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萍
摘要:本文作者通過總結自己教學經驗,提煉出了通過教法更新促使學生樂于學習的系列方法,為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樂學提供了參考信息。
關鍵詞:教法更新 ?樂于學習
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設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便掌握了教學的大局和主動權。這是學科教學實的基本規律。現實的情況是語文教師在師范畢業后見習一年時間就入行教語文課。可以說是在憑個人經驗和傳統套路摸索著教學。“怎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呢?”這是語文教師們畢生探索、求解的問題。從教三十多年來一直漫長思索求解的歷程,形成了我語文教學的個性——更新教法促使學生樂于學習語文。
一、模仿傳統教法爭取盡快入門
教學起初,本能地沿襲仿照當學生時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依次講析解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生字注音,閱讀課文,劃分段落,分析詞句,歸納段意和主旨,分析寫作特點,布置練習。備課時主要是閱讀人教出版的《語文教學參考書》。意識到這種教法過于機械后,自己先后購買了一些學習書籍,其中有全國語文名師于漪、錢夢龍、洪鎮濤、魏書生等撰寫的書;還時常去聽同事的課和名師的課。這些業務學習,使筆者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可能是較雜亂的緣故,沒有很好地解決如何掌控教學的大局和主動權的問題。
二、更新教學語言力爭聽者生味
待有了一定教學積累和閱歷后,筆者便開始自己探求答案了,選擇的突破口是“教學語言”。當時想得較簡單:欲讓學生樂于聽語文課,語文教師的語言就要生動,使學生愛聽。若干年的教學研究和積累,便有了些讓教學語言生動的方法:一是有意識地恰當地運用修辭格;二是語調善于抑揚頓挫地變化,語速要有快慢的變化;三是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四是豐富詞匯,盡可能運用成語、諺語、歇后語、名言、警句、格言等;五是注意莊重與詼諧相結合,如故意曲解、正話反說,明知故問;六是長句子與短句子相結合,以短句為主,且句式要靈活多變。長期以來,語言風趣,便成了師生對我教學評價的必用語,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聽我的語文課了。
三、依據教材特點整合具體教法
隨著求解的深入和教學觀念的更新,筆者接受了“精講多練”的教學觀念。老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時間要盡量多的讓給學生,于是,開始探求讓學生樂于學語文的教學方法。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他人經驗,總結了下列教學方法:揭示概念法,追根溯源法,由點到面的串講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的發現法,舉例法、比喻法、比較法、描繪法,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形象符號展現法、口訣法、出奇不意的懸念法,讀讀講講議議練練教學法,趣味教學法,講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問答談話教學法,觀察實踐法,電教(幻燈投影、錄音播放、多媒體教學)法等等。方法多樣,根據教材特點整合使用,順應了學生“喜新厭舊”的心理現象。而且,教學環節(步驟)不再套路化(程式化),而是不斷變化、不斷創新。如,有時先講課文,后講題目,有時先講文章結尾后講開頭,有時幾個班合作上課或全年級上大課等等。教學切忌千篇一律,否則單調乏味。
四、更新教法促學生樂于學語文
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是教學工作中較為微觀的方面,要掌控教學的大局和主動權,就必須讓學生樂學。現將促使學生樂學的教法列舉如下:
(一)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誘因和動力。激發興趣有時要講點大道理,如:語文是考試的大科,賦分較多,語文成跛腳對升學影響較大;語文知識是畢業后走向社會運用最多的實用知識;漢語博大精深,中國人不會使用漢語有愧祖先……但更多的是從小處著眼,小處指的是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每一次作文指導,每一次輔導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舉幾例:
1.講《歸田園居》時,這樣設計導語:“美國的總統要競選,學校的班長有的也搞競選,而且,今天的中國,還有人賄選買官。但有沒有人不想做官呢?他們為什么不想做官呢?”這一問既聯系了現實,又引人關注,還使人好奇,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
2.一次作文指導課,筆者一開始便突兀地板書:“北大教授劉文典語:作文訣竊——觀世音菩薩。”學生看后竊笑,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了。隱晦和趣味性起到了極好的激發興趣的作用。
3.有時,上完一節課便設計下面一類的結束語:“明天的語文課將學習大家很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的形式有點特別。我們明天見。”這樣為第二天的課伏筆,讓學生對明天的語文課充滿期待。
(二)教師要傳授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方法,便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起來便輕松了,也就會樂于學習了。經反復修訂和完善,筆者制有《學情自測表》,涉及學習的方方面面,滲透了不同層次的學法。如:“聽課方法:A、不預習聽課。B、預習后聽課。C、邊聽課邊記重點疑點。D、只聽課,不作筆記。E、聽課后作小結。F、聽課后不作小結。”學法指導有“課前預習的要點”“古文翻譯7字法”,“詩歌意象分析規律”、“作文審題方法簡介”,“應試作文的策略”,“分析文章結構的方法”“客觀題選項干擾的類型”等等。
(三)認真選擇講析內容
每次上課必有“美”點。愛美之心人該有之。每節課,每篇課文,總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將其與教學任務有機結合,這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選擇課文的語言美,情感美,結構美,立意美,人物美等等,抓住亮點,以點帶面,發散展開,一發而動全身。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課堂討論題和布置練習,學生就會樂于聽講、樂于參與,樂于訓練。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
課堂教學時,傳統的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模式讓學生屢見“不鮮”了。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掛圖、小黑板、錄放機、放像機、幻燈片、多媒體、光碟,電視等手段配合教學。在以教室為主要教學陣地的同時偶爾也到野外或實地去教學;在以單班教學為主的同時,也偶爾聯系他班或多班甚至全年級(人越多,學生表現欲越強烈)一起實施教學;老師為主組織教學的同時,偶爾也讓學生當主持人或主講人;在講讀的時候,穿插議議、演演、練練等互動形式;課堂教學為主的同時也時而組織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故事會,學法交流等活動。
(五)拓展教學內容
將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當今社會、學生自身)相結合。教材上的課文絕大部分不是當代作品,更無“當時”的作品,所學與現實有的已脫節。在教學中,筆者偶而用今天的網絡語代換課文中的詞句,將“古人”的價值觀用今人的觀點評價,將課文人物同學生比較等。例如:古人常嘆懷才不遇,而今倡導自我展示和推銷,魯迅的《拿來主義》同改革開放現實對照,《競選洲長》與當今民主選舉中出現的賄選和拉票相聯系。這樣的拓展,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起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如:學習古詩單元時,讓學生仿古詞形式寫現實生活,有學生寫“《天凈沙》語文外語數學/白發眼鏡皺多/腰酸背痛腿麻/三更早過/讀書人在燈下”,交流后,學生興趣盎然,學習古詩的興趣大增。
(六)恰如其分地欣賞學生
讓學生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生朗讀,答問、討論、演板、考試等表現良好和確有成績時,及時給予肯定、確認,“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有一定科學道理。對著家長、親戚、朋友贊揚學生效果更好。不準確的表揚,過分的贊美有時會讓學生尷尬,甚至會認為是諷刺,對其他學生亦無正確導向作用。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讓學生樂學的具體教法很多,根本的出發點應是設法讓學生享受到聽覺的樂趣,視覺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樂趣,審美的樂趣,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成功的樂趣。更新教法促使學生樂于學習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終身的追求,特別是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