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教學改革,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全學科開展思政理論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闡述了小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強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摒棄糟粕,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應主動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潤物無聲地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內容中。學校要建立思政建設計劃,教育者以課堂教學為依托,積極尋找小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開展課堂思政教學探索,以達到全學科全員育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必要性;實施途徑
【作者簡介】馮靜,沈陽市蘇家屯區中興街小學。
一、英語課程思政元素概述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成才來說,小學是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價值觀念的初步養成時期。從小學開始搞好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1.中國傳統文化。將小學階段課程與培養愛國情懷相聯系,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有助于學生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在學生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
我們可以從國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中汲取教育的能量,如在教授“ My Birthday”一課時,當我問學生們: “When's your fathers/mother's birthday?”他們好多人都搖頭回答:“I don't know.”此時,我微笑地問他們:“如果父母忘記給你過生日了,你是什么感受?會不會失落,不開心?”他們想了想說:“會呀。”這時我用《弟子規》里面的話教育他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告訴他們古人對待父母的態度,讓學生們懂得尊重、感恩、孝敬父母。
2.文明與規則。將校紀校規、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教育納入課堂,既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秩序,保證授課的順利進行,還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培育學生良好的品德。教師可在課堂上講授尊老愛幼小故事,教學生使用文明用語,教授英文禮貌用語“Excuse me. Sorry. Please. 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一起學習英文兒歌。再如,在課上做游戲時強調游戲規則并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從簡單的課堂紀律和行為規范出發,讓學生時刻注意文明和規則對自己的約束,能夠有效地進行文明教育,培育學生的規則意識。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繼承和延續中華民族思想、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更好地建設繼承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如,學習“ Frieds”一課,讓學生認識到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朋友之間建立友情,一起助人為樂,體會志同道合的友誼,感受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
二、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
所謂“課程思政”,“課程”是基礎,也就是要強調課程建設,任何一門課程,如果脫離課程建設,妄談其他,都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英語的“課程思政”探索可以從教材的內容和評價方式著手,發掘多種新的形式在恰當時機應用。
1.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思政引導。五年級英語課程的主題主要有職業理想、出行方式、生日慶祝、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關系、豐富多彩的戶外生活、自然界中風的各種狀態、水的各種用途以及防火知識。圍繞這些主題挖掘思政元素,教師需要尋找教學主題和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教學內容與學生意識形態及興趣發展的結合點、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交流碰撞的結合點,為課程思政找準時機。可以在課堂中這樣運用教材內容:
(1)顯而易見的思政元素。如,“Culture Corner”一文對比中西文化,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中西方都非常尊敬老人,均有針對老人的節日,只是名稱不同。“In China, the Double Nine Festival is in October or November.It is a festival for old people. ”(中國的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陽歷大致在10月或是11月。)“In the US, Grandparents' Day is on a Sunday in September.”(美國的老人節是在9月的一個周日。)
(2)需要聯想的思政元素。如“My Future”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名人鐘南山:“He is a doctor, he can help people.”當問到他們將來想做什么的時候,可以及時引出周總理說過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們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和目標。讀懂故事“小青蛙的新工作”的同時,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樹立符合實際的職業理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3)課堂上應運而生的思政元素。如“At the Beach”一課,表現是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的內容,教學中講到“collecting shells”(撿貝殼),也可以舉例“collecting rubbish”(撿垃圾),進而提示學生,戶外游玩的同時,別忘了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
2.通過教學評價促進思政教育。設定合理可行的課程考核形式,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贊美他們勤勞、刻苦、用功的求知精神,還要激勵中等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努力拼搏進取,鍛煉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鼓勵學困生自查自糾,找出問題所在,想方設法減少差距,認識到缺點和不足,增加信心,增強信念,尋找自身優勢,彌補不足之處。
如“ Going to School”一課后有一道練習題,要學生填出自己怎樣去上學、父母怎樣去上班。我發現王某同學寫完了,就叫他說一說,可是他卻低著頭,不出聲。周圍有一個同學替他回答:“老師,王某同學坐電動車上學,他爸爸媽媽都騎電動去上班。”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不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產生自卑心理。于是我說,我最喜歡電動車了,小巧輕便,還不堵車。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電動車。我看見同學們笑了,他也跟著笑了。
3.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思政教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貼近學生,潤物細無聲。
(1)制作海報。如學習“ Water”一課后,讓學生制作英語宣傳海報,使他們更了解人類與水的密切關系。有學生寫道:地球總面積的29%為陸地,71%為海洋,而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飲用,陸地上的水資源僅有2.5%為淡水,其中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能提供給人類的飲用水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26%。這一組數據讓我驚訝不已,真是最好的最有說服力的教材,一定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說明學生們已經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海報還介紹了一些節約用水的好方法。通過這一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解答了本課的兩個問題“Where does water come from?”“How do we use water?”。“Fire”主要讓學生了解防火安全,也可采取同樣方式,制作海報。
(2)課外延伸。我們可以將英語學習內容延伸到生活中,如學習“Outing”一課后,教師帶領學生在室外開展一次尋寶活動,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男女兩隊,再各自平均分成四組。尋寶活動線索的設計由學生自由完成。教師準備好四個帶有線索的信封。首先由男生提供線索,女生一組6人,尋找第二封信,交給第二組,以此類推,接著找第三封信,第四封信,找到寶藏即獲勝。接著輪到男生來玩。通過游戲,教育學生團隊合作,集體智慧勝一人的道理。
(3)合理利用班級微信群。適時對學生進行節日、紀念日的介紹,如西方的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特殊的日子同樣可以進行思政教育,比如3月的最后一個周六,讓學生用英語介紹“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增強環保意識;12月4日,用英語介紹國家憲法日,讓學生從小樹立法治意識,明白我國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和義務。
(4)錄制視頻。網絡信息讓人目不暇接,使得現在的學生更喜歡即時的、新鮮的、有趣的信息,我們教師要突破傳統課堂教育,錄制一些視頻內容,嘗試通過網絡渠道進行教育。如學習 “Around the City”一課,在學會如何問路的同時要防范壞人借此搭訕,誘拐兒童。我和學生們編排了英語小故事,表演并錄制,讓口語水平高的學生扮演孩子和問路的騙子,雖然以練習問路的語言知識為主,但其中賦予防拐騙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三、結語
課程思政不是按照一個定式照搬照套即可完成的,教師要有獨特的思維視角,不斷尋找英語課程思政的元素,不斷地思考和創新,結合小學英語課程的內容,創造出富有內涵、豐富生動的“課程思政”課堂。
參考文獻:
[1]許晏瑋.融入“思政元素”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探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9(2):107-111.
[2]趙景梅,劉玲,張曉琴.形成性評價在英語專業寫作課堂中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0(2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