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在小學教育階段,小學生接受音樂的熏陶,不但能獲得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而且能提升音樂素養和藝術修為。節奏是構成音樂的重要元素,也是小學生音樂學習必須掌握的重點。然而,現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師并不重視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和音樂素養,這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相符。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節奏訓練,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激發小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通過節奏訓練,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會讓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導致課堂失去活力,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為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可應用節奏訓練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掌握音樂節奏,提高音樂水平。當然,在節奏訓練時,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使他們獲得更深的音樂感悟。
如在教學《大鼓和小鼓》這首歌曲時,教師可親自示范,用恰當的肢體動作表示音樂節奏,再引導小學生找尋合適的肢體動作來感知音樂的節奏和變化,如跺腳、點頭、拍手等。對教學不同拍子的歌曲,教師可挑選《過新年》《小雪花》這兩首歌曲,并利用肢體動作表達二拍子、三拍子的區別,幫助小學生有效分辨、掌握歌曲的節奏,激發小學生的音樂探索欲望,不斷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水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
二、通過節奏訓練,提升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小學生想要學好音樂,離不開音樂表現力,因為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樂表現力,才能準確表達音樂的真實情感,讓歌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通過節奏訓練讓小學生正確表達音樂情感,不斷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如在教學《幸福拍手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引導小學生自行發揮想象力,利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音樂情感,除了拍手、跺腳、點頭之外,也可以通過旋轉、伸展、跳躍、扭動身體等方式跟著音樂節奏跳動起來。這樣,小學生就能慢慢掌握音樂節奏,理解肢體動作與節奏、音樂之間奇妙的聯系,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播放他人利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情感的視頻,讓小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表達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仔細留意生活和自然中一些聲音的特點,如風聲、打雷聲、汽車聲、動物聲、鳥叫聲、關門聲等,讓小學生仔細模仿,并利用互聯網播放一些包含上述聲音的音樂,增強小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樂感知力,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三、通過節奏訓練,提升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能力是小學生提升自身音樂綜合能力的必備條件,也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小學生可正確了解音樂表達的思想情感,掌握音樂蘊含的意境,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同時,音樂的感染力非常強,小學生若能掌握音樂的節奏感,便可以感受音樂的魅力,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教師將節奏訓練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除了幫助小學生掌握音樂的基本技能和要素,感知音樂的美好之外,還能不斷豐富小學生的個人涵養,樹立良好的生活心態,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游戲比賽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將游戲比賽融入節奏訓練,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保證教學效率。
如在教授《拍皮球》這首歌曲時,教師可先讓小學生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利用肢體動作進行節奏訓練,然后記錄每組完成訓練所需的時間,完成時間最長的小組可以進行個人表演。這樣的游戲比賽,既能讓小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又能促進小學生肢體動作與音樂節奏感的配合,在競爭中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增強音樂感知能力。長此以往,便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節奏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水平和音樂素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但在節奏訓練時,教師要注重應用方法,如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游戲比賽等方式,激發小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使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符合。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新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