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摘 要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屬于課程標準規定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整個單元主要以小說為主。本專題設計主要以“異化”的視角,分別從“社會、人與人、個體自我”等幾個方面去剖析小說背后扭曲的社會以及在這種社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旨在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去挖掘文學作品的新形態,探索文學作品解讀的新思路,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關鍵詞 異化;社會;人與人;個體自我
【創設背景】
“文學閱讀與寫作”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18個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必修課程。這個任務群的教學要從高中語文學科素養培養的規律出發,突出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引導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那么,在實踐中如何實施這一任務群的教學是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屬于課程標準規定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所選古今中外小說,類型多樣,風格各異,反映了不同時代、地域的社會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和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閱讀這些小說,可以豐富人生體驗,提升對社會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激發想象,培養審美能力。
在本單元中,筆者以“異化”的視角,探討以“祥林嫂、林沖、別里科夫、成名、格里高爾”為代表的的群體特征,對其“異化”現象進行深入解讀,并分析其“異化”背后的深刻根源,同時分析作品實現“異化”的途徑。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多角度欣賞文學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
當然,學習小說單元必然離不開小說的三要素,這就需要我們剖析特定環境中的人物活動,通過情節的變化來把握小說所蘊含的思想主題,以及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實現創作意圖。根據新課標“文學閱讀與寫作”的指導思想,結合我個人對單元特性、文本的解讀以及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嘗試本單元教學設計。
【關于“異化”】
“異化”是一個涉及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
縱觀中外文學史,異化現象已經成為文學創作的典型主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單元中卡夫卡的《變形記》,作者借用人變甲蟲的荒誕怪異的藝術手法,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非人的生活,揭示隱藏的內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種特殊的深刻的批判力量。而與此類似的,蒲松齡的《促織》亦以“人化蟲”的變形形式, 揭露封建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批判“官貪吏虐”的黑暗現實。顯而易見,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無論是群體或個體都會碰到不可戰勝的自然力或社會力的壓迫,于是人們會通過幻想把自己異化為一種能戰勝自然力的物,或異化為能擺脫人世間的苦難的物。這就是“異化”現象的典型體現??ǚ蚩ê推阉升g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賦予了文學作品神秘的力量。
當我們把這種“異化”的視角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放大,即廣義的來說,這種“異化”的現象就不一定體現在外在的異化物質,而更多地成為人類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在階級社會中,作為社會成員的某些人,必然會受到社會倫理道德、政治經濟諸方面的壓抑而自己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比如《祝?!分械南榱稚?、《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林沖、《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別里科夫,等等。這些弱勢群體在異己力量的作用下,喪失了自我和本質,喪失了主體性,喪失了精神自由,人變成了非人,甚至人格趨于分裂,呈現出人性在時代的重壓下極度的扭曲和變異,這也是對現實社會荒謬和病態的真實寫照。
以此視角來探究特定的文學文本,可以讓我們嘗試去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新形態,開辟文學作品解讀的新思路,更具探究價值。
【單元設計】
環節一:“異化”的內涵探究(7課時)
(一)“異化”的典型性探究(3課時)
——這一學習活動涉及的主要篇目是《促織》和《變形記》
任務1:蒲松齡為什么會選擇“成名”這樣的人作為異化的對象?為什么會選擇“促織”這樣一個小小的東西作為故事的主線?為什么最終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將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碰撞交流,并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評論。
任務2:卡夫卡為什么把格里高爾異化為一只難看的甲蟲?有什么更深的含義?
