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建構良好的生態話語具有重大意義。和諧的語言環境是生態話語研究追求的目標。用生態的視角審視語言系統、語言結構和語言使用,并把語言放進生態系統中考察。生態話語的三種類型分別為有益性話語,中性話語,和破壞性話語。生態話語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語言的三個維度即語言元功能,包括經驗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話語;語言功能
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精神的精華。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實踐?!读暯秸勚螄碚返诙怼敖ㄔO美麗中國”部分收錄的5篇文稿中,蘊含了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這些思想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十一部分各篇文章中有充分體現。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2)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的思想;(3)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價值的思想;(4)資源承載和環境容量的空間均衡的思想;(5)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這是人類文明觀的進步與升華。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從文化的厚重上來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按照生態規律辦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宇宙觀。在思維方式上堅持整體地、系統地、聯系地、發展地考慮問題。在行為方式上,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確地詮釋了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關系,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最合宜的生活方式指明了道路。
二、生態與語言研究
20世紀80 年代后期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推動了語言與生態的研究。語言學家開始探索語言對環境惡化的影響,以及語言對遏制環境惡化所起到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 研究語言與生態的不同研究方法匯合到一起,形成了具有統一思想、方法多樣的語言學分支即生態語言學。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年輕的語言學分支,旨在探討語言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的關系以及語言在生態環境發展及解決辦法上所起的作用。生態問題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因此很多學科也慢慢變得生態學化。Halliday( 1990) 對增長主義、等級主義、物種滅絕、污染及其他類似的問題的分析和討論喚起了應用語言學研究者對語言與生態關系的認識,同時也強調了語言的“做事”功能和“干預”功能。
三、國內外生態語言學研究
最近幾十年慢慢發展起來的生態語言學(ecolinguistics)屬于廣義的應用語言學,它與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法律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等一樣,都是“語言( 學) + XX( 學) ”融合或交叉起來的結果。生態語言學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研究分為兩大模式,一是關注語言和語言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豪根模式”,二是強調語言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韓禮德模式”。
“韓禮德模式”緣起于Halliday在1990年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AILA)上宣讀的《意義表達的新途徑:對應用語言學的挑戰》一文。Halliday(1990:170)從生態學視角指出了現存語言對社會意識和行為的負面作用,并明確提出語言中暗含的生長主義、等級主義等思想意識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Halliday認為語言是一種干預社會的手段,語言學家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并為生態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Lemke( 1993) 把人類的社團看作是“生態社會系統”( eco-social system) ,人們通過長時間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來加固這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社會實踐體現在物質和意義兩個層面。Halliday 與Lemke 持有相似的觀點,他( 如Halliday 1996 /2002) 認為,意義系統( semiotic system) 有語法,表現為“措辭”和“意義”; 它的“內容層面”既有語法,又有語義。這種特定的意義系統可以稱為“語法語義系統”( grammatico-semantic system) ?;谶@樣的認識,Halliday 把語法語義系統放進“進化系統類型”( evolutionary typology of systems) 進行研究。
正如我們所觀察到的,采用Halliday 理論進行生態語言學研究的學者中,有些人從話語( 語篇) 批評角度審視人們信奉和賴以生存的話語( 語篇) ,對大家習以為常的“故事”( 如Stibbe 2015) 重新思考,目的是喚醒人類社會的生態意識,鼓勵和宣傳與生態和諧的話語和行為,同時批評和抵制那些與生態不和諧或反生態的話語和行為,批評和反思人們對自然的隨意征服、控制、掠奪和摧殘。
目前,國內韓禮德模式下的生態語言學研究尚處于起步狀態,主要為介紹性和評價性工作,如黃國文(2016, 2017),何偉,馬子杰(2020)等。國外研究已初具規模,研究大多借鑒批評話語分析(CDA)理論,對語篇進行生態批評話語分析。例如,Mühlha?usler(2000)對生態旅游話語進行了研究,指出生態旅游宣傳充斥著意義模糊的生態說教;Carvalho(2005)研究了媒體話語政治傾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Goatly(2006)研究了“人類是動物”這一隱喻的生態意義;Sttibe & Zunino(2008)在CDA模式下對生態多樣性進行了解讀;Alexander(2009)則將CDA與語料庫分析進行了結合。這些研究都借鑒CDA分析模式,從多個視角入手分析了話語的生態意義,促進了生態話語分析的發展。
