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娜
摘要 :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是用以裝飾徽州民居墻角、屋檐、門楣等建筑外觀節點的彩色壁畫,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積淀之一,具有內在的生命力與深沉的文化底蘊。本文通過對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研究,挖掘其形成的歷史由來與逐漸衰落的現狀,分析如何才能做好這一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 :徽州 ;彩繪壁畫 ;傳承 ;保護
中圖分類號 :J20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碼 :1672-7053(2021)07-0139-02
Abstract :The painted murals in the Huizhou area are used to decorate the corners, eaves, lintels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nodes of Huizhou folk house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cu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y country, they have inherent vitality and deep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ainted murals in Huizhou area,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the declining status quo of its formation are explored, how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is traditional craft can be done well,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uizhou; Painted Murals; Inheritance; Protection
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作為徽州古建筑中的裝飾藝術,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呈現的不僅是表面的彩色圖畫,更是在畫中隱喻著深層次的藝術美與文化內涵。是廣大研究者研究徽州文化和徽州繪畫藝術的活化石,但是,這些散落在徽州民間的外墻彩繪壁畫由于自然或人為的破壞等,正在逐漸地減少。因此,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已經迫在眉睫。
1 徽州地區彩繪壁畫概述
中國古建壁畫源遠流長。自商末宮墻文化被文獻記載以來,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歷史。唐宋以前,多為宮廷畫、寺院畫和洞窟壁畫。南宋以后,逐漸在民間建筑中廣為流傳。徽州民居裝飾深受宮廷繪畫的影響。在徽州壁畫中,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其悠久的文化歷史和繪畫風格。徽州彩繪壁畫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藝術性、豐富性、地域性、平民性,壁畫的內容與徽州文化一脈相承,使得壁畫獨具特色。透過徽州彩繪壁畫我們可以發現其哲學思想、文化修養、理想追求等,是徽州文化的實體標本和歷史縮影,更是儒家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形成的原因更多是在多種人文與自然因素作用下誕生的,其形成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1.1 優越的自然環境
徽州地處安徽南部、長江以南的山嶺地帶,依山傍水,降水量豐富,擁有豐富的木材資源。豐富的地理資源環境造就了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形成。
1.2 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歷史中,古徽州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在明清之際涌現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團隊――徽商 [1],為徽州社會的發展帶來巨額的經濟效益,大大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這也為彩繪壁畫的形成帶來了豐厚的物質條件,是徽州彩繪壁畫興盛的最直接動力,而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成就也是當時徽商興盛的歷史見證 [2]。
1.3 畫師的技藝水平高超
隨著彩繪壁畫的盛行,大量的民間畫師應運而生,投入到彩繪壁畫的制作中。在當時成為畫工需要官府的審批,選拔出來的畫師功底深厚、畫藝精湛,藝術水準較高。正是由于數百年徽州匠人對彩繪壁畫的精益求精,今天我們才有幸看到如此巧奪天工的佳作。
2 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現狀
徽州彩繪壁畫的發展曾盛極一時,但由于長期受到自然的侵蝕風化和外部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徽州彩繪壁畫的發展進程不斷減緩,最終無人問津,如今的現狀令人堪憂。目前,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分布廣泛,在現今的安徽省黃山市南屏、西遞、宏村、休寧縣等地均有分布,而保存比較完整的彩繪壁畫僅有宏村的靜修堂、樹人堂、承志堂,黟縣關麓村“八大家”連體民居的春滿庭、瑞靄庭、敦睦庭、吾愛吾廬,呈坎村的寶綸閣,西溪南村的綠繞亭。
究其緣由,是因為徽州地區地處江南水鄉,降水總量豐富、梅雨季節較長,這導致徽州地區的空氣濕度偏高,而彩繪壁畫又常常裝飾于木結構上,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就容易造成霉變現象,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木板也容易出現收縮膨脹的現象 [3]。同時光合作用和大氣污染也會導致原有彩繪壁畫的顏料變質,使其容易發生變色、褪色等現象。
3 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3.1 遵循“保護為主”的原則開展實地調研
對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保護,應遵循“保護為主”的原則,首先展開實地調研,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研究,采用合理科學的方法,盡可能地恢復原貌。同時,遵循“保護為主”的原則,盡可能減少破壞,對于極易損壞的彩繪壁畫要小心謹慎地進行修復,切勿“為了修復而修復”,導致其失去原有的藝術特性 [4]。
3.2 選取適當的修復材料與方法