任務3:閱讀王曉林的《卡夫卡〈變形記〉版本封面的多元演變》,依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為《變形記》設計一款封面,說說你心中認可的方案(比如色彩、圖案等),并說出理由。
任務4:上網查詢并搜集關于“異化”的相關資料,了解“異化”的基本內涵,在班級內用PPT或視頻等方式進行展示并展開討論,同時仔細閱讀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設計說明:此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把握文本內容,重點分析兩篇文本中的“人化蟲”的“異化”現象,并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天真的孩童喪失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化為一只小小的蟲子,可謂荒誕至極!更荒誕的是,它迫使人變為“非人”,而“非人”卻遠比活生生的人更能帶來實際的利益。為了解救全家,為了獲得基本的生存權,這是幻化了的蟲子不僅“輕捷善斗”,還可以“應節起舞”討天子開心。而格里高爾整日被焦慮、不安和恐懼籠罩,這正是一個普通人在異化的社會里的典型際遇:喪失了作為個體的價值,又過分壓抑自己而最終被物化成了一只“甲蟲”。在學生自主研讀的過程中,需要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精讀細品,體味作者在荒誕不經的敘事中所折射出的社會的荒謬與病態,以及人性在時代的重壓下極度的扭曲和變異。
(二)“異化”的群體化探究(4課時)
——這一學習活動涉及的主要篇目是《祝?!?、《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
活動探究一:社會對人的異化
任務1: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樣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边@種吃人的特性在魯迅的《祝福》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作為受害者,祥林嫂一步步地被摧殘、被吞噬,請分析魯迅筆下的“吃人”指的是什么?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里有類似的體現嗎?請找出來,分小組概括、分析、比較這種“吃人”的特性,并說一說這種“吃人”的特性對人物命運的影響。
任務2:《祝福》中“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說明了什么?如何理解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有人說施耐庵在對林沖怒殺陸虞侯和富安的場面描寫太過血腥和暴力,你認同這種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任務3:如果在別里科夫墳前立一塊墓碑,征求墓志銘,請根據文章內容進行設計。要求:20字以內,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方法。
設計說明:魯迅是學生都比較熟悉的作家,而《狂人日記》又是學生初中學過的篇目,理解上不存在難度,所以筆者選擇《狂人日記》里的“吃人”內涵作為解讀文本的突破點,讓學生明確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以此類推,林沖的被逼梁山,別里科夫一個又一個的“套子”,都離不開社會的因素。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但是社會在給予人種種條件的同時,也在有形無形地制約著人。通常情況下,社會的異化就表現在社會制度、法律、國家機器方面的非人性化,這些社會元素變成了制約和壓迫人的異己力量,剝奪了人的個性,使得其主體價值喪失。而在這個單元中,我們應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控制和奴役,了解社會因素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探究二:人與人關系的異化
任務1:丁玲在《“五四”雜談》中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闭垺蹲8!窞槔?,分小組找一找小說中次要人物的言行,并分析這一群體對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影響。
任務2:如果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了,未來的生活會怎樣?請展開想象,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續寫,并與班里同學相互分享,說說你構思的緣由。
設計說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所以個體的異化除了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程度也是周圍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幾篇文本中,次要人物也在影響著主人公的命運走向,甚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不是魯鎮人們的冷漠、無情、殘忍,祥林嫂怎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中,葬送于比死亡更恐怖的毀滅中?若不是高衙內與陸虞侯等人的步步緊逼,林沖又怎會痛下殺手,投奔梁山?同樣的,如若全城的人都能勇敢地反抗別里科夫的“套子”,又怎會被他轄制了那么多年,戰戰兢兢,什么事都怕?人作為群體中的一份子,以個體和群體的長久發展來看,應該保持一種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以實現個體與群體共有的價值。然而現實是,在社會異己力量的作用下,人與人之間呈現出相互對立、相互敵視的狀態,甚至一方壓迫、奴役、支配另一方,從而導致弱勢群體的異化,自我主體的喪失直至個體的毀滅。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次要人物形象,更能體現出在異化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可怕的關系。
活動探究三:個體自我的異化
任務1:小說中個體自我的異化離不開個體言語行為、生存狀態以及人格的異化,請學生再次深入閱讀文本,仔細分析、比較、概括祥林嫂、林沖、別里科夫個體自我異化的不同體現。
設計說明:自我異化指個人與他們的真實自我、他們的本性和他們的意識的分離。它使個人失去了個體的完整性、獨立性,成為陌生于自我的一種狀態。祥林嫂的毀滅、林沖的逼上梁山、別里科夫人間生活的結束都離不開自我個體言語行為、生存狀態以及人格的具體體現。祥林嫂不同時期的外貌變化,就凸顯了她悲慘的命運軌跡,尤其是不同時期眼睛和臉色的細節變化,把祥林嫂從肉體的折磨到精神的奔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林沖從委曲求全、順從妥協到忍無可忍、奮起反抗的人格裂變,是異化社會給予人的必然結局。別里科夫種種怪異的“套子”,以及其近乎神經錯亂的異常的行為舉止,都表現出了別里科夫有些變態的“套中人”的性格特征。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聚焦主要人物的形象探究,以及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物命運的不同變化。
環節二:“異化”的實施途徑探究(3課時)
任務1: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在諸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合”,請找一找這五篇文本中都有哪些“巧合”的因素?這些“巧合”為人物的“異化”起了什么作用?
