的思想理論。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永遠不會結束,在經歷了曲折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產生了巨大變化,此時更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創新發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繼承與發展交織、批判與創新結合,從而不斷形成新的科學理論體系、應對新發展問題的一個過程。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方法,立足于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克服糾正教條主義等錯誤傾向,與時俱進地尋找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內在規律,并不斷將成功經驗理論化、系統化,繼而形成階段性科學理論體系的過程。
二、“三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點的深入分析
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目的是探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特點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由此探尋如何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得更好。可以概括為“三個結合”,即中國實踐與民族個性的相互結合、人民理論與科學思想的相互結合以及開放包容與無限發展的相互結合。
(一)中國實踐與民族個性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之一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充滿了屬于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彰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個性,并且充分結合了中國的國情、社情。由于文獻不足、經驗缺乏、國外思想影響嚴重等問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路途坎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受共產國際和黨內“左”傾人士一味追求純正的理論、思想和主義卻忽略了中國具體的、實際的情況的影響,中國革命道路歷經曲折艱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原則是正確的,但是在獨特的中國歷史背景下可能會產生“水土不服”的問題,克服這種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的歷史實踐結合起來,并且展現出中華民族歷史上、革命中、改革中和新時代所形成的民族個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實踐當中既展現出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品格,也體現出近代以來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當中形成的別具一格的民族氣質。只有將中華民族各個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品格的魅力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才能更好地聯系中國實際。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于中國實踐、植根于中國實踐、服務于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充滿了中國味道、展現了民族個性,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呈現出實踐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特點。
(二)人民理論與科學思想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點之二就是在被人民群眾認可的基礎之上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科學性與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是屬于人民群眾的具有科學性的理論,毛澤東同志指出:“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3]855,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正是源于對中國百姓的利益訴求的深入調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也是針對不斷變化的人民的需要不斷探索形成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不斷形成代表人民利益訴求的人民理論的過程,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才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堅強的政治威信。“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得到廣大老百姓的認可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性、真理性強有力的論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與否、正確與否都要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評判,要依靠歷史實踐結果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飛躍性成果,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被百姓接受、認可、熟知的漸進性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屬于老百姓的理論,是正確的理論。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人民需要層次的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立足于人民需要的特點更加凸顯。增進民生福祉,關注人民切身的利益訴求,是形成科學理論的根本。
(三)開放包容與無限發展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之三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跟隨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了開放包容和無限發展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能夠根據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情況做出改變,從而表現出強大的發展彈性,這是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陳出新的重要原因。“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4]292,馬克思主義跟隨時代發展的第一個要點是堅持自身正確的基本原理;第二個要點是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具有的時代性、創新性包含著兩個重要的隱性內涵——開放包容和無限發展。當今世界是一個聯系的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文明與文明之間碰撞與互鑒,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有開放包容的特質去借鑒其他優秀文化,博采眾長。同時,時代的車輪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想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要依據新發展、新變化進行不斷創新。
三、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啟示
通過以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點的分析,可以得出三點基本啟示,即樹立正確態度、構建動力機制、探索實現路徑。
(一)樹立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態度
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要樹立正確的態度。黨的歷史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曲折的,在這個曲折的過程中第一位的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態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則、方法,充分考慮多方因素,吸收借鑒其有益成果,才能構建一套完整科學的適用于新時代中國的理論體系。在樹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確態度的過程中,尤其要做到“在兩條戰線斗爭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5]249。所謂的兩條戰線,就是反對右傾主義的戰線和反對“左”傾主義的戰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教條主義等錯誤傾向給中國革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左”傾、右傾的錯誤思想也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黨和國家的發展。因此,在兩條戰線斗爭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并未過時的命題。首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當中已經形成了抵制錯誤思想、糾正錯誤傾向的能力,所以要不斷深化黨的領導,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偏離正確軌道。其次,黨員干部以及廣大的人民群眾要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尤其是要認清和抵制那些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而宣揚西方價值的錯誤思想。最后,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進行理論學習,把握好最新的理論動態,并充分認識到國情的變化,避免陷入沒有意義的理論論爭。總之,只有樹立正確的態度,才能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二)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機制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著眼于建立其發展的動力機制,只有具有強大的動力體系,才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保障。
第一,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大的內在動力,即強調社會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表明中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那么在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會不會遲滯,主要看社會發展對它的需要和依賴程度。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需求,需要增強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教育,要格外重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在社會上形成從家庭到學校、從學習到工作的全方位的學習機制,進而打牢內在動力的根基。
第二,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在動力,即強調國際發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深受國際因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同時,也面臨著國際社會發展帶來的戰略機遇。需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正確面對國際社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重要的思想武器,掌握國際發展的主動權,從而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在動力。
第三,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動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實事求是和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是我們黨處理各項事務的基本原則,深入調查研究,牢牢掌握實事求是這個思想法寶,才能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動力。解放思想才能調動整個社會的思想活力,才能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更加全面的、新穎的時代內涵。“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6]141。實事求是不是刻板地追求理論上的真理,要發揮思想解放的作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深入調查研究現實情況,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思想解放也不是一味追求改變而罔顧民族歷史,所以要發揮實事求是強基固本的作用,強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引領作用。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兩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
第四,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度動力,主要是發揮協商民主制度和調查研究機制的作用。協商民主制度可以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更加深入群眾、研究群眾,更加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群眾緊密相連,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更加科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強調調查研究的作用。毛澤東同志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7]109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度動力,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利用好調查研究機制。拓寬調查范圍,增加研究深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晦澀的深奧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協商民主制度和調查研究機制是在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制度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性和民族性的有效保障。
第五,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動力。首先,要明確黨的領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針對于各個領域的,尤其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必須保持正確方向。其次,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基本、最廣泛的主體,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可以激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之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標就是要發揮其人民性的特點,不僅要指導人民群眾的活動,更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的人民群眾。所以,把握好人民群眾這個動力之源,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關鍵作用。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者專家應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致力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智慧動力。
(三)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路徑
現階段社會矛盾、歷史定位等已經發生了新變化,如何讓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深入中國實際,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深入中國實際就是要構建其現實路徑。
第一,探索研究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充分把握新時代的主流政治思想動態與社會發展狀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新情況、新變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方向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保持一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本質的特征,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實踐與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失去主體、偏離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不僅是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范疇的內容,更應該貫穿于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領域,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發展,發揮其整體性作用。總之,只有在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與時俱進地發展,進而科學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正確處理發展馬克思主義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兩者相互聯系,統一于中國各項事業的建設過程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主要體現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必須保持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文化。要用中華文化中積極有益的部分來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更要用馬克思主義來引導中華傳統文化在正確道路上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必然要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上的、現實中的緊密結合。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文化,因此必須做好兩者的良性結合。
第三,深入挖掘群眾路線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作用。群眾路線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理論與實踐產物,更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民性與科學性統一的重要法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需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掌握人民大眾,強調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人民性取向,其中包括對人民利益需求的關注和對群眾思想動態的把握,要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離不開人民動向;其次,人民大眾應該認識并能夠利用馬克思主義,做好主流思想的宣傳教育,讓科學的理論成果深入人心,保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穩定發展。并且兩個方面的內涵是相互聯系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標就是形成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從而指導人民群眾具體的實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侯樹棟,辛國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