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應用到高中英語教學中,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并有效地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基于此,本文試圖詳細闡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在問題導學、情境創設、學習檔案袋、閱讀教學、分層教學高中英語教學環節中的應用。
【關鍵詞】學生中心;高中英語;問題導學
【作者簡介】哈斯呼(1989.06.28-),女,內蒙古赤峰松山人,赤峰蒙古族中學,碩士。
引言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法相比較,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增強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應深入分析“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積極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效率提升。
一、 在問題導學中的應用
1. 問題設計。在教學中,問題導學法是塑造“以學生為中心”課堂環境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該方法的主要理論依據為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減少教師的干預,通過適當的問題引導,使學生基于現有的資料,經歷一個思考過程,最終總結、建構出新知識,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效果,樹立其中心地位。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問題導學中的問題設計和問題質量上。通過將教學目標設計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為其獨立、自主的學習提供導向,保證其順利完成獨立探究、學習的過程,穩定其學習行為主體的地位,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例如,“friendship”的教學中,教學目標包括學會不同意、同意、確定語氣的使用。基于此,在問題導學法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不同意、同意、確定這幾種語氣表述句型結構有什么差異,句型中的哪幾部分最能體現出其表述的語氣?”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思考、探究,掌握該知識點,達到教學目標,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2. 引導設計。在問題導學中,除問題設計以外,引導設計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課堂教學方案設計環節。一般來說,雖然高中生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知識積累,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不能順利地基于問題和教材中的有限資料建構課程知識點,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依然重要。在問題導學背景下,應做好引導設計,保持教師的引導、非主體位置,以塑造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狀態。在此過程中,可以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通過前期講解、課件、相關資料等渠道,向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知識點探究思考資料,或教授其一些科學的思考探究方法,如問題解決法等,以實現引導目的,確保學生能夠根據問題自己分析、歸納、總結知識點,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效果。
二、 在情境創設中的應用
1. 生活化情境創設。就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學方法基本都離不開情境創設環節,教師通過在正式講解或知識學習引導前,圍繞課程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改善學生的聽課狀態,使其能夠穩定地保持學習思維狀態,以幫助學生達到更高效的學習效果。在生活化情境創設中,結合生活世界理論,可知教材中的英語知識體系是從具體的生活世界抽象出來的,因此,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可以使抽象的英語單詞、語法知識回歸生活,并轉化為具象的狀態,弱化了學生的理解、掌握難度,更方便學生進行獨立學習,鞏固其課堂學習的中心地位,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效果,例如,在“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學中,可以列舉生活中常用的且能夠體現出英式、美式英語之間差異的句型、單詞,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也可以觀看兩個國家領導人的不同演講或《天生一對》等電影,學生通過觀賞、配音等教學活動,感受英式和美式英語在讀音以及生活文化上的一些區別,理解兩種形式英語較為抽象的差異點,為幫助教師應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提供情境創設。
2. 互動情境創設。互動情境創設主要是指利用小組討論,來構建教學情境,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情境教學法。在此過程中,小組討論能夠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并在建立學生學習行為主體地位的同時,使其逐步熟悉、掌握協作學習的方式,為后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奠定基礎。在互動情境創設中,需圍繞課程內容,先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分組對該問題進行討論,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迅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待討論完畢后,教師再加以總結,鞏固學生對新英語知識的理解、記憶。在問題設計上,可以選擇將課程重難點、教學目標構建為討論問題,但應注意,做好前期的鋪墊講解,以給予學生充足的分組討論探究資料,保證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順利掌握課程知識,增強“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三、 在學習檔案袋教學法中的應用
學習檔案袋教學法是一種通過讓學生系統收集反映自身學習情況的資料,來幫助其回顧、復習課堂學習內容,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在該教學方式下,教師需要求學生自主操作,建立學習檔案袋,使其能夠在收集、組織、分析并展示檔案袋的一系列過程中,重建知識,掌握學習技能,并在達成學習目標時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深化“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落實。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研究領域,研究者曾指出,學習檔案袋教學法具備三種效能:1.成為一種激勵工具。檔案袋的展示環節很好地鼓勵學生給觀眾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從而督促學生努力學習。2.鼓勵學生不斷地反思并評價自己的學習方法、獲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處。3.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檔案袋的目的性能夠讓學生為了設定的目標而不斷努力。由此可見,在學習檔案袋教學法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可以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水平。
四、 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 自主閱讀。高中英語屬于語言學科,離不開閱讀教學環節,借助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單詞應用能力,提升其英語成績。其中,自主閱讀作為閱讀教學中的一種常見教學模式,其主要流程為: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然后根據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回答配套的閱讀理解題,最后教師再圍繞學生的題目回答情況進行講解,實現自主閱讀教學。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自主閱讀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為了達到更好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教師可以先教授學生一些閱讀理解技巧,然后再要求其進行自主閱讀,并運用這些技巧完成閱讀理解題,最后再進行講解,使學生逐漸掌握解題技巧,提升教學水平。例如,在自主閱讀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構詞法、語境法、替換法這幾種常用的語義猜測題解題技巧,然后再組織其進行自主閱讀,并完成配套的語義猜測閱讀題,最后根據學生的解題效果,教師再加以講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
2. 課外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課外閱讀的閱讀、生詞查找學習、讀后感交流等程序均由學生自主完成,使得該教學模式能夠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保持學生的中心地位,因此,該教學模式是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應用的重要體現。在此過程中,課外閱讀教學的主要作用是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感等,從而提升高中生的英語成績水平。基于此,為了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應選擇符合學生興趣偏好、難度在其閱讀能力范圍內、具備一定知識學習價值的英文文本,同時,還可以結合課外閱讀學習具體任務的布置,確保“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措施能夠達到預期的落實效果。
五、 在分層教學中的應用
1. 課堂分層教學。在高中英語分層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措施的準確性,體現出學生這一教學中心,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可以利用翻轉課堂法進行分層教學,以增強“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在此過程中,需先將學生按照其學習能力水平分為兩個層次,即學習能力較強層次、學習能力較薄弱層次,并分別為這兩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然后將教學內容錄制成短視頻,在課堂上分別發送給學生,供其學習。最后,教師再針對他們經過自學后依然存在疑問的部分進行講解,實現課堂分層教學,樹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滿足其差異化的學習需求。
2. 作業布置分層。在分層教學中,作業布置分層是重要組成部分,其有助于深化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增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而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背景下,借助分層作業布置,能夠鞏固分層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該教學法的應用水平。在分層作業布置中,應圍繞基礎知識布置一部分家庭作業,然后再設計一些拔高的題目,并要求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必須完成拔高類題目,但可以選做基礎性作業,同時,要求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必須完成基礎性題目,且可以選做拔高類題目,以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消化課堂學習內容。此外,應定期對學生進行統一測試,并依照測試結果調整學生的層次,提高分層教學的準確性,增強“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增強“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有助于高中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教學中,借助該教學法,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象化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的英文理解能力,落實因材施教理念,從而優化高中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明星,李陽雪.“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路徑探析[J].中學生英語,2020(22):64.
[2]李艷偉.“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19(30):30.
[3]梁莎莎.試論“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9(30):157.
[4]羅少茜,柳麗萍.促進學習的英語課堂評價[J].英語學習2017(9):33-39.
[5]Seldin P.,Miller JE,seldin CA.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Promotion/Tenure Decisions[M]. Bolton, MA: Anke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