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娟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心理上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點、新體驗,表現在人際交往方面為開始對異性產生朦朧的好感,有了解異性、接近異性的欲望。
青少年之間的異性交往是應該的、正當的,也是健康的。
異性同學間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是他們走向成熟的表現。異性間健康的交往有助于情感的交流、智力的互補、個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對每一個中學生來說,擁有異性的友誼是正常和必需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正確對待男女同學異性交往,要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但異性交往也存在不正常的現象,由于年齡、知識和社會經驗等原因,他們對情感、倫理、責任的理解不深,所以會遇到很多困惑與苦惱,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異性交往恐懼(見到異性如同見到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和恐慌),二是早戀或有早戀傾向。
交往雙方一定要相互尊重,自尊自愛,言談舉止要做到莊重文雅。做到“六不”:不過分隨便,也不過分冷淡;不過分拘謹,也不過分親昵;不賣弄自己,也不過分嚴肅。
異性交往最好保持群體模式和公開模式,盡量避免或減少秘密的、單獨的相處。即使單獨相處,也不要在偏僻、昏暗處長談。另外,同學間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不要無端猜疑、誤解,那么同學間的關系會更和諧。
異性交往應該自然、大方,同學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真誠、友好地相處。
異性間的交往很有吸引力但也非常敏感,要學會控制自己,避免沖動。還要注意尊重別人的隱私,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個很著名的吊橋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召集了一群男女,將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通過一座高達70米的吊橋,橋下水流非常急,營造出一種稍有不慎就有喪命危險的情景;而另外一組,要求就非常簡單,只是通過一座非常普通的橋。
在這兩座橋的另外一端,都有一位女性等著,對每一位到達終點的男性說,如果想要和她做朋友,那么就給她打電話。結果,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通過吊橋走到女性面前的男性,基本都主動給對方打去了電話;而在那個普通穩固的小橋上經過的十幾位男士,只有兩位給對面的女生打過電話。
這個實驗給戀愛中的人一個啟示,那就是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所造成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會被有意無意地解讀為心動的感覺,從而促進彼此的感情。
我們可以通過講述這個實驗讓學生感悟:心動不等于愛情,不要把與異性相處時的緊張心跳等同于愛情,也不要把異性間的相互吸引、好感等同于愛情。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班級活動,每人在紙上寫下各自心目中的愛情“披薩”所需要的原料,然后再和小組其他成員選擇的愛情原料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其間可以不斷加入新的原料。
等學生選好了全部原料后,教師要問學生:“如果僅僅讓你保留三種原料,你會保留哪三種?”
這對學生來說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會面臨自己的原料被舍棄的可能,這也是一個認識逐漸深入的過程,在取舍之間,會把大家認同的、更有價值的原料保留下來。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也做了一份愛情“披薩”。在他的愛情“披薩”里有三種原料——激情、親密、承諾,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即“愛情三元理論”。
在該理論中,親密之愛是斯滕伯格的主要原則。兩個人間的親密之愛意味著他們彼此都能感受到高度的尊重。他們希望彼此高興、彼此分享、彼此溝通,并在有需要時進行幫助。親密的愛情也因此被稱為溫暖的愛情。這需要一個人對親密和接觸有著強烈的欲望,并且平等地關心對方和他自己的需求,將自己的生活以坦誠、不設防的方式與對方共享,信任、耐心和容忍是其重要特性。這對于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來說,是很難意識到并且做到的。
激情式愛情有著強烈的情感表現。激情是一種情緒上的著迷,是兩性之間的相互吸引,包括外在美、氣質美和性吸引力等方面。激情可以看作是愛情的發動機,中學時代的愛情里永遠不缺乏激情,而在激情關系中的人們常常會全身心投入,有時會導致不計后果的行為發生。
承諾是維持親密關系的決定或擔保,包括忠誠、責任等,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分。它與時間直接相關,包括做出愛一個人的決定,并伴有強烈的想把它維持下去的愿望。
轟轟烈烈的開始,令人窒息的親密,無疾而終的分手,是大多數中學時代愛情的節奏。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的愛情“披薩”中缺少或只包括了激情、親密、承諾三種原料中的一、兩種,無法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通過繪制愛情“披薩”,可以讓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懂得,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一個等邊三角形:激情、親密、承諾三條線缺一不可,會幫助他們意識到健康的戀愛中“承諾”是維持兩性關系的核心,“激情”與“親密”是“承諾”的延續。而當下的自己,是沒有能力搭建一個完整的等邊三角形的。一方面,穩定與持續的關系需要戀愛雙方花費精力去培育、呵護,學業當前,中學生的精力明顯不夠。另一方面,愛情是感性的,現實是理性的,當一個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時候,他的承諾就輕飄飄,自然也就無法搭建一個完整的等邊三角形了。
圓滿的愛情如同美味的披薩,需要各種成分調配得當。
青少年處于這個成長階段,僅靠思想教育和活動體驗來避免不健康的異性交往行為的發生,是不現實的。家長和老師都非常有必要適當介入其中。但注意要通過較為理性和正面的途徑與方法,適時幫助他(她)們正確了解自己,了解性知識,讓青少年從科學的角度正確理解發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發生的內在原因。這樣,等青少年成長到了生理、心理雙成熟的階段,就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相應的知識儲備,來搭建屬于自己的完整的等邊三角形。
本刊文中所有案例涉及的來訪者、患者均使用化名,且已隱去可識別個人身份的關鍵信息。案例的使用旨在以更加生動、具體的形式向讀者傳遞心理健康相關科普知識,作者和編輯為了更好地闡明文章主題,可以對案例進行加工創作,請讀者切勿對號入座。在此呼吁所有作者在撰寫文章過程中切實保護當事人隱私,注重心理咨詢和治療倫理規定,由此引發的任何糾紛本刊概不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