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揚州剪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歷程、藝術特點都蘊含濃厚的地域特色。本文首先對剪紙藝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以揚州剪紙為例,概述它的發展歷程和藝術風格,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揚州剪紙在社會變遷下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關鍵詞:揚州剪紙藝術;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1 非遺民俗剪紙的發展現狀
剪紙最初形成于農村,是農耕文化的一種彰顯和表述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1]。(如圖1)剪紙藝術的演變,記錄著中國的人文歷史發展歷程,占據了人民群眾內心的重要地位[2]。然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歷史的推進和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發生了變化,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剪紙文化在如今科技化、機械化生產的社會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危機——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方式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轉變,傳統剪紙的題材內容、生產功能與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大相徑庭,這使剪紙的技藝得不到有效傳承[3]。
剪紙的發展雖然遇到了種種障礙,但如今也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機遇[4]。隨著時代的發展,剪紙藝術以惟妙惟肖、含蓄優美的優點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欣賞和重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剪紙的傳承和保護,并且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扶持政策,與此同時,立法部門也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等一系列挽救和保護措施[5]。剪紙藝術行業應當抓住這個發展機遇,深度分析生存現狀、障礙和出路,提出可行性的發展措施,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引導剪紙藝術走出困境[6]。
2 揚州剪紙藝術概述
2.1 揚州剪紙藝術的發展歷程
揚州這座古城已有2500年的歷史底蘊,這里人文薈萃,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化隨著經濟的繁榮而發展,最終積淀成了百卉奇葩的揚州文化[7]。隋朝初期,揚州剪紙十分繁榮。隋煬帝三次來到這里,到處修建別苑,每日游樂[8]。但冬天院子里的花和樹都會枯萎,池子里的水也會結冰,玩心大起的隋煬帝就命令手下的宮女模仿民間剪紙,將色彩鮮艷的錦剪為花葉的樣子來裝飾枝干,花樹好似又開出一朵朵紅花;還剪出荷花、菱芡等形狀的剪紙放置在水面上。這一幕不僅刻畫了隋煬帝當時的荒淫奢華生活,也說明了揚州剪紙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9]。
剪紙報春在唐宋時期已成習俗,立春那日,剪紙藝人便會剪出各式各樣、色彩絢麗的“春蝶”“春錢”和“春勝”[10]。這些剪紙會被愛美的佳人插在發髻上,成為當時流行的一種飾品;又或者被點綴在樹木與花枝間,成為平民百姓日常觀賞玩樂的藝術品[11]。
到了明清時期,江淮地區居住著許多鹽商巨賈,他們過著奢華的生活,這導致平民小戶也穿戴講究[12]。刺繡裝飾隨處可見,如服飾、床幔、枕頭、門簾等居家用品都是以剪紙為底樣進行刺繡的[13]。繡花與剪紙息息相關,因此揚州城里也有許多以剪繡花樣謀生的剪紙手藝人。他們憑借一把剪刀、一張素紙,便可以剪出各種寓意吉祥、和諧、美好的花樣來[14]。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揚州燈彩的發展蒸蒸日上,燈的形狀有龍、鳳、牛、兔、雞、蜜蜂、西瓜等各種各樣。我們可以在各個喜慶節日見到燈彩的身影[15]。
對剪紙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揚州城里有許多人接手這一門手藝,將剪紙手藝傳承了下來,這期間也涌現出許多剪紙高手。這些是使揚州剪紙在全國的剪紙藝術中大放異彩的主要原因[16]。
2.2 揚州剪紙的藝術特點
揚州剪紙的創作題材有很多,包括人物、眾神和怪物、名勝古跡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花鳥體裁[17]。(如圖2)
揚州剪紙有許多工藝特色,作品大多喜歡用流暢的線條來表現,猶如在繪制一幅白描畫。揚州剪紙以清新素雅為主流,對造型嚴格要求[18]。揚州剪紙作品喜歡借鑒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將畫中精巧的構圖、圓潤飽滿的線條移植到剪紙上,玲瓏、舒展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詩書意味便躍然于剪紙作品上,讓人意猶未盡[19]。
揚州剪紙在裁剪的時候運用了多種技法相結合,往往以夸張和適度變形的形式進行造型,同時保留了它的形態設計,也追求造型的細膩[20]。它獨特的技法、別具一格的特色和深厚的內涵與其他地區的剪紙與眾不同,這便是揚州剪紙名聲大噪的原因[21]。
3 揚州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揚州剪紙藝術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其背后隱伏著種種危機。在對揚州剪紙藝術的調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正面臨著傳承和發展兩個主要問題[22]。首先,傳承主要是指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一些傳統的剪紙傳承下來,原封不動地將一些具有揚州地域特色的剪紙藝術傳承下來。發展則是指順應現代發展的潮流,根據揚州剪紙文化制作出一系列宣傳和推廣等措施。在當前智能大數據時代和傳統藝術相互碰撞和結合的發展背景下,揚州剪紙迎來了全新的智能化傳播契機[23]。
3.1 創作揚州剪紙藝術動畫
揚州剪紙藝術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民間文學資源,這是幾千年來由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傳遞下來的智慧結晶,這也給現代動畫產業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動畫應以揚州剪紙為敘事主題,宣傳揚州剪紙的文化內涵,打造出有特色的產品,這種方法實現了對當代民間藝術動漫產業的資本化轉變[24]。例如,迪士尼電影《尋夢環游記》就以剪紙這種形式作為傳達電影故事背景的開幕短篇電影[25]。有了這樣的先例,我們可以打造一個完全以剪紙文化制作的動畫人物構建的情節動畫,或者用動畫的形式來講述揚州剪紙的發展、制作等[26]。
3.2 揚州剪紙與文化創意產品結合
