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重視和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戰略部署,也是深入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社會工作面向社區則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現以通遼市某旗H社區為例,分享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的一些經驗。
通遼市某旗新時代實踐中心建設工作于2018年年底啟動實施。在試點建設的這段時間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切實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落地見效。
采取“專家+土專家”“講堂+流動車”“專題+習思想”等形式,開展宣講教育活動近千場次,組織引導基層群眾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單位,廣泛招募志愿者,圍繞村屯環境和疫情防控等內容,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提升農牧區社會治理能力和環境治理水平。
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帶頭做志愿者,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宣講、政策解讀、直播帶貨,幫助群眾銷售活體黃牛、奶制品、農副產品,解答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深受農牧民歡迎。
以“3+2+X”工作法為基礎,形成“一約四會兩榜”文明實踐模式,由“四會”村民組織監督執行,通過“四色監督榜”和“鄉賢榜”進行發布,將其打造成基層群眾文明實踐活動的展示、學習和教育平臺。兩年來移風易俗工作為群眾節約人情開支一項就達2億多元。
利用電商產業園區、農牧業公司、黃牛交易市場、手工藝協會等,建設新時代農牧民培育基地,引導農牧民直接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帶動其種殖養殖能力、經濟發展理念、生活理財觀念轉變。同時利用基層講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農牧民夜校,建設思想道德類培育基地,提升農牧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思想素質。
推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工作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社區基本情況;其次是工作人員相互配合,通過電話溝通、街頭訪談、入戶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居民建立良好關系,是發展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時這也是發現和挖掘社區資源、建立社區支持網絡的關鍵。
我們將收集到的社區需求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分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將“居民需要什么”與“我們能提供什么”有機結合。由于社區中老年人較多,因此將老年人需求作為主要需求來進行分析和診斷。而他們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獲得社區歸屬感、多樣的娛樂和健體方式,他們希望打發時間的同時能夠愉快而健康地生活,甚至還希望通過為社區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
以往的志愿者招募工作大多選擇社區里人流量最大的位置搭建帳篷,以宣傳的形式進行志愿者招募,然而由于居民對于志愿服務的不了解和我們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招募情況不理想。而后,我們變換招募方式,我們采取“線上+線下”的宣傳模式,并且提出“以服務帶動招募”主動出擊,向過往的居民展開宣傳和招募工作。
根據居民的需求,制訂出一套精準滿足于需求的志愿服務計劃,
服務的目標主要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和諧宜居的社區家園,以及鄰里互助的支持網絡。充分調動社區內婦女、退休老黨員、大學生等大力開展志愿服務,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依托志愿服務隊,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引導鄰里間開展生產互助、生活互幫服務活動,形成共同發展的強大合力。
“不知道如何獲得居民精準化的需求”是社區服務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獲得需求需要下沉,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需要深入到每家每戶,通過深入訪談和自身觀察,居民說出的需求結合我們的觀察,來獲得社區能滿足并適合于居民的需求。并要使點單機制活起來,歸類群眾需求,培育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能力,促進社區自治。
①提高志愿者的身份和社會認可度。我們發現存在“被服務的人不知道誰在做服務;我做服務卻不知道我是志愿者”的現象。可以通過為志愿者發放馬甲、袖章等方式,使志愿者獲得身份感,同時也激勵其他居民加入志愿服務隊。
②發掘志愿服務帶頭人,培養志愿服務骨干。一個社區內的社工很少,甚至好幾個社區才會有一名社工,有時會無暇顧及每個社區的發展情況,因此就需要培養社區領袖、志愿者骨干,他們才是最了解社區居民需求的人,才能更好地為社區服務。
③加強志愿者培訓,提高志愿者素質。很多時候志愿服務需要運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例如會談技巧、入戶技巧等,通過培訓與交流才能讓志愿者更專業有效地開展志愿服務。
④注重滿足志愿者需求,激發志愿者自我發展潛力。居民們成為志愿者的動機或有不同,如何保持志愿者熱情,促進志愿服務常態化,就需要對志愿者的需求進行分析和滿足。
⑤注重志愿服務效果。取得良好服務效果是整個服務計劃的最終目的。可以在每次志愿服務結束后,開展效果評價及經驗交流活動。志愿者通過自身的評估、反思與居民感受和滿意度訪談相結合,總結出可操作性好、實用性強的實戰經驗,制訂更多令居民滿意的服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