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李鵬濤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受實驗設計、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常常會出現課堂“意外”,導致實驗結論的推導出現偏差。此時,教師是“緊急剎車”,讓課堂重回正軌,還是強拋結論,讓學生接受相應知識;教師是“由因利導”,讓意外成為新的資源,還是“聽之任之”,讓課堂“按部就班”呢?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辯證分析了“意外”折射出的教育價值,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辯證地引導學生在泛科學觀的引領下,深入發展學生思維,調整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 實驗 ? 課堂意外
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實驗中,學生可以習得知識、獲取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也能得到不斷升華。然而,在實際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由于實驗設計、實驗材料、學生認知、課堂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實驗往往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那么,實驗教學中“意外”是如何造成的?
一、小學科學實驗出現“意外”的原因
1.實驗材料制約
小學科學備課就是備有結構的材料,所以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是上好小學科學課的關鍵。但是,許多學校的實驗材料配備不全,再加上教材的更替,導致現有教材和實驗室的儀器之間出現不配套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選擇材料時往往會陷入尷尬局面。如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準備的材料只是為了完成課堂教學,特別是許多自制的材料在精確性上存在問題。一堂實驗課的首要條件就是選擇實驗材料,實驗材料選得好,可以讓實驗更簡單直觀;實驗材料選得不好,甚至會影響整個實驗的進程。
2.小組合作不到位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實驗員、記錄員、材料員和匯報員等分工看似明確,但往往流于形式,導致實驗效率不高,實驗結果容易出現意外。
如三年級下冊《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這一部分要求小組的四個成員分別擔任計時員、操作員、發令員及記錄員,實驗過程需要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組內成員之間的默契合作很重要,每一次實驗都要求四位學生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小插曲,都會導致實驗失敗,而這正是學生實驗薄弱的地方。
3.實驗流程不規范
實驗是否有效和實驗方法息息相關。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有些實驗,即使學生完全按照教材描述的方法來操作,實驗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標。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時,熱在不同物體中的傳遞能力不同,傳熱速度最快的是銅,熱導率為401W/mK,然后是鋁,熱導率為237W/mK,最后是鐵,熱導率為60W/mK。筆者將三者同時放在酒精盒上燃燒,實驗的結果卻與預想不同,有時是鋁傳熱快,有時是銅傳熱快,甚至出現了鐵傳熱快的極端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酒精盒內的酒精在燃燒時,外焰在微風的作用下,會左右移動,導致實驗數據與理論不同。由此可見,實驗流程不規范,會導致結果不同。
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聲音的強與弱》時,教師會通過敲擊音叉,看小泡沫球振動的幅度,讓學生得出“振動幅度大,聲音強”的科學概念。由于學生敲擊音叉的位置不同,往往會造成實驗現象出現偏差。由此看來,有效方法才能得出有效結論。
二、有效處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意外”的方法
如何有效處理實驗教學中的“意外”,讓“意外”成為課堂教學新的起點,生成“意外”的精彩呢?
在三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溶解,往往會用“化了、融化”等詞語形容溶解現象。實際上,在科學中,“溶解”“融化”和“熔化”這三個詞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如果學生提問三個詞的不同之處,教師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和準備,就很可能讓“意外”發生。“融化”常指冰雪化成水;火字旁的“熔化”則指由于加熱,使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是物質變化的一種類型,它需要加熱升溫,所以是火字旁的熔;三點水的“溶解”,有時也說成“溶化”,狹義上指的是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在另一種液態物質中分散成小分子,均勻分布在液體中的過程,需要液體的參與,所以是三點水旁的“溶”。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出現此類失誤,是由于教師對科學概念的把握不準確,造成學生理解的概念與實際的科學概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產生了混淆。教師要想更好地掌握概念,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教學參考書,或者與經驗豐富的教師多多探討、交流,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更重要的是,把握科學概念的背后,需要大量科學知識的支撐,所以教師拓寬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是本質之道。
三、積極先行,有備無患
在實驗操作課上,為了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促進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詳細的準備和預實驗。教師應在課前仔細備課,深入了解教學設計,并在此基礎上親自做好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不要想當然地帶領學生去獲得書本、教學參考書上描寫的實驗現象,不然面對一些意料之外的實驗現象時,可能會措手不及。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冰融化了》時,學生需要觀察冰融化后的直觀現象,即冰融化成水之后體積變小,實驗現象很明顯,學生都能觀察到。但在課堂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冰剛開始融化的時候,學生能夠觀察到冰中有小氣泡冒出水面,書本和教學參考書上都沒有提到這個現象,這些小氣泡便成了這節課的小“意外”。其實,這些氣泡是水在結冰的過程中,因為溫度的降低導致溶解在水中的空氣溢出,與冰塊凝固在了一起。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前進行預實驗是十分必要的。
在提前準備預實驗時,教師應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使用、實驗操作步驟的提示、實驗中可能會出現的意外等提前準備好相應的解決措施,不打無準備的仗,不做無準備的實驗,以便使實驗順利進行,觀察到預計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促使實驗教學活動有效開展,讓“意外”成為課堂教學新的起點,生成“意外”的精彩。
四、尊重理解,順學而導
在每一次的科學課堂上,總會有學生在了解實驗要求后,依然我行我素,不按照要求操作實驗,導致實驗現象和結果與其他小組相差很大。這時,教師應找出并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探尋這些問題和行為背后的意義。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拱形的力量》時,最開始的小實驗是請學生做一個紙拱橋,并用墊圈測試紙拱橋的承重能力,筆者在演示了如何做紙拱橋之后,再請學生自行做一個紙拱橋,并測試其承重能力。結果,其他小組發現紙拱橋能承受0個或1個墊圈,而有一個小組能夠承受6個墊圈之多,與預期的結果相差甚大。請這個小組展示的時候,筆者發現因為他們沒有仔細聽要求,將紙彎折之后再去做拱橋,拱橋的厚度增加了,所以承重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了,這個意外的發生加深了學生對厚度增加能夠提高承重能力的理解。在課堂結束前,筆者總結了本課關于拱形能夠增加承重能力的原因,還將偶然發現的“意外”變成了本課學習中的 “意外之喜”。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現,實現真實的民主,讓這樣的課堂“意外”轉變成意外之喜,又不以偏概全地只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重視路途中的小插曲,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在小學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看到“意外”的發生,還應該反思它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有效處理這個“意外”,使得“意外”煥發出新的生機,引領學生更好地探究學習。此外,教師在自身知識、實驗材料、設計等準備充分的前提下,還要針對實驗中的小插曲、實驗現象的意外發現等,做好相應的處理,實事求是,將實驗導向正確的過程,肯定學生新的發現,促使學生形成共識,讓“意外”成為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燕祥.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
[2]林曉光.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實驗創新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8).
[3]王嵐,李文剛.談小學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重要性[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
[4]康蕊.談談如何有效開展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J].中國新通信,2020(11).
[5]劉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遭遇“意外”的應變[J].教學與管理,2018(11).
[6]邢春飛.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進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仙居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