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福
(湖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新邵縣位于湘中腹地,雪峰山脈東側,資水中游,邵陽盆地與新漣盆地之間,東經111°8′~111°50′,北緯27°15′~27°38′,總面積1763.5 km2,享有“湖南之心”的美譽。全縣轄15個鄉(鎮)、3個國有林場,413個行政村(居委會、社區),常住人口79.21萬人。
新邵縣是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縣、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先進縣、林下經濟及綠色特色產業示范縣,湖南省重點林區縣、湖南省首批6個省級森林城市之一。全縣林地面積105846.9 hm2,活立木蓄積473.87萬m3、毛竹株數9222.5萬株,森林覆蓋率56.85%。
根據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湖南省新邵縣監測報告,巖溶土地在全縣均有分布,面積127025.5 hm2,占國土面積的72.03%。其中:石漠化土地34095.0 hm2,潛在石漠化土地17389.0 hm2,非石漠化土地75541.5 hm2;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22238.6 hm2,中度石漠化9732.7 hm2,重度石漠化1911.2 hm2,極重度石漠化212.5 hm2。
根據第一、二、三次湖南省新邵縣監測報告,石漠化、潛在石漠化土地由第一次(監測基準年)2005年的37726.0 hm2、19205.0 hm2分別減少至第三次2016年的34095.0 hm2、17389.0 hm2,年均分別減少330.1 hm2、165.1 hm2;非石漠化土地則由69949.0 hm2增長至75541.5 hm2,年均增長508.4 hm2。各次監測報告數據詳見表1。
3.3.1 分布
從表1可知,截止第三次監測,新邵縣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9.62%,但仍分布于15個鄉(鎮)、3個國有林場,分布范圍廣,徹底完成治理難度大,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長期持續投入,逐塊消滅石漠化土地。
表1 湖南省新邵縣石漠化土地監測表 (單位:hm2)
3.3.2 面積、程度
通過實施長江防護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技術措施和小型水利水保措施[1,2],按江河干流及其支流水系形成的小流域,較系統地治理了全縣重、中、輕度石漠化土地,促進石漠化土地遞減,重、極重度向輕度石漠化土地或非石漠化土地轉化,中、重及極重度石漠化面積減少9624.6 hm2、輕度石漠化增加5993.6 hm2、非石漠化土地增加5592.5 hm2。
新邵縣巖溶土地分布廣、面積大,近年來伴隨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部分森林植被,石漠化面積減少、程度趨輕;但巖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明顯落后于非巖溶地區,石林林立、缺水少土、土壤瘠薄、林草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以及人們為生存而加劇局部生態系統破壞現象等,是一直以來困擾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需要持續探索與研究恢復森林植被治理模式,儲水固土保肥是解決巖溶地區人們走出社會經濟落后的根本途徑,需要找到既滿足脫貧致富,又能恢復與鞏固巖溶生態系統正向演潛的好策略?;謴蜕种脖皇且粋€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保障長周期性的資金投入解決現實問題,當前巖溶地區缺乏綜合治理資金,現有綜合治理基本依靠國家杯水車薪的預算資金,這只能解決較少石漠化土地治理資金需求[3]。
自2008年~2020年,新邵縣先后被列為全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試點縣、重點縣;2008年~2010年3年綜合治理試點過程中,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不斷總結試點經驗與完善治理技術工藝流程,為全省乃至全國進一步全面鋪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和奠定了技術實踐基礎。
新邵縣經過13年治理,政府持續投資達億元,治理巖溶土地591.3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8014.9 hm2,涉及13個鄉(鎮、場)、200余個行政村、約30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縣境資水干流及其石馬江、龍山河、漁溪河、釀溪河一二級支流兩岸,國道G55、G207及省道S75、S80、S232、S235、S236、S334沿線兩側的原有石林突顯、巖石裸露的石漠化土地重披綠裝,石漠化土地面積正逐漸減小、程度減輕。全縣人工造林復綠、封山育林育綠、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助綠等綜合治理措施,已讓新邵青山常綠、碧水常流,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明顯,2020年率先獲得湖南省首批省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綜合13年治理實際,巖溶土地治理投入僅18.9萬元/km2,包括林草植被恢復、草食畜牧業發展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中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林草植被恢復措施為主,累計總投入占比60%以上,形成了以柏木、馬尾松、楓香、欒樹為主的生態林及以油茶、特色小水果為輔的經濟林;但當前單位面積的綜合治理標準仍偏低,治理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在現有措施中,林草植被恢復實施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這對南方集體林區來說,造林地及造林樹種選擇面臨挑戰,由于當地林農收入十分有限,他們對生態樹種、培育方向很難理解與支持;南方集體林區山地多,林地分散,在分山到戶的林地中開展集中治理的阻礙因素也較大。因此,綜合治理應因地制宜,優化造林樹種選擇,實行既有利于民又服務生態建設大局的綜合治理方略[5-7]。