針對彩繪不同的病害情況,應對癥下藥,選取適當的修復材料,采取不同的修復措施。例如最常見的彩繪壁畫“起甲”病害,需先對其進行除塵處理,借助洗耳球小心地將顏料翹起處的細沙與塵土吹干凈,然后用軟毛筆將壁畫外表的塵土清理干凈 ;在清潔彩繪過程中,需要先了解清洗部位的彩繪是否穩定,等到加固效果穩定以后,再對其展開清潔工作 ;對于掉落與破損部分,需要根據設計將重描或重畫的部分進行補充等。在對徽州地區彩繪病害情況進行修復完整后,還需要定期展開保養檢查,保證徽州地區彩繪壁畫保護工作的長期性與延續性 [5]。
3.3 開展數字化處理
由于多年的內外部環境侵擾,徽州地區彩繪壁畫已經在不斷的變質、剝落,甚至風化而徹底消失。在珍貴遺跡消失前開展徽州地區彩繪壁畫數字化處理,保留的不僅僅是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通過這些資料還可以具體分析和統計包括壁畫的分布、類型以及形成等,同時包括壁畫背后的宗教信仰、社會習俗、審美情趣、風俗禮儀等。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在此可借鑒敦煌壁畫展開數字化處理,其已經獲得突破性進展。
采用數字化記錄方法,對彩繪壁畫的技藝進行實驗操作。在此可以借鑒“蘇式彩繪壁畫工藝的模擬實驗”的具體操作,在確保對象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通過前期的現場勘查、文史資料的整理、設備的調試校驗,科學的進行數字化技藝實驗,全程進行拍照和攝像記錄。可以將專家的具體操作流程、修復技藝永久的保留下來,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資料不會因為時間的消逝、人員的流失而不復存在。研究者以及管理者汲取寶貴經驗,在信息化處理過程中,將徽州彩繪壁畫轉化為數字化影像,對社會參觀者開放,讓人們可以感受到比現場參觀更加真實的藝術效果,從而使得徽州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3.4 政府與居民齊心合力共同參與保護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已明確下達相關的政策文件要求,各方都在極力配合并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將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相較于徽州的“三雕”工藝保護,還相差甚遠。為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和領頭帶動力度,從“身邊”做起,帶動周邊群眾和居民參與相關事宜。在具體的宣傳方面,可以制作易懂、有趣的動漫短片來引起共鳴,或者設計相關畫冊進行宣傳,在相關地點設立醒目易懂的告示牌等。
3.5 培養當地人才弘揚與傳承彩繪壁畫
對于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認知,當地人耳濡目染,擁有濃厚的情感歸屬感,這是選擇和培養傳承人的先決條件。培養地方性人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徽州彩畫的傳承中,為其折服,為其吸引。在人員的培訓中,不僅需要培養他們深厚的建筑、雕刻、繪畫的基本工藝技能,還要啟發創作者傳遞生活情趣以及人生理想。
3.6 開展彩繪壁畫的傳統技法教學
彩繪壁畫的傳統技法教學,應先從徽州彩繪壁畫的制作技法與傳統材料入手。系統的了解和認知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識別各種材質及不同材料的制色工藝,從根本上認識什么是彩繪壁畫,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將彩繪壁畫的傳統做法得以傳承和創新。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針對地方特色,不斷拓展繪畫的表現形式,注重教學的實踐應用型發展。同時高校可組織各種展覽比賽,讓學生在彩繪壁畫創作中相互學習、交流與提高,并打開創作思路,學以致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壁畫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整合能力,在新模式教學中注重創新,引導學生提取和整合視覺繪畫符號元素,然后在新的媒介和載體中加之應用,重塑和呈現“彩繪壁畫”的新價值和新趨勢。
為了更好地傳承文化,挖掘具有潛力的、有知識的年輕人,可以在高校中邀請這些匠人前來訪談,在具體實踐環節中進行面授指導,帶動更多人去挖掘歷史遺跡,啟發大學生走進歷史,深層次的認識徽州彩繪壁畫的工藝特色。
3.7 做好宣傳推廣與合理化創新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從事徽州地區彩繪壁畫的研究保護部門可組建一個專業化的徽州地區彩繪壁畫傳承發展小組,借助現代發達的互聯網平臺開展徽州彩繪壁畫的發散與宣傳。在開展宣傳工作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現代網絡的發展模式以及人們的興趣點,盡可能地讓現代人感受到徽州彩繪壁畫的藝術表現與文化,強化保護徽州彩繪壁畫的意識。
徽州彩繪壁畫的傳承者以及研究創造者們需要多多交流,通過對徽州彩繪壁畫的歷史文化、歷史背景等找到這一藝術與文化的精髓,并結合當代人們對藝術審美與傳統文化的追求展開合理化創新 [6]。
4 結語
徽州地區的彩繪壁畫,承載著徽州地區的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發揚光大的重任。在如今的時代中,我們應當重視徽州彩繪壁畫的研究、保護、傳承,從展開實地調研、選取適當修復方法與材料、展開數字化處理、加強部門管理、加強壁畫技藝教學等方面入手,讓社會深入了解徽州地區彩繪壁畫所蘊含的藝術與文化意義。與此同時,在徽州地區繪畫的再創作與發揚過程中,尊重傳統文化,與大眾審美、現代科技、文化等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徽州地區彩繪壁畫得到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在未來發展當中保持良好的藝術生命力。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晉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高校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探究》(項目編號 :GH-19198)。
參考文獻
[1] 王佳.傳承與發展――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壁畫保護修復的探索之路 [J].文物天地,2019(10):62-65.
[2] 金紫琳,霍曉彤.淺談墓葬壁畫修復的幾點原則 [J].文物天地,2019(10):55-57.
[3] 付泓.敦煌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探究 [J].北方音樂,2019,39(18):1-2.
[4] 習近平 :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 [J].法音,2019(09):4.
[5] 李慧國.河西走廊小石窟壁畫保護修復對策研究――以民樂縣上天樂石窟為例 [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17(03):82-89.
[6] 王園園,陳睿.古壁畫數字化修復方法研究 [J].西部皮革,2019,41(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