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莎
摘 ?要:目的 ?探索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應用“治未病”理論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德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接診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摸球法隨機劃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40例冠心病患者,對其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中40例冠心病患者,對其給予“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觀察記錄兩組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ADL評分)、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并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觀察組ADL評分、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治未病”理論;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113-02
冠心病一般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且活動后癥狀加重,甚至造成窒息休克,危及生命。對中老年患者來說,隨著身體各項器官機能逐漸下降,冠心病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而其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治愈率極低且病程漫長,故針對冠心病護理而言防大于治,因此現代化護理模式應當立足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分析,采取”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方案,從疾病預防入手改善疾病護理情況[1-2]。故本文將對”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進行分析,判斷其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在德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中擇取冠心病患者共80例,采用摸球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區間57~81歲,平均年齡(67.56±4.41)歲。觀察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區間57~78歲,平均年齡(67.53±4.3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對比分析價值。該實驗經經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冠心病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的患者。②不愿配合的患者。③患有其他惡性疾病或家族遺傳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體征監測、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實施“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主要包括:①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當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勤于打掃、通風、消毒,同時擺放綠植裝飾病房,營造生命氣息。②情志護理:過度的情緒反應會對患者心臟功能造成不利影響,故應當采取言語鼓勵、聊天談心、注意力轉移、呼吸指導等方法引導患者放松身心,保持其情緒平穩。③飲食護理:堅持以食代藥,食藥結合,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食用油膩、辛辣食物,多食用溫經通絡的藥膳等。④運動干預:指導患者如何結合四時和陰陽進行運動鍛煉,認真指導患者學習五禽戲、太極拳,鼓勵患者每日鍛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⑤用藥指導:為患者詳細講解各類治療的使用劑量、次數,叮囑患者遵醫囑按時服用,同時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應急藥物。兩組均連續護理1個月。
1.4 ?觀察指標
統計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采用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價量表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強。統計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的行為進行評分,滿分100分,包括完全依從(100分)、部分依從(60~99分)以及不依從(0~59分)幾個指標,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統計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包括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50~79分)以及不滿意(0~49分)幾個指標,滿意度=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5 ?統計學處理
計算工具:SPSS 22.0版本軟件;表示方法:計量資料采用(x±s)計算得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驗證,P<0.05說明數據間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生活自理能力評分
觀察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耐心細致的治療和科學有效的護理都是促進冠心病患者快速恢復身體健康的必要醫學措施,所以,關于冠心病患者護理工作的研究至今仍是醫學界的主要課題[3-4]。“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即由專業護理團隊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立足環境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運動干預、用藥指導幾個方面全面提升護理效果[5]。具體來說:“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模式的特點是治其未生、治其未發、治其未盛、治其未傳、治其未復[6-7],通過科學分析冠心病致病因素,從而有效控制病情發展并預防并發癥發生,護理模式的環境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運動干預、用藥指導等措施相互協同,立足患者的生理、心理護理需求不斷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和治療依從性,從而有效提升冠心病護理質量,達到預防冠心病復發的目的[8-9]。
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到,相較兩組,觀察組ADL評分、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對冠心病患者來說,“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相較于常規護理更加科學有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護理工作也讓患者感到滿意,臨床應用價值大,故可對冠心病患者給予“治未病”理論中醫護理,從而有效提升護理質量,促進冠心病患者快速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分析,“治未病”理論可滿足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需求,是冠心病護理中不可或缺的醫學措施,本次試驗由于患者例數有限,故有分析不足之處,仍需對“治未病”理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呂蒙蒙,馬西文.中醫治未病理論概述及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現狀[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3):80-84.
[2]燕愛軍,劉洪偉."治未病"理論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2):40-41.
[3]施福琴.中醫治未病理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1):22-23.
[4]李俊花.護理健康教育中治未病理論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5):272.
[5]陳麗英.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9):314-315.
[6]廖愛珍."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0):186.
[7]尹悅,吳鴻,高水波,等.基于"治未病"理論的延續性護理模式探討[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5):86-88.
[8]邵錚.糖尿病患者護理中治未病理念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2):168-170.
[9]譚露芬,楊妮.中醫治未病理論對冠心病患者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