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剛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和關鍵平臺,文化是教育的內在因子和核心內容。教育與文化,一體兩面同生共長;文化與教育,相融相合互為促進。進入新世紀,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文化育人成為諸多學校個性化思考與實踐素質教育的向度選擇,這既給廣大學校激發辦學內驅力帶來了無限的精彩與可能,同時也對廣大學校的辦學行為所衍生的張力提出了新的考驗。
江門市江海區外海中心小學以“至善”作為學校文化建構的核心因子,以敢為人先的勇氣與能為善為的智慧,從頂層辦學理念體系的梳理與重構,到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全面改革和創新,不斷提升整體辦學水平,積極踐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演繹了一所普通學校“以文化人”的新境界。
緣起:文化厚積之下的時代新薄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天地育一方風情。在當前社會價值日趨多元,個性得到空前關注的時代背景下,人文的觀照與凸顯成為越來越多學校建構理想教育的角度選擇。江門外海,五邑地區的商埠重鎮、文化古鎮,如何在歷史與未來、傳承與創新、厚積與薄發之間實現完美的起承轉合,彰顯著外海中心小學辦學思維的敏銳與深邃。
1.?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外海,地處五邑地區的東部,東部臨水,西江水域水系發達;北部面山,白水帶山系山高林茂,綠意蔥蘢。外海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作為江門高新區、江海區發展重鎮,是連接珠三角核心區與江門主城區的重要節點。區域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之下,外海中心小學作為當地的龍頭學校,必須在自身的辦學實踐上作出敏銳的反應和適當超前的引領,因此,辦學思路的創新便顯得不可或缺了。
2.?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內在追求
外海俗稱“龍溪”,歷來民風淳樸,人杰地靈,其600年的歷史沉淀了深厚而又獨特的文化底蘊,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外海人素來崇文尚武,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重視藝體培養。匯聚靈氣的聚賢坊見證了明清期間100多位舉人的誕生,是外海人詩書傳家、崇文重教的重要象征;陳少白、陳伯壇等愛國鄉賢捐資興學、鋪路修橋的感人義舉,彰顯著外海人樂善好施的精神主張;太虛拳、蔡李佛拳等在此代代相傳,深受歡迎;“龍溪詩社”“書畫協會”等社團活動更是如火如荼長盛不衰……這些無不成為外海歷史文化底蘊的基因傳承和精神內核。而如何將這些承載著無數外海人血脈精神的文化底蘊植入校園、融入課堂、內化為全體師生的精氣神,成為外海中心小學特色品牌打造必須直面的現實命題。
3.?特色化辦學追求之下的應然選擇
結合外海的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地方文化資源,外海中心小學在“承”“創”二字上做文章,一方面積極挖掘外海地方特色、文化底蘊、人文精神,選擇其關鍵性的符號與代表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提煉,另一方面結合學校科創、藝術、體育等辦學特色和亮點,將二者進行深度對接,以“至善”教育特色的打造為主要抓手,使學校在繼承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挖掘并張揚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實現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
嬗變:多維建構之下的課程新實踐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共同載體,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體系的建設質量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學校課程有著清晰認識的外海中心小學,以“至善”教育理念為引領,全方位、多視角推動學校課程體系的科學建構。
1.“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外海中心小學校長余標局看來,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個性教育。在規范加特長、全面加個性的學生發展理念引領之下,外海中心小學努力追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的發展。為此,外海中心小學不斷融合創新,圍繞“1+3”至善教育致力打造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體系,培育“心善(有愛、有責、有情)、行善(樂助、樂學、樂創)、能善(善為、善學、善思)、至善(大度、大器、大為)”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所謂“1+3”至善教育,“1”是指讓學生深入學好、學透中華傳統文化課、龍溪系列校本教材以及基礎課程,從而打好人文和科學兩大知識基礎,實現生命個體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3”則是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藝術+體育+科創”的校內活動中來,實現學生的特長培養和個性發展。
