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審美能力培養逐漸成為了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目標,而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教學,則正是推動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诖耍疚膹男W生審美能力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小學音樂教學的相關實踐,對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具體策略展開了探討,希望對素質教育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貫徹落實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小學音樂教學
審美能力作為人類進行審美活動所必須的主觀條件,雖然具有著很強的個體差異性,在各種審美活動中有著不同的體現,但卻可以通過后天訓練來實現提升,尤其是在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面對不同形式的審美客體,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是能夠得到十分輕松、顯著的提升,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自然也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一、音樂教育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培養學生審美興趣
審美能力的發展通常都需要在審美活動中實現,如果學生對審美活動缺乏興趣,不愿及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來,那么其審美能力的發展就必然會受到極大限制。而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則可以利用各種內容新奇、旋律優美的樂曲來吸引學生,引導其靜下心來欣賞各種樂曲,完成有效的音樂審美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這樣一來,學生會在良好審美體驗的影響下逐漸對音樂審美活動產生興趣,積極投入到音樂賞析等審美活動中來,而其審美能力則會隨之得到持續提升。
(二)優化學生審美體驗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比較有限,即便能夠對各種審美活動產生一定興趣,但在對“美”的認知不夠準確的情況下,仍然很難完成有效的審美活動,實現審美能力發展。而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欣賞樂曲、感受樂曲旋律的機會,并在學生聆聽、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感受到音樂魅力,獲得良好音樂審美體驗,這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同樣是很有幫助的[1]。
(三)陶冶學生審美情操
審美作為一種人的主觀活動,不僅能夠滿足人們自我愉悅的目的,同時還可不斷完善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對周邊事物的評判,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但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很難保持可客觀,因此一旦其思想觀念出現偏差,審美能力的發展也同樣會受到限制。而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則能夠通過積極向上的音樂來陶冶學生情操,對其進行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引導,進而使其審美能力能夠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營造合適學習氛圍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鑒賞雖然屬于審美活動,但由于小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往往僅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夠實現對音樂實質的準確感知,因此其對于音樂中“美”的判斷也同樣會出現一定偏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還需從樂曲創作背景、主題內容等角度出發,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并借此營造出合適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聆聽樂曲的同時,感受到其中的深層次“音樂美”,進而實現對“美”的準確認知[2]。例如在學習《森林與小鳥》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上為學生展示原始森林中鳥類棲息的相關圖片、音頻、視頻,之后據此創設“去森林做客”的教學情境并播放樂曲《森林與小鳥》,引導學生在輕松、和諧、歡快的情境與氛圍中感受樂曲所體現的大自然之美。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音樂鑒賞實現對自然美、原始美、生命之美的準確把握,而其音樂審美能力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穩步提升。
(二)堅持寓教于情原則
音樂作為一種借助聲音來表達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其表現形式雖然十分多樣,但無論是何種音樂作品,其最大的魅力往往都體現在對自身情感的表達上,而對于音樂中情感內涵的感知,也正是音樂審美活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樣還需堅持寓教于情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對樂曲的情感內涵進行深入感知與分析,進而由此實現對音樂作品整體“美”的感受[3]。例如在學習《保衛黃河》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為學生介紹曲作者冼星海先生創造這首歌曲時的背景(創作于抗日戰爭期間),之后在播放歌曲的同時為學生播放有關黃河風貌、抗日斗爭場景的相關視頻,使學生能夠準確感受到在歌曲中對母親河、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誓死保衛家園的堅定信念,并由此獲得對這首歌曲的完整審美體驗。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審美感受往往與其想象力直接相關,靈活、自由的審美想象,不僅可以激活審美主體的思維,同時還可以使其在情緒的勃發中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對音樂作品中“美”的獨特理解。因此從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教師還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大想象,根據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知來展開深層次的音樂審美想象,并將自身對作品中音樂美的認知準確表達出來,使音樂審美能力能夠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例如在學習《冬獵》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歌曲所表現的內容,之后再鼓勵學生進行舞蹈創編活動,根據歌曲旋律來設計各種舞蹈動作、組合。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設計舞蹈動作時對鄂倫春族人冬季捕獵的場景、動作展開自由想象,并將歌曲中的緊張、喜悅等情感通過舞蹈動作表達出來,直觀表現歌曲所蘊含的音樂美,而這種對音樂美的主觀理解與表達,則正是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的直觀體現。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雖然能夠在為小學生的審美興趣增強、審美感受優化、審美情操發展提供幫助,但在小學音樂實際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仍然需要在學習氛圍營造、情感內涵分析、音樂審美想象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靜.論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人格塑造及其審美能力方面的積極影響[J].北方音樂,2019,39(13):193+195.
[2]周慧.兒童,成長中的“審美體”——淺議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7,37(24):220.
[3]李曉麗.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J].智庫時代,2017,(17):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