四、生態話語類型研究
從自然生態系統視角出發,研究生態話語類型的具體構建模式:“有益性話語”(beneficial discourse)、“中性話語”(ambivalent discourse)和“破壞性話語”(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話語指的是促進人們保護其賴以生存的話語,即那些與自然非常和諧的語篇,這類話語給人希望,催人向上,鼓舞人心,散發正能量。破壞性話語志違背國際生態哲學觀的話語,阻礙人們保護國際生態系統,對于破壞性話語,比如鼓勵人們不顧生態因素高消費的廣告,如推銷裘皮廣告,把穿著裘皮與人的成功聯系起來的廣告推銷,我們要抵制,這是因為,這類話語既對生態文明、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而且會誤導大眾,尤其是青少年。中性話語指不支持也不違背國際生態哲學觀的話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話語,它們有完全生態的一面,也有與生態不和諧的一面,有與有益性話語相似或相同的一面,也有破壞性話語的某些特征。話語的有益性是激勵人走向成功,破壞性是不成功的人會被引向絕路或萎靡不振。對于生態有益的話語,我們要支持、鼓勵,對于破壞生態的話語,我們要批評、改進。
五、生態話語的意義系統研究
生態話語的意義體現在語言的三個維度即語言元功能(metafunction),包括經驗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語言具有若干抽象的、更具概括性的功能。這些功能通過語言系統中的若干個語義系統體現,其中經驗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統體現,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情態和評價系統體現,語篇功能主要由主位和信息系統體現。
及物性系統是語言對現實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所發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它將人類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等分成若干過程(process),并對涉及的參與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s)和環境角色(circumstantial roles)進行區分。
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人們在提供或索取信息、物質和服務的過程中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傳達一定的生態意義。例如,在陳述語氣中,情態值的高低是檢驗生態傾向的重要參數。語氣和情態是體現人際功能的兩個重要手段。情態值的選取體現說話人對命題或提議不同程度的承諾:說話人可以對命題的有效性表示較高或較低的肯定,或者施加較高或較低的壓力使他人完成指令。
小句的主位系統和信息系統共同作用實現語言的語篇元功能。主位意義由主述位結構體現,主述位結構包括主位和述位兩個成分,主位為小句話語出發點,表明小句與前面所出現話語的聯系,體現小句在語篇中的位置,并預示話語將如何展開,述位即對主位的陳述和發展。從信息系統看,已知信息通常代表在特定語境中人們已知的、約定俗成的、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或背景性信息,新信息用于傳播信息和觀點,是話語重心所在。因此在構建話語時,如果將生態保護型信息作為新信息呈現,會得到更多正面關注和討論,將生態破壞型信息作為新信息呈現,則會導致負面生態意識的傳播。
話語的生態取向應該符合一個普遍且適用的生態哲學觀。生態話語分析的原則是與天人合一、人類和平、社會和諧、生態環保一致的,這與正能量的、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并行不悖。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進行話語的生態分析的基本指導原則和理論框架,采用系統功能語言學對生態話語進行語言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話語的生態取向。
參考文獻:
[1]Goatly, A. Humans, animals and metaphors [J]. Society and Animals, 2006, 141: 15-37.
[2]Fill, A. Ecolinguistics: States of the art[A].In Fill, A.& P. Mühlhusler (eds.).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C]. London: Continuum, 2001: 43-53.
[3]Halliday, M. A.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 (6):7-16. Reprinted in Webster J. (ed.),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3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K. Halliday[C].London: Continuum, 2003: 139-174.
[4]Haugen, E. On the ecology of languages[L]. Talk delivered at a conference at Burg Wartenste in, Austria,1970.
[5]Lemke, J. L. Discourse,dynamics,and social change[J].Cultural Dynamics,1993(6) : 243-275.
[6]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 London: Routledge, 2015.
[7]黃國文, 生態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J]. 中國外語, 2016(1) : 8-10.
[8]黃國文, 趙蕊華, 生態話語分析的緣起、目標、原則與方法[J].現代外語, 2017(5): 585-596.
[9]何偉,馬子杰,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評價系統[J]. 外語語, 2020(1):48-58.
作者簡介:劉明(1980— ) ,男,江西進賢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 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生態話語研究”,編號:YG201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