為了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都能得到適合的發展,外海中心小學結合“龍溪文化”開設了龍溪歌舞社團、龍溪詩社等10多個特色社團,堅持每年開展文化傳承宣講故事會、戲劇節、電影節、書香節、周末大舞臺等大型活動,通過活動育人,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和展示平臺。
2.“把課堂還給孩子,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重要平臺。外海中心小學以“三三四”導疑助學課堂為核心,堅持“把課堂還給孩子,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
“三三四”課堂即“三重”“三生”“四情”導疑助學課堂。“三重”,即重人文素養和學習習慣,重基礎知識、重學習過程、能力方法的培養,重實際運用;“三生”,即強化生本教育,生成教育,生命教育;“四情”則指以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微小的進步,以寬容的情緒對學生點滴的差錯,以興奮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好奇的情緒激勵學生探究學習。
在“三三四”課堂中,教師樹立為學生樂學、能學、會學、主動學、創造學而“善教”的思想,研究施教策略,促進學生發展;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分析,自覺生成對未知問題的探索興趣。
教師根據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順序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生成“助學單”,給學生“做了就明白”的平臺;學生通過自助、互助、師助、他助等多種形式,配合有效的助學策略,進行創造性學習,建構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掌握學法,形成能力,思維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
3.“項目融合打造多元發展平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項目式學習是以真實情境為背景,基于現實主題,運用學科知識,以學生為中心去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方式,并可能演化為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重要思維方式。它通過課程設計,把思維、能力、素養、知識等諸多元素進行高度整合。因此,從項目式學習變革學科融合理念,更好地實現“雙贏”,也成為外海中心小學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創新舉措。
目前,外海中心小學設置了相當豐富的融合學習課程,以閱讀、信息技術、科創、藝術為切入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融合學習。如閱讀融合學習,從以前的純閱讀演變成“我會讀”“我會寫”“我會畫”“我會演”的系列學習活動,將多種學科能力和素養藝術地融合在一個項目之中。再比如學校的科創融合學習,則包括科學基礎課程、傳統手藝研習課程、外海轄區國家高新區研學課程、小發明與創造課程、小小科學家課程、智能機器課程等系列課程。
超越:特色辦學追求之下的學校新收獲
基于“龍溪文化”深厚底蘊的歷史傳承,以“至善”教育理念為引領的特色辦學路徑創新,外海中心小學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哲學命題的個性思考與積極回應,既彰顯著其對理想教育的人文描繪與價值主張,也印證著其對教育理想的執著情懷與不懈追求,雖不完美,卻充盈著俯拾即是的溫暖與智慧,讓師生在成長路上收獲感動與精彩。
1.?校園多了文化味
古色古香的詩韻長廊、氣勢磅礴的特色浮雕墻、外海賢人的書香作品、于細微處見真情的花言樹語、樓道文化……在外海中心小學的校園里,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有小驚喜,讓每一位師生徜徉在校園的每一處都能感受到鄉俗鄉情和至善文化,給人力量,給人智慧。
2.?教師有了教改勁
外海中心小學教師團隊至善前行,編寫了系列校本教材、至善主題教育系列案例、至善教育學生讀本,學生研學手冊、課外閱讀筆記、評價手冊,帶動學校全方位改革;以小課題研究為載體,促進教學研究;以評選校級名師為切入口,引領教師成長。語文、數學、英語3個科組被評為江門市優秀學科組,學校有30多個區以上課題立項、結題,論文發表以及學科競賽獲獎均有重大突破。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既是學校特色辦學的關鍵支撐,又是學校創新發展的重要收獲。
3.?學生添了好素養
近兩年來,外海中心小學的藝術、體育、科創特色明顯,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表現突出,其中,學生獲2018年粵港澳詩詞大會一等獎、廣東省第五屆少兒舞蹈大賽銀獎、江門市中華經典白沙詩文誦讀比賽特等獎、江門市中小學藝術節活動藝術表演類一等獎,在全國“小小科學家”比賽、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競賽和廣東省人工智能編程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仁者無憂,智者不惑。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
持大愛之心,秉睿智之思,懷果行之堅,具善為之能,外海中心小學以文化人、特色辦學的“至善”新境界,正在為五邑地區的教育文化作著最為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