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蘭
摘 ?要: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傾聽,能使溝通雙方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非暴力溝通以溝通感受和需要為核心內容去表達和傾聽,并在表達和傾聽的過程中關注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非暴力溝通指導下的溝通策略能讓教育工作中的溝通更有溫度、更有效,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非暴力溝通 ;師生關系;溝通策略
一、 問題
在教育日常中,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但溝通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①忽略溝通中語言的重要性;②無效溝通,沒有實質上的改變,或是學生并不想吐露心聲,讓無數教師覺得在與學生溝通方面力不從心;③暴力溝通,面對孩子一犯錯誤,教師就開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的進行道德評判,采取比較、回避責任、將個人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溝通方式讓孩子屈服. 而長期用打壓、懲罰、責罵的方式讓學生服從,并未讓學生感受教師的用心良苦,反而促使師生矛盾激化,漸行漸遠.
二、 非暴力溝通策略
(一)用心觀察 ?拒絕貼標簽
學生的“向師性”和教師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教師的評判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簽,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因此教師要把觀察和評判區分開來使用,實際上,當教師把自己的觀察反饋給學生,就是在提供具體的建議.比如:
·你的作業一團糟(評價),“我看到你的作業上有很多草稿”(觀察)
區分觀察和評判的語言模式利于將問題和自我認同分開,人不等同于問題,只是出現了問題行為,屬于非暴力溝通.
我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非暴力溝通下的夸獎,是基于用心觀察,而非用正確的、聰明的等結果性的詞來夸.例如,孩子成績有進步,夸他分數進步多少這是結果導向,在分數退步時他就會覺得自己不棒了,而你夸獎孩子最近上課很專注,作業認真踏實,不懂的地方會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這就是基于用心觀察的夸獎,他就能知道這個行為是棒的.
(二)搭建心靈橋梁直通需求 賦溝通于溫度深度
當孩子因負面情緒而出現所謂不聽話的行為時,我們通常第一反應是否定孩子的感受,特別是青春期的學生,自尊心強,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促使矛盾激化.孩子是發展中的人,每一種感受都只得被理解,且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是他們才有能集中精力去改變自己的情緒.因此當矛盾產生,需要我們聆聽并接納孩子的感受.在接納感受地同時,更重要的是辨識他們感受背后的需要.
需要是人發展的原動力.而溝通方式決定了這些需要是否會得到滿足,非暴力溝通以溝通感覺和需要為核心內容,如同一座橋梁,連接感覺和需要,強調表達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找到方法滿足共同關注的需要為目的進行對話.
非暴力溝通讓溝通更有效,筆者也經歷過和孩子溝通30分鐘看似是關心但毫無作用,回顧那一段談話我發現,沒有談話目的,對要表達傾聽什么沒有方向,因此識別需要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讓溝通更加有效.只有我們去感受孩子的感覺以及感覺背后的需求,從滿足孩子的需求出發開展教育工作,才能走進孩子的心扉.
非暴力溝通讓溝通更有溫度,關注別人的感受,了解它們傳遞的信息,我們就會知道他們重視什么,需要什么.課堂上,教師因學生開小差點名批評學生,學生開始頂撞老師“你怎么總說我”,語言充滿敵意時,教師要能意識到他需要尊重和理解,那么就會采取有效的方式滿足學生的需要,比如回應:“看老師多喜歡你,所以格外的關注你”,從需要入手化解矛盾,等下課后可以再找學生談話.教師要認識到學習不是學生來學校的唯一需要,他們還有歸屬感、自由等其它需要,一旦學生意識到教師支持關心他們的共同需要,那么對老師的信任感也會上升,溝通的深度就在于并且會對這一種溝通方式耳濡目染相應地注意到對方的需要,這也是營造相互合作、互相關心的教學環境的良好開端.
非暴力溝通讓溝通更有深度,叩開心靈的大門,讓教育給孩子如沐春風的感覺.一學生最近的脾氣暴躁,情緒很不穩定,在交本子的時候直接將本子丟至我面前與他溝通后才知道是爺爺病的比較嚴重.一開始在溝通時我也是強壓著怒氣,我說:“當我看到你將本子直接扔到老師面前讓我檢查(觀察),我其實不太開心(感覺),尊重別人對我來說很重要,而剛才你的行為讓我覺得你不太尊重我,我希望孩子們能尊重老師.”孩子語氣還是充滿敵意生硬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我基于最近對他的觀察說(猜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你最近好像不開心,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了嗎?”.數次后,我繼續猜測說:“是因為家里的事情嗎?”說到這里孩子開始掉眼淚,敘述原因.此時的我靜靜的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感到他安全感不足,需要理解和關心.
非暴力溝通在觀察、感覺、需求、請求的四個要素下展開,目的就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有更多的互助和關心,當學生將心里的話傾訴出來時,正是他釋放情緒的開始,也是非暴力溝通走向深入的契機.我給了他一個擁抱,引導他用同理心思考爸爸媽媽們也很難過,希望他能夠擔起安慰爸爸媽媽的角色,他堅定地點了點頭,讓孩子懂得用建設性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困擾,這樣的心靈成長是多么可貴。
(三)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 ?建構良好心理環境
塞爾伯格曾經說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洞察使我們連接到周圍的一切,這樣我們能清楚的看到所有生命的一體性.”懂得傾聽別人感受和需求的前提是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除了可以用于與他人溝通還能用于與自己溝通,關注自己的感受,聆聽它們的信息,我們就會得到如何滿足自己需要的方法,讓我們避免一直陷于情緒化,而去思考情緒背后的需求,進而探尋滿足需要的有效辦法.
非暴力溝通下的自我體恤可如下進行:
·我對自己說:
觀察:當我看到...
感受:我感到...
需求:因為我需要...
請求:現在我要求自己去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亦是如此.誰也無法說服孩子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無論動之以情或者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代替孩子開門,那能替孩子開門的只有他自己,而我們能做的只能引導孩子,幫助他找到打開大門的金鑰匙.非暴力溝通的步驟簡單可實行,如果孩子能學習這樣自我體恤的方式,有利于提升自我認知和處理情緒的能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阮胤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