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才光 劉團基(安福縣農業農村局)
如今,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角”。
2021年,安福縣主要農作物的農機化綜合水平將達到81.8%。這一數據,標志著該縣的農業生產告別了延續幾千年的以人畜力為主的時代,走進了機械化大生產時期,掀開了農業生產由人畜力時代跨進農機化時代的嶄新一頁。
“我們村已經沒有耕牛了,現在農業生產全靠農機這個‘牛’。”安福縣洲湖花車村黨支部書記曾偉才這樣告訴筆者。他們村有4700多畝耕地,生產隊的時候村集體養著400多頭耕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土地承包到戶時,這些耕牛又被分到各家各戶,那時農業生產沒有什么機械,沒有耕牛就沒法耕田,莊稼也沒法種。
“現在好了,農機在村里已經基本普及。”說到這里,曾書記很是興奮。辛苦勞作了幾千年的耕牛退到幕后,同時與耕牛相配套的犁、耙等傳統生產工具和臟、亂、差的低矮牛棚也不復存在,村里明亮干凈了許多。特別是近幾年,農機發展的勢頭強勁,村里的農機具大幅增加,不僅有了幾個農機大戶,而且很多村民家里都購置了農機具,像農田作業用的各種型號的拖拉機、旋耕機、拋秧機、收獲機等機具一應俱全,耕牛時代已經被“鐵牛”時代所更替。
來自該縣農機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該縣主要農作物農機化綜合水平將達到81.8%,農機承擔了農業生產近五分之四的工作量,這說明農機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從2005年實施至今的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動該縣農機化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到2020年底,該縣農機總動力已達到36萬千瓦,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達到8934臺(套),收割機達到2515臺,其他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節能環保機械等各農業生產環節的機械如雨后春筍般順勢而來。數據表明,安福縣農業生產已經擁有大量的現代化農機裝備,且農機化作業的覆蓋面正日趨擴大。
嚴田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彭水龍告訴筆者,現在農業生產的確是農機當家,農機無處不在。就說種植業,大田作業耕地有微耕機、旋耕機。煙葉生產用的有培土機、起壟機。播種有各種插秧機,連育秧也采用工廠化育秧。作物收獲有分類的收獲機,如水稻收割機、油菜收割機等。設施農業、溫室大棚有專用的機械裝備,農產品加工有采茶機、榨油機、精米機等,畜牧養殖有青貯飼料粉碎機、網圍欄等。
為了提高農機的覆蓋面,該縣針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需求,在發展特色農機具上下足了功夫,緊緊把握現代農業的核心、目標及特點,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布局,讓農業機械化全面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合理滲透到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重點環節、重要方面,從而推進現代農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農業機械化從主要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全過程延伸;由糧食作物向棉油花生、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擴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初加工業、設施農業等全面發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機械化支撐。
目前,該縣各種常規農機具、新式農機具、特色農機具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農機體系,覆蓋了農業生產的多個方面,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這是耕牛時代農業生產的辛勞。在農業機械化的今天,農業生產卻變得輕松而高效。
嚴田鎮楊梅村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朱建華對農機的效率體會頗深。他說用農機耕地,輕輕一踩油門,一天能耕地幾十畝,而且農機手并不累。而過去用耕牛犁地,一頭好牛加上一個壯勞力,從天亮干到天黑也耕不了3畝地,還把人和牛都累得半死。用聯合收獲機收獲水稻,一機一人一天能收獲30-50畝的稻谷,而人工收獲就苦了,一個壯小伙一天最多收獲一畝。農機生產的高效率,使春耕、夏收、秋收、冬種等原來的農忙時節已不再繁忙。農機生產的高效率,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使大多數農民可以不再為農活忙碌,抽出身來專心從事其他工作。嚴田鎮龍云村的種糧大戶李明貴告訴筆者,現在村里的耕地有幾個農機大戶就能拿下來,根本用不著多數人都在土地上勞作。這樣很多人就可以跳出土地找新的賺錢門道。如今村里人有的搞養殖,有的搞汽車運輸,有的搞企業,有的外出打工,總之不再被土地絆住手腳,不再為家里的農活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