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旋律電影是弘揚國家主流價值觀和構建意識形態的一大法寶,隨著新媒體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新主旋律電影作為一種類型化電影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盡管在新主旋律電影這一新事物的產生和接受過程中會出現受眾短暫的不適應或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但是主旋律電影構建的主流文化形態有利于帶領大眾重拾對民族文化的信心。本文結合以上問題,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尋求受眾接受心理與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與傳播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主旋律電影;創作;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02
1 類型化的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電影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表征,承擔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建構國家形象的職能。”[1]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特別強調思想性和價值觀念,因此主旋律電影總像是政治任務而不是娛樂活動,而近些年出現在銀幕上的新主旋律電影則將傳統的主旋律電影和類型電影相結合。類型電影是根據受眾的心理、需求而形成的有相對固定模式和敘事元素的故事片形態。兩者的正式融合是從2009年中影集團的《建國大業》開始的,在宣揚傳承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融入影片的戲劇性、觀賞性。如今,主旋律電影和商業片、藝術片一樣,已成為電影的一種類型。
近些年,接連上映的新主旋律電影備受觀眾青睞,《我和我的祖國》在2019年9月30日首映當天便創下了突破3億元的傳奇,而《戰狼2》更是憑借56.81億的內地總票房成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陳旭光認為:“新主旋律電影不僅要包含主流意識形態,而且還要體現出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要滿足不同社會階層觀賞的需求和文化的需要。”[2]我國的新主旋律電影在宣揚和傳播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找到了更加符合中華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表達方式,在其發展和融合中使電影的藝術性、內容的思想性和視聽的觀賞性得到了統一。
2 新主旋律電影與主體認知圖式
2.1 主體認知圖式
皮亞杰用圖式的概念來解釋主體對外界刺激的認識活動的重要意義。圖式是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個體對客體信息的認識水平完全取決于自身的認知圖式,由此可知,受眾是否認可和接受新主旋律電影中所宣揚的觀念和意識形態,受制于受眾已有的認知和已存在的圖式。
受眾對傳統主旋律電影有固有的認知圖式,認為主旋律電影多專注于革命歷史題材,以歌功頌德為主,內容比較單一,突出英雄形象,貶低負面形象,所以年輕觀眾會將主旋律電影定義為無聊的說教或與當下現實生活不相關的電影,更喜愛觀賞近年來的喜劇片和商業片。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各大網站的宣傳,人們開始改變對新主旋律電影的認知。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上映前夕,影片片花及宣傳片在微博、抖音等各大平臺霸屏,《我和我的祖國》同名歌曲也在人們不經意的哼唱中烙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種種跡象表明,更多的受眾開始期待新主旋律電影,這或許就是人們接受新主旋律電影的最佳契機。觀眾通過前期宣傳對《我和我的祖國》產生期待,進影院觀看后,因影片的笑點、淚點及創新之處滿足了心理預期,從而對該類型的電影產生了新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認識和理解,就是人們對新主旋律電影產生的新的認知圖式。
“圖式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刺激情境。”[3]皮亞杰認為受眾的學習過程可以產生遷移,將上一階段學習過程產生的認知圖式運用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情境中。這揭示了主觀能動性對人們認識新事物的重要性。
2.2 受眾接受心理的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指有機體將環境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機構的過程,皮亞杰借助同化的概念解釋個體如何將新刺激納入原有圖式的心理過程。同化的過程會受到個體原有圖式的限制,個體擁有的圖式越多,認知范圍越廣泛,同化的速度就越快,效果就越顯著;反之,個人擁有的圖式越少,同化速度就會相對變慢,產生的效果就不明顯,同化的范圍相對狹窄。
主旋律電影希望宣揚的主流價值觀能在精神層面對受眾產生教育作用,因此主旋律電影所希望對受眾產生的同化作用,也都是留存于精神層面的。因此新主旋律電影的接受度與受眾的生活環境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相關,有時也與受眾的年齡和學識掛鉤。相對于年輕受眾,年老的受眾易接受的主流文化側重于情懷,他們多生于戰爭年代,兒時常聽長輩講述戰爭的故事,對那一段經歷感同身受,觀看相關題材的影片更容易激起他們原有的認知圖式。在此基礎上制作的有新科技手段加持的影片,能在滿足受眾對宏大戰爭場面的想象和回憶的同時,在原有的圖式中融入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方便受眾同化吸收,形成新的認知圖式。《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中驚險刺激的戰爭場面和奮不顧身的兄弟情,引起了不少觀眾對戰爭年代的回憶和感慨。而對于出生在科技和信息時代的年輕受眾來說,帶有科幻電影或動畫電影色彩的新主旋律影片更易吸引他們的關注,在滿足感官需求的同時,炫酷的特效和新穎的敘事,能改變年輕受眾對傳統主旋律電影的固有認知,同時也更利于新圖式的產生。《流浪地球》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驚心動魄的“流浪地球”計劃計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的敘事空間及壓縮的未來時間,都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在刷新觀眾認知的同時豐富了觀眾的想象空間,不僅能使觀眾得到視聽享受,而且能使其體會到電影蘊含的家國情懷。
受眾對新主旋律電影的認知并不是空白的,其自身有對主旋律電影的認識和期待。通過預告片和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受眾對新興的類型化主旋律電影有自身的審美期待,這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接受圖式[4]。觀眾通過這個圖式觀賞和了解新主旋律電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觀眾的接受圖式和審美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新主旋律電影新穎的敘事、獨特的表達方式與技術手段的使用,能產生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使觀眾原有的審美接受圖式受到沖擊,從而調整原有圖式,將其中易于接受的部分內化到自己原有的圖式中,并對其進行調整,從而產生新的圖式,這個新圖式產生的過程就是順應。
