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韓
摘要:國學經典是中華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將國學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本文以國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密切聯系為切入點,論述了國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舉措。
關鍵詞:國學教育 ? 小學語文 ? 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然而,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語文對實現學生的綜合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具有意義重大。教師將國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既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和精髓,又可以讓學生主動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國學與識字、誦讀教學相融合
漢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凝結了幾千年的文化內容,每個漢字都具有一定的內涵,所以對小學生來說,國學教育對學生識字教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如教師可以滲透漢字的歷史發展,從字形、字義等方面入手,讓學生明白漢字背后的故事,使學生可以從國學的角度更好地認識漢字。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年齡段和身心發展特點的經典讀本,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實現情感體驗。
二、國學與成語教學相融合
成語可以展示語文的豐富內涵,成語幾乎是由四個漢字組成,且具有豐富的含義。很多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和國學具有密切聯系。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后面會列出內容中涉及的成語,這些成語不僅與文章內容有關,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與成語相對應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成語故事中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提升道德品質。
如在教學“濫竽充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成語背后的故事,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這個成語起源于春秋戰國,齊宣王他比較喜歡多人一起進行表演,經常讓百人一起吹竽,而這百人里有一個南郭處士,他主動為齊宣王進行演奏,贏得了齊宣王的喜歡,并獲得了很多賞賜。可實際上,南郭處士不會吹竽,他只是混在人群中。后來,齊宣王的兒子繼位,他不喜歡多人演奏,只喜歡聽一個人的演奏,南郭處士由于不會演奏,只能逃跑。”教師給學生講解“濫竽充數”成語背后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成語,并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沒有真才實學,最后一定會暴露,所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量,豐富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三、國學與古詩教學相融合
古詩詞是國學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瑰寶,它具有語言簡單、韻律和諧等特點。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全面系統地教學古詩詞,可以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加深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熟背詩詞的內容,而是要讓學生體會詩詞展示的意境美,充分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時,教師應講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為學生提升國學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教師還應該將內容和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有效銜接,提高學生的道德核心素養。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國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緊密結合,對促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師要深入分析和解讀國學教育內容與形式,采取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合理引導。
參考文獻:
[1]范尊成,單紅愛.論國學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可行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9(2).
[2]魏曉輝.淺談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
[3]聶慧萍.國學經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融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3).
[4]夏堰國.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6).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清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