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素雅 張鐘少 蔣上潤
腦梗死具有病殘率高、恢復慢、發病急驟、預后差、病發率高等特點,屬于心腦血管常見病,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1]。隨著對腦梗死的深入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在發病早期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性軟化、壞死,若腦組織長時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干預不及時,可對腦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為了減少后遺癥,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還需加強臨床治療[2]。腦電生物屬于新型的治療方案,可通過評估復雜、特殊的生物電信號,實施相應頻率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提高生存質量,減輕對腦組織的創傷性和損傷性,減少后遺癥發生[3]。而為了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次在治療腦梗死患者時,運用了不同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1 例腦梗死患者為試驗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無智力障礙、言語障礙現象,意識均清楚;②患者經磁共振成像(MRI)、頭顱CT 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③患者病程<4 個月;④患者各項資料齊全,均自愿加入本次實驗。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②過敏體質患者;③意識障礙患者;④合并嚴重內科并發癥患者。采用數據庫隨機分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1 例)及對照組(40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70.84±4.71)歲,平均病程(2.49±1.13)個月;男17 例,女24 例;梗死位置:1 例腦干,5 例小腦,35 例基底節區。對照組平均年齡(70.59±4.85)歲,平均病程(2.23±1.57)個月;男23 例,女17 例;梗死位置:1 例腦干,4 例小腦,35 例基底節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神經內科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1 次/d,口服100 mg/次;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1 次/d,口服20 mg/次;連續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本次使用的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選擇上海CVFT-011M,首先在患者雙側耳突或四肢外側貼電極片,上導線,選擇強度及頻率,治療30 min/次,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定標準 對比兩組CRP、Hcy 水平、治療效果及NCSE、MoCA、NIHSS 評分。
1.3.1 NCSE 評分[4]包括計算力、執行功能、抽象思維、記憶、語言等評估內容,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好。
1.3.2 MoCA 評分[5]最高分30 分,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好。
1.3.3 NIHSS 評分[6]最高分42 分,評估內容包括構音障礙、語言、感覺、肢體共濟失調、上下肢運動、面癱、視野、凝視、意識等,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3.4 治療效果[7]顯效:患者能夠獨自完成生活自理,肌力水平恢復正常,各項癥狀、體征均消失;有效:患者生活基本自理,各項癥狀和體征均呈恢復趨勢,存在輕微的后遺癥;無效: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CRP、Hcy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6.53±1.28)mg/L、Hcy(7.19±1.52)μmol/L 低于對照組的(10.21±1.76)mg/L、(12.38±1.73)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各項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MoCA、NCSE、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oCA 評分(28.31±1.51)分、NCSE 評分(32.31±2.57)分高于對照組的(26.22±1.32)、(26.63±2.16) 分,NIHSS 評 分(6.59±1.44) 分低于對照組的(11.37±1.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各項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腦梗死在發病期間,可因為腦動脈血管內膜損傷,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凝血因子被激活,導致腦組織長時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從而對腦功能造成直接性損害,為了獲取滿意康復效果,還需盡早實施治療。早期常運用依達拉奉、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等常規神經內科治療,雖可改善一定癥狀,但整體效果不佳。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能夠有效激發腦內固有的神經傳導通路,改善患者腦循環,增加局部缺血腦組織的血流量,對中樞神經源性神經產生一定保護作用,減輕腦組織損傷性,是目前新推廣的一項康復技術,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運動覺、感覺刺激,促使拮抗肌和主動肌之間產生協調性,從而促使大腦同側的支配理論,重建神經環路,激活中樞神經系統中潛在性突出,改善肢體的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促使大腦的可朔性和神經再生性,恢復原本神經功能[8,9]。分析本次結果,治療后,觀察組CRP、Hcy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oCA評分、NCSE 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腦電生物反饋能夠有效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緩解當前機體炎癥反應,減輕脂質過氧化損傷,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阻止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從而改善缺血后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傷,恢復腦組織原本功能性。
總之,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能給緩解血管內皮損傷,改善機體炎癥反應,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傷性,用于腦梗死患者中效果顯著,可發揮較強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減輕脂質過氧化損傷,改善微循環,保護腦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