同化和順應兩項活動并不是獨立發生的,在受眾觀看新主旋律電影時,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既相互對立又彼此依存,最終趨于平衡。因為新主旋律電影中的某些元素迎合了觀眾的原有圖式,觀眾才能順利觀看電影,并產生共鳴。以《奪冠》為例,其講述了比賽背后的故事,突出了那個時代的核心:中國人渴望被世界看見。在觀眾同化心理的基礎上,《奪冠》一再超出觀眾原有圖式的限制,對郎平當時的替補身份進行了一些改編,將“男陪練”這個角色放在第一視角的主人公位置,這些超出了觀眾原有認知的元素,造成了陌生化效果,使觀眾眼中的影片更加真實。《奪冠》表面弱化了人物的性格,但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一看見郎平出場,情緒便會在剎那間被調動起來,舊時回憶的圖式和新的民族情感融合在一起,在深化回憶的同時,能使觀眾對女排故事和女排精神產生新的解讀,這種新的解讀,便是對時代精神的共鳴。
3 從新主旋律電影的創作中走向平衡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的傳播離不開文藝作品。電影作為一種現代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是目前最為人們接受和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當下這個被網絡和影像充斥的時代,影視作品逐漸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觀最有力和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影視工作者應通過電影引導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和熏陶[5]。
電影創作者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并通過觀察網絡時代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模式、宣傳路徑和網絡討論[2],逐步增強自身的創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創作出年輕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因此,商業化的手段和流行化的表達方式成為主旋律電影創作者當前最重視的內容。
3.1 題材的繼承和創新
主旋律電影非常注重傳統性,不斷繼承和創新傳統故事題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中國又是注重文化傳統的民族,每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經典故事傳說都有其原有圖式,這些傳統圖式的元素是構成新主旋律電影圖式的民族情感或精神基礎。由此可見,主旋律電影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深遠的歷史之上的。《流浪地球》的故事設定是帶著地球去流浪,并在這種末日前的想象中融入獨特的鄉土情懷。在電影中,鄉土被延伸成為地球,地球面對末日危機,人們不是選擇建造逃生工具背井離鄉,而是帶著地球一起流浪,這體現出了堅守農耕文明的國人無法割舍故土的鄉土情懷。
3.2 敘事貼近傳統圖式
中國觀眾受傳統文化影響,多接受大團圓結局,這是中國人固定的圖式,所以新主旋律電影在追求敘事的新穎時,也要盡量尊重觀眾的接受習慣,盡可能地爭取觀眾的認可。新主旋律電影為了真正融入類型電影范疇,進行了許多嘗試,不斷拓展融合樣式,《我和我的家鄉》便是對喜劇片最初的嘗試。《我和我的家鄉》明顯掌握了喜劇片的重要特質:用小人物的視角來展現宏大的主題,用貼近民眾的角度來講述家國的變遷。每部短片都有不同的主題,也有導演個人的不同風格,盡管風格主題不一,但每位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回憶和感動,并產生共情。運用喜劇的方式展現主流意識形態有其獨到優勢——上座率高,但也不乏劣勢,對娛樂化表現的突出,意味著對政治話語和主流意識宣傳效果的淡化[6]。新主旋律電影在向類型化電影靠攏的過程中,盡管還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體現出了當代電影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3.3 家國情感的共鳴
新主旋律電影之所以被稱為主旋律,最重要的是其能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敘事方式和特技手法盡管各有側重,但都需要情感的依托,這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載體。阿爾都塞在其文章《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指出:“意識形態利用對個體的‘詢喚來建構起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況的想象關系,將個體‘詢喚為主體。”主旋律電影中的意識形態絕不會稱自己為“意識形態”,而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或設定情節對觀眾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導。在《我和我的祖國》的《北京你好》這個故事中,葛優飾演的北京的哥在得知汶川男孩想要親眼看一看已逝父親建造的鳥巢后,便主動將門票送給了他。在這個片段中,觀眾被的哥的語言和行為逗得大笑,又為男孩的愿望感到憐惜,此時已全然忘卻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直到奧運會開幕的那一刻,恢宏壯觀的開場儀式再次呈現觀眾的眼前,熟悉的音樂再次在耳邊回蕩,觀眾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集體回憶被喚醒,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激發。全片無一句說教與宣導,但是卻喚醒了觀眾的愛國情緒和曾經深刻在心底的愛國記憶,使觀眾得到了情感的共鳴[7]。
4 結語
新主旋律電影承載著國家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希望,在符合受眾審美期待的條件下學習西方科技,融合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兼具審美與創新,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豐富審美意趣,在簡單明了的敘事中傳達對國家的贊頌和對時代的思考。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新主旋律電影,其文化中蘊含著商業性質,商業和文化相輔相成,能讓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圖式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 白蔚,張曉茜.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傳播策略:基于青年受眾的研究視角[J].電影文學,2020(16):8-12.
[2] 曲天詞.網絡化時代的主旋律電影與主流價值觀傳播——以電影《戰狼2》為例[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115-122.
[3] 郎筠.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簡析[J].科技信息,2011(15):160,159.
[4] 申素樣.論觀眾對魔幻電影的真實性審美感受——以皮亞杰“認知圖式”理論為依據[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17(03):106-112.
[5] 許宏艷.《我和我的家鄉》的敘事美學及價值表達[J].電影文學,2021(01):149-151.
[6] 熊越.喜劇的憂傷:中國主旋律電影的變奏和轉型——以《我和我的家鄉》為例[J].視聽,2021(02):49-50.
[7] 唐朝.從《我和我的祖國》看國產主旋律電影發展新階段[J].電影文學,2020(08):71-76.
作者簡介:伍越(1998—),女,山東臨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