在文化產業不斷繁榮的時代下,揚州剪紙應當抓住這個時機,將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設計應用于文化創意產品中。運用先進的設計手法和理念,針對現代人的需求和審美,將揚州剪紙通過計算機數字化、矢量化處理后,提取剪紙中的符號元素,并按照剪紙的流派、題材等進行歸類整理,形成一套揚州剪紙的元素符號庫[27]。再通過電腦設計軟件,將元素變得多元化、復雜化、抽象化。通過生產設備對完善好的設計稿導出后進行制作。例如,我們可以制作出關于揚州剪紙的禮盒、杯墊、日歷、書簽等產品。這種方式在保留了剪紙藝術的靈魂的同時又傳播了揚州剪紙的特色文化[28]。
3.3 構建揚州剪紙互聯網傳播格局
大數據網絡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更多平臺促進揚州剪紙的推廣。在依靠電視、廣播、新聞等傳統媒介傳播揚州剪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方式傳播,創建一個健全的互聯網全媒體系統格局[29]。將揚州剪紙的傳統樣式進行元素提取、分割,通過社交平臺以電子賀卡的形式,使用剪紙模板自行設計一個賀卡樣式,并加上祝福語,生成相關的動態在平臺上發布。社交平臺促進了揚州剪紙在互聯網上的傳播,范圍廣,受眾群體多[30]。
4 結語
民間剪紙猶如山花般,在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綻放不絕,在我國民間的傳承沒有中斷過,它的流傳面之廣、式樣之繁多,令中國乃至國外的研究者都嘆為觀止。伴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受外來各種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剪紙藝術的民俗應用功能消失殆盡,這使揚州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人們必須采用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將揚州剪紙與現代美學結合進行設計創新,傳承和發展揚州剪紙,為人們的生活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 徐靖雯,湛磊.“畫無定法”VR繪畫研究與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28-29.
[2] 施帆.公共空間中立體綠化的應用設計分析——以上海世博會場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5-36.
[3] 武澤明.淺析揚州剪紙的現代設計[J].藝術科技,2020,33(23):9-10.
[4] 李靜怡.新媒體思維下的公益傳播設計探索[J].藝術科技,2020,33(23):55-56.
[5] 數字化時代下民間故事題材插畫的應用傳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34-35.
[6] 席飛,阮雪君,張乘風.江南農村民居單體設計對保溫隔熱性能的影響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0):26-29.
[7] 石靖敏,徐雷.洛可可室內裝飾藝術中的女性符號[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0):112-114.
[8] 房華,余希.由空間序列藝術論室內生態環境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8):118-119.
[9] 邱柳祎,孫獻華.花藝軟裝在家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9):98-100.
[10] 曹亦南,熊瑤.中國傳統門窗木雕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4):110-111.
[11]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國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105-106.
[12] 陸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藝海,2020(11):162-163.
[13] 莊佳.后現代主義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應用初探[J].藝海,2020(11):104-105.
[14] 韋庭暉,楊杰.文化性旅游景區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以無錫靈山+臺灣佛光山為例[J].藝海,2020(11):152-153.
[15] 張彥鋒,王小檸.江南園林敘事結構中的點、線、面、體[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2-103.
[16] 湛磊,高靜怡.涂鴉藝術在當代城市環境中的視覺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17] 王宇恒,馮曉娟.合體字在現代設計中的造字規則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88-89.
[18] 徐靖雯,吳珍妮,孫獻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維納斯形象[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55-56.
[19] 劉嘉欣,施愛芹.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20] 宋婷婷,李雪艷.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及文創產品創新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6-77.
[21] 張海怡,蔣暉.探究國畫留白藝術在黑川雅之設計中的延伸[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2-83.
[22] 回鈺.生態視域下的江南私家園林技藝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97-98.
[23] 石穎,蔣暉.淺析蘇繡技藝在當代設計中的傳承和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84-85.
[24] 洪嘉樂,孫琦.生態文化變遷下的水鄉價值重塑研究——以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58-159.
[25] 董曦月.新聞類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99-100.
[26] 張穎璐,陳李宗,苑中偉,等.當代景區建筑的地域性表達設計——南京草圣書鄉文化園景觀建筑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4):26-27.
[27] 葉潔楠,海濤.藝術的雅俗共賞——舞陽農民畫賞析[J].藝術科技,2020,33(23):23-24.
[28] 王思奇.論《紅樓夢》中十二釵人物形象再設計[J].藝術科技,2020,33(23):137-138.
[29] 孫魯寧.回歸公共性——對鄉村轉型建設中藝術介入的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23):143-144.
[30]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作者簡介:胡安娜(2000—),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