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塬
當前,基于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導致心血管疾病明顯多發(fā),從而增加了患者的致死以及致殘風險。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因,給人們帶來生命安全威脅,作為獨立危險因素是診斷腦梗死的主要觀察指標,能夠憑借動脈硬化情況一定程度上了解患者身體狀況[1]。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發(fā)展,頸部血管彩超操作便捷、體系成熟,開始廣泛用于動脈硬化診斷中,能夠明確患者斑塊情況、頸動脈狹窄程度,可以積極預防腦梗死,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與生存質量,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2]。為了更好的了解頸部血管彩超的診斷價值,本文就本院動靜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以及體檢健康人群為例進行試驗比較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磁共振成像(MRI)、CT 檢查確診]作為試驗組,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人群50 例作為參照組。所有參與者均知情配合參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以及精神病患者。參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55.8±7.5)歲。試驗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43~79 歲,平均年齡(57.5±7.2)歲;基礎疾病情況:高血壓20 例,糖尿病20 例,高血脂10 例;梗死面積:小面積梗死25 例,大面積梗死25 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14 分,平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2.6±2.3)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飛利浦公司彩超HDL5000 行頸部血管檢查,探頭頻率7.5~10.0 MHz。輔助受檢者取平臥體位,受檢者頭部后仰顯露頸部,于受檢者頸動脈根部檢查了解頸總動脈、頸動脈竇、分叉部位以及頸內、外動脈等情況,了解血流動力學參數。在此基礎上,二維圖像觀察管壁情況,了解是否有增厚情況以及斑塊情況,包括形態(tài)、大小、回聲情況[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管閉塞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增厚、斑塊形態(tài)以及平均斑塊數、動脈內膜厚度。
1.4 診斷標準 斑塊診斷標準:內膜厚度<1.0 mm 為正常;>1.0 mm 為內膜粗糙;>1.2 mm 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斑塊形態(tài)標準:相鄰表面差值>0.4 mm 為重度不規(guī)則型,≤0.4 mm 為輕度不規(guī)則型,表面較平整為規(guī)則型。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管閉塞、內膜增厚以及斑塊情況比較 試驗組血管閉塞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增厚、發(fā)生率分別為12%、82%、92%,均高于參照組的0、30%、32%,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斑塊形態(tà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管閉塞、內膜增厚以及斑塊情況比較 [n(%),n]
2.2 兩組平均斑塊數、動脈內膜厚度比較 試驗組平均斑塊數(1.50±0.50)個多于參照組的(0.30±0.10)個、動脈內膜厚度(1.35±0.20)mm 高于參照組的(0.50±0.12)mm,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均斑塊數、動脈內膜厚度比較()

表2 兩組平均斑塊數、動脈內膜厚度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當前,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人們飲食方面以及生活方面的習慣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從而導致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從而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安全。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梗死類型,所以動脈硬化是獨立危險因素,通過了解動脈硬化情況可以一定程度上判定患者身體健康狀況,硬斑相對穩(wěn)定情況下危險度較低。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操作便利、無創(chuàng)傷、靈敏度高,憑借諸多優(yōu)勢用于臨床檢查中,且臨床認可度高、患者接受度高,能夠明確受檢者血管內徑、硬化斑塊等情況,通過檢查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程度,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以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安全性與生存質量。吳淑霞[4]研究指出,給予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頸部血管彩超診斷價值突出,在明確患者斑塊等信息情況的基礎上為患者臨床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血管閉塞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增厚、發(fā)生率分別為12%、82%、92%,均高于參照組的0、30%、32%,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斑塊形態(tà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平均斑塊數(1.50±0.50)個多于參照組的(0.30±0.10)個、動脈內膜厚度(1.35±0.20)mm高于參照組的(0.50±0.12)mm,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頸部血管彩超診斷能夠有效了解受試者的斑塊、動脈內膜厚度、斑塊數等情況,為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保障人們生命健康安全。此次試驗結果和趙月晨等[5]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觀察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對照組(同期健康體檢者)均采取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檢查后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塊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斑塊類型、斑塊形態(tà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率37.50%高于對照組的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動脈硬化與腦梗死疾病關系密切,考慮動脈硬化是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特點,為了預防患者腦梗死,需進行早期有效診斷。頸部血管彩超可以了解受試者斑塊數、斑塊形態(tài)、動脈內膜厚度等,在明確患者危險性的基礎上開展治療,促進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