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承
摘要:在學前教育活動中,幼兒告狀行為反復發生,這與幼兒所處年齡階段的社會特征和心理特征相符合。本文探討了幼兒告狀行為的起因,并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班幼兒 ? 告狀行為 ? 原因 ? 策略
告狀是幼兒常見的行為之一,影響著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大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他們的思維方式相關,筆者認為,探討這種行為的產生原因有助于教師更加理解地幼兒,以便采取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大班幼兒告狀行為產生的起因
幼兒告狀行為是當幼兒在幼兒園中,認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和遭遇不公平對待,或者發現同伴行為不符合幼兒園集體規則和教師要求時,主動發起的一種師生互動行為,以借助教師權威來約束、阻止同伴的行為。大班處于幼兒園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研究大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幼兒告狀行為研究和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
1.受到欺負
有些比較弱勢的幼兒在受到欺負時,會覺得自己被傷害了,或者感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所以想得到別人的保護、安慰和同情,于是產生了告狀行為。
2.維護規則
幼兒會遵守和維護教師所說的一些規則,其中有對班級常規的維護,也有對錯誤行為的維護。幼兒對這些規則的理解是刻板的,覺得不能被更改,一旦他們發現有違反規則的行為,便會有心制止,從而向教師告狀。
3.自我意識
幼兒出于展現自我的意愿,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鼓勵,所以事無大小都喜歡向教師告狀。
二、大班幼兒告狀行為的應對策略
1.引導幼兒學會自己解決矛盾沖突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模擬幼兒告狀的情境,引導他們學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玩游戲時正常的輕微碰撞,或在活動時不小心把其他幼兒的學習用具掃到地上等問題,幼兒互相討論是否需要告訴教師,能否自行解決這種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消除隨意告狀的不良風氣和習慣。教師還可以教會幼兒在不同場合中懂得使用“謝謝”“請”“對不起”“沒關系”等詞語。如在幼兒不小心發生輕微碰撞時,撞人者要懂得及時道歉,誠懇地說:“對不起。”教師設置這樣的小場景,可以有效引導幼兒學會謙讓、道歉、原諒等,以此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引導幼兒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提升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
2.教師積極引導“告狀”向正面發展
幼兒的告狀行為并不可怕,教師應該正確對待,并及時進行處理。有時候教師可能會因為在做其他事情,或者照顧其他幼兒,或者因某些幼兒過于頻繁的告狀,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幼兒可能會因此而無法判斷是非對錯,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不能確定到底誰對誰錯,最終形成錯誤的是非觀。為此,教師即使再累,也要重視每位幼兒,并正確對待他們的告狀行為,及時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
3.進行“移情訓練”,培養幼兒換位思考的能力
大班幼兒普遍處于5歲至6歲,這個年齡階段是移情的關鍵階段。在進行移情訓練時,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幼兒做“小老師”,創設一個告狀行為的情境,讓“小老師”來判斷事件的對錯,以及應該采取的處理方式,使幼兒能夠真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和認知能力,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同時,幼兒教師要營造健康溫馨的生活環境,支持幼兒大膽交往,給予每一個幼兒相同的關注,讓幼兒獲得被重視的安全感。
三、結語
告狀行為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社會化的一種正常現象。幼兒告狀行為的成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幼兒防止傷害行為的發生;第二,幼兒希望教師肯定其是非判斷;第三,幼兒渴望受到成人的關注和夸獎。告狀行為不是洪水猛獸,而是隨著幼兒發展自然表露出來的一種現象。
對于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是符合教育規律的,不僅能提高幼兒社會領域的發展,還能提高幼兒語言交往能力,有助于幼兒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識,還能幫助教師減輕工作壓力,促進家園合作共育。
參考文獻:
[1]鄭名,李春麗.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前教育研究,2005(1).
[2]趙亞.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原因探析[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