湖南省級政府部門積極主動承擔綜合治理主體責任,合理布局謀劃近期、中遠期治理規劃,根據縣市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寬裕程度,逐級落實治理資金與籌措渠道,按照規劃提前做好年度預算資金安排,落實每年小目標、多年大目標的長效治理機制;縣市級政府應參照生態建設政策要求,落實配套治理的支撐政策,且應將綜合治理成效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林長制執行成效考核內容,長期開展治理與考核,形成穩定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恢復機制。
針對不同巖溶區域、不同石漠化程度及立地條件,探索與實踐“生態型、經濟型和生態經濟兼用型”等治理模式,破除生態型、經濟型比例限制,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封則封,宜工程則工程,多管齊下,治理為民”原則,實施宜生態則生態,宜經濟則經濟,宜生態經濟則生態經濟并舉的植被恢復措施,選擇配置既恢復森林、提升生態效益服務價值,又能增加林農經濟收入的樹(品)種,讓南方集體林區林農的分散林地發揮相對集中治理效果與獲得相應的綜合治理產出收益,讓林農收獲生態治理附贈的經濟收入幸福感[2,5,7]。
省市宏觀決策部門、縣級治理部門密切配合、積極作為,適宜研究決策切合各地綜合治理實際的政策制度。生態修復為主的綜合治理項目,涉及多個小流域及鄉(鎮、場)、村行政單元,投資相對較小,宜減少或避免招投標、監理等政策管理干預措施,簡化實施程序流程,探索與實施村民自建自管的建管運維模式,讓投資與投資效益最大化;研究制定積極有效的治理政策,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經濟型、生態經濟型綜合治理,對社會參與治理給予項目補貼或獎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主動參與,并通過項目產出實現回饋社會及助農增收目標[2,4]。
各級主管部門對開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區域應及時跟進,按照綜合治理要求進行管護,鞏固治理成果,保障綜合治理效益正常發揮;根據國家現有石漠化土地監測管理體系,密切做好階段性石漠化監測工作和治理成效監測工作,特別是已治理區域應重點關注,并提出相應專題研究課題,讓年度或階段性定期定點監測成果服務今后綜合治理工作,在綜合治理與科研監測良性互動過程中不斷優化提升綜合治理策略[7]。
總結新邵、安化、慈利、桑植、永順等試點縣及重點治理縣的不同治理模式經驗與管理機制,積極推廣與應用好的、新的模型和成功案例,適時探索、調整完善與制定出臺新的政策管理要求使之能夠符合綜合治理的實際需要,指引治理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在持續完善改進過程中取得成功。
政府積極主導引領政策研究與規劃落實,集合發改、財政、林業、農業農村、水利部門力量,深入貫徹部門協作與共同治理思路,發揮集體智慧與經驗,促進共同治理路徑合理化、科學化,集中有限資金投入獲取最大化成效;縣級政府應牽頭組織爭取國家、省級投入,落實縣級配套資金和組織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單位投工投勞投入等自籌資金方式,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合力,研究找到與完善切合各地治理實際的好辦法,力求多方治理,多方互惠共贏[2,5]。
依托現有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地、集體林場等綜合治理實施單位,樹立綜合治理樣板或示范基地,并同時找到落實長期固定監測區,建立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成效觀察監測與分析的長期研究基地(樣地),爭取納入上級科研基地的基層樣點管理單位;以觀測研究持續不斷地培養地方林業基礎科學研究技術梯隊人才,形成基層科研隊伍建制并不斷壯大,為林業長周期有效經營奠定技術人才基礎。
各級組織部、宣傳部應主動主持、引領教育部門、中小學校、職業學校、地方廣播電視及其他形式的新媒體等開展喀斯特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為不同社會階層人員輸送巖溶知識與石漠化危害知識,人類征服自然危害的過程與方式方法和成就,形成全社會關注、支持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恢復森林植被,以及自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共識,減緩或遏制石漠化土地加劇進程。積極表彰、宣傳弘揚石漠化治理過程中的先進單位、個人及先進事跡;積極組織開展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土地風景觀賞與攝影活動,提升特有喀斯特原生境區的正面影響力,探索以綜合治理區與特定喀斯特原生境區為依托,實踐巖溶地區健康有序的可持續利用示范活動,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瓶頸注入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活力,讓喀斯特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活動為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治理經費投入,讓生態性經營良性循環機制久久為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