任務2:“同寫隔墻有耳,筆法迥然相異?!闭垖Α读纸填^風雪山神廟》的李小二夫妻“不甚分明”的偷聽內容進行補充還原,同時與后面林沖在山神廟里的偷聽進行比較,細品慢咂,說說兩次偷聽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任務3: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請以“別里科夫”的視角對《裝在套子里的人》進行改寫,可以參考《變形記》里卡夫卡所采用的內心獨白、回憶、聯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設計說明:此環節旨在讓學生領略文本各盡其妙的藝術手法,從而為自己的寫作提供可借鑒的技法。
文學作品中的“巧合”,可以很好地展現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它是真實生活和藝術真實辯證的統一,所以在分析文本的“巧合”時,一定要挖掘其潛在的必然性和深層意蘊,這樣才能準確把握這些“巧合”在小說中的作用。比如林沖巧遇李小二,既是上文林沖行俠仗義的“果”,亦是下文李小二知恩圖報的“因”,合情合理;“草料場倒塌”有前文的“草廳破敗”做鋪墊,合乎情理;出去買酒,既符合習武英雄的性格,又符合天氣寒冷的情節,再加上原來的老軍好心交代,這一切都顯得自然而然,合乎情理;這些看起來合理的“巧合”,其實都是作者的精心設計。李小二與林沖的偷聽,一主動一被動,一略一詳,都恰到好處,看似無意為之,其實也是作者匠心獨運。而敘述視角的轉換,可以很好地走進人物的心理世界,理解人物,把握主題,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環節三:同題材擴展閱讀(2課時)
任務1: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該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中的各式“套子”?
任務2:在文學作品中,還有哪些“異化”現象?試舉例并做簡單分析。
任務3:“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請細心觀察、沉心體驗,發現有代表的人和事,并參考本單元小說創作的藝術手法,完成一篇關于“生活中的那些事與人”話題的文章,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設計說明:本單元我們采用“異化”的視角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絕望的人生”,旨在讓學生嘗試用新的視角去鑒賞文本,以便對文本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課程的最后,我們也可以借此引導學生進行同類型的擴展閱讀,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認識更多作品的美學價值。但學習最終是要回歸生活的,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也要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經驗,有意識地積累寫作素材,廣泛搜集資料,根據需要,嘗試各種文學創作,從而提升自己語言表達和創造能力。
環節四:學習測評
當代作家殷謙《棒喝時代》寫道:“現在的很多人,就是被上述的外在的異化力量主宰著,我們無奈地順從它的擺布,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或者說我們沒有自由拒絕它的奴役。這種力量如此任性,如此強大,它幾乎是毫不費力地就將強人變成弱人,好人變成壞人,把英雄變成小人。見義勇為幾乎成了傻瓜和弱智的代名詞。生活中很多人都成了這種無稽之談的受害者。因此受凌辱、受傷害的深刻記憶,直到今天仍然折磨著那些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好人的心靈?!?/p>
你贊成這種說法嗎?請就此內容在班里展開以“現代社會人性的異化與拯救”為主題的研討會。
[作者通聯:廣東深圳市橫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