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敏 張淑紅
【摘要】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建設應體現在專業教學中。在高校翻譯課堂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實現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外語人才,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本文基于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路徑研究,以河北傳媒學院英語翻譯教學為例,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翻譯課堂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政德育素養、精選教學內容以及創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翻譯教學;思政教育;融合
【作者簡介】王九敏(1985-),女,滿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翻譯;張淑紅(197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項目編號:2019YYJG09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強調人才的全面發展,又把“德”(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學應該相互統一,同等重要。高校外語英語專業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學科。實際教學中,忽視思政教育,生搬硬套思政理論或是強行說教的情況并不少見。如何實現思政教育與翻譯課程的有機融合,改善翻譯課堂中母語文化的缺失、思想認識落后的狀況,讓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交流才能的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新時代人才,這是高校翻譯教學應該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與翻譯教學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識形態建設和國家人才培養。新時期,高校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各門各類課程都應充分發掘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正向、積極的思想價值貫穿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普遍化、協同化、多樣化,促進高校課程思政化。“課程思政”正式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長足的發展,很多高校積極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有關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越來越豐富。有一些是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辯證關系及其功能的角度進行研究,例如陳霽霞等人基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對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能力提升和職業能力培養三維功能的融通進行了探索。另一些從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與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致力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外語專業教學相結合體系建設”的教學改革的深化與創新,從制度建設、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構筑全校“大思政”格局。此外,還有一些是基于一類外語專業單一課程課堂教學的改革研究。例如:王文臣的“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策略研究”、許晏瑋的“融入思政元素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探索”、師瑩的“科技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分析”等。然而從翻譯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翻譯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徑研究卻非常少,尚在初級階段。
三、翻譯課堂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
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實現思政教育與翻譯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三個重要方面。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此教師是實現思政教育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因素,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并深挖其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涵,避免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結合時出現“兩張皮”的現象。教學方法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是完成教育任務的必要條件,是實現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徑,直接影響思政教育落實的成效。
1.提高教師的思政德育素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思政教育的引導者,因此實現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政德育素養。對于高校英語翻譯專業教師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德育能力,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專業教師首先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際國內大事,提高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其次,高校應幫助專業教師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內容,理解其內涵和邏輯,掌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并引導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以河北傳媒學院為例,學校通過組織培訓、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樹牢師生人生觀、價值觀,激勵教師為教育事業和民族復興不懈奮斗。學校還注重加強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的溝通,并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幫助專業教師深入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和內涵。
(2)增強德育意識,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翻譯專業教師要善于在翻譯課堂植入思政元素,更要善于利用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雙方的相互促進,協調統一,最終使得“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能夠同頻共振。這就需要專業教師有意識地挖掘教材的思政內涵,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研討等方式不斷培養自身挖掘思政內涵的能力。
(3)積極在課程思政方向上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翻譯專業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鉆研探索,不斷激發對于翻譯教學和思政教育融合方向的研究興趣,并積極將課程思政引入翻譯課堂的教學改革中,從而為翻譯教學提供更加科學的方向和指導,實現教研相長。
2.精選教學內容。教學素材是思政教育內涵的來源。翻譯課堂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選擇既有思想內涵又能體現學科專業的相關材料。
河北傳媒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較好的漢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一定的傳媒素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能夠在媒體、外事、文化、語言服務機構和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口筆譯、譯后編輯、文化推介、語言教育及其他語言服務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根據本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校的辦學特色,翻譯課程設計優先選取新聞翻譯、影視字幕翻譯類的相關文本,以彰顯傳媒特色。
(1)在新聞翻譯教學中,教師在英譯漢新聞報道材料的選擇上優先選取能夠提高學生鑒別和批判思維的材料。世界各國因文化差異、思想意識形態不同、立場角度不同、利益考量等諸多因素,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會從不同的視角、主題進行宣傳、評論,因此教師需精選翻譯素材來不斷培養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意識形態分析的能力,以科學的批判性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分辨新聞事件的是非黑白,不被某些外國媒體歪曲事實的報道所迷惑,從而加強意識形態陣地意識。學會用辯證、科學、客觀的思維認識判斷評價外國媒體的新聞報道,這是當代大學生在翻譯課堂上應收獲的重要能力之一。精選不同國家主流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報道作為翻譯素材,解決了學生在大量魚龍混雜的網絡媒體信息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以期真正實現“傳業授道解惑”的教育目標。
(2)在影視字幕翻譯教學中,教師主要選取漢譯英翻譯素材,力足本土文化與特色,精選各種能體現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優秀影視素材進行英譯,如介紹中國思想文化、飲食文化、戲劇曲藝、工藝制品、風景名勝、民族習俗、音樂建筑、地域特色、城市發展等方面的宣傳片、紀錄片等。隨著網絡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加快,快餐文化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并在慢慢變成一種時尚,不但沖擊著傳統文化,也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有碎片化、片面化的傾向,很多學生缺乏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認知。因此精選能體現中國本土文化精髓的影視素材進行翻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在翻譯過程中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其母語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和翻譯能力,培養其成為具有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英語人才,為弘揚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奠定基礎。
3.創新教學方法。翻譯專業教師在課堂中融合思政教育要注意方法策略。在傳授知識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引領和教育不是強行輸入而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在自然的教學中水到渠成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功效。
以河北傳媒學院英語新聞翻譯教學的一次課為例,教師選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在課前發送給學生并從以下三個層面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1.Description層面:每篇報道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是否與事實相符?哪些詞匯或語句體現了外媒報道的不實之處?2.Interpretation層面:報道源自哪些媒體?這些媒體的背景、立場是什么?是否與不實報道有關?3.Explanation層面:外媒報道與事實不符的原因?(可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來分析)課上先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們總結出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大肆宣揚中國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抨擊中國隱瞞疫情,在疫情相關問題上一直抹黑中國,舉著言論自由的大旗肆無忌憚地將他們自我標榜的新聞專業主義拋諸腦后,充分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歧視心態和意識形態偏見。而事實證明,中國在抗疫上信息是透明的,方法是成功的,貢獻是巨大的。教師秉持科學的方法、客觀的態度,引導學生對國外涉華報道進行梳理分析,深入解讀外媒新聞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問題,做到客觀、理性、敏銳,時刻捍衛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決不允許任何外媒對客觀事實進行刻意歪曲。對外媒涉華報道進行深刻解析之后,翻譯工作才能真正開始,譯文才能做到如實還原外媒的真正意圖。課后布置作業“If the facts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opinion, would you report the facts directly?And why?”,學生提交后進行互評,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并對思政教育進行鞏固。
四、結語
翻譯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浸透在每一個教學文本和每一堂課中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育人方式。翻譯課堂融合思政教育,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思政德育素養,精選翻譯素材,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運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課堂活動,科學布置作業,以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學生在翻譯中進行深層次的文化探尋和自我探尋,自覺完成良好品格的塑造和正向價值觀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2]J.F.Herbart.普通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陸梅,鄧琳.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實踐與反思[J].西藏教育,201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