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華 (高級會計師) 張進(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3)
目前“雙一流”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題,一流的大學或學科必須具備一流的科研水平,也需要一流的財務經費進行保障,因此一所公辦高等學校(以下簡稱“高校”)財務狀況與其科研水平是具有密切聯系。高校的財務狀況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我國建設“雙一流”高校的經費保障。高校科研水平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指標,其不僅能夠反映高校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體現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學生培養(yǎng)質量。因此,本文探討高校財務狀況與科研產出的關系并提出假設,同時選取某省12所地方高校為研究對象,檢驗二者的關系,提出相關建議。
財務狀況是用價值形態(tài)反映的單位經營活動的狀況,是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在財務方面的反映。高等學校財務狀況是高校某個時間段的資產及權益情況,主要包含高校財務規(guī)模、收支結構等方面的信息。本文的研究中,結合高校部門決算報表數據,在財務規(guī)模方面主要選取了經費收入規(guī)模、支出規(guī)模作為主要的衡量指標。收支結構方面主要選取了政府撥款收入、學費收入、捐贈收入、工資福利支出、資本性支出及學生資助支出作為主要衡量指標。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仍未能針對科研產出評價達成共識,本文以高校每年科研產出來衡量科研產出水平[1],主要衡量指標有科研收入總量等指標。為統一衡量各高校相關變量數據,上述指標均根據人數進行平均計算。
首先,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作為非營利組織的高校自身并不能產生足夠支持自身前進與發(fā)展的資源,對于外部資源存在著嚴重的資源依賴。高校財務規(guī)模作為高校資源的貨幣具體表現,對高校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可以認為是高校發(fā)展的根基。因此,本文認為高校收入規(guī)模會對高校科研產出產生顯著的影響,并據此提出研究假設:
H1:高校人均收入規(guī)模(Tncome)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2:高校人均支出規(guī)模(Expend)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其次,如果財務規(guī)模是高校發(fā)展的基礎,那么高校如何取得和分配資源用于高校自身的發(fā)展與建設才是高校能否取得辦學業(yè)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高校是一個復雜的非營利性機構,其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較多,具體來看有以政府、捐贈者、基金會等為代表的舉辦者,以學生、企業(yè)等為代表的服務需求者以及以教職工為代表的高校服務生產者等。高校的收支結構也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高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也深刻地影響著高校的科研產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高校收支結構會對高校科研產出產生顯著的影響,并據此提出研究假設:
H3: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政府撥款(Gover)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4: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學費收入(Tuition)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5: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捐贈收入(Donation income)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6: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工資福利支出(Wage)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7: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H8:高校收支結構中的人均學生資助支出(Student)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有顯著影響。
(一)數據來源及變量定義。本文以某省12所地方高水平高校為研究樣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年報》2016年至2019年相關數據,并據此對各學校的財務規(guī)模、收支結構、科研產出等指標情況進行分析。具體的變量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表
(二)模型設定。為檢驗上述假設,本文構建了高校財務狀況、收支結構與科研產出的關系模型,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上述關系進行研究。具體影響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ε為誤差項。
(三)數據描述性分析。從表2變量描述性統計情況可以看出,12所地方高校的收支規(guī)模差異較大,標準差為13.16和12.29,收入規(guī)模的最大值為人均109.60萬元,最小值為人均41.18萬元,支出規(guī)模的最大值為人均103.02萬元,最小值為人均41.37萬元,收支規(guī)模極值比較接近。收入結構方面,除政府撥款外,學費和捐贈收入差異較小,標準差分別為2.49和1.07。支出結構方面,工資福利支出差異較大,標準差為6.49,最大值為人均30.31萬元,最小值為11.76萬元。12所地方高校科研產出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最大值為人均18.33萬元,最小值為人均0.57萬,變量的標準差為4.17。
表2 變量描述統計表
(四)數據回歸分析。考慮到各自變量可能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在進行多元回歸之前,本文先對模型中的各個變量之間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初步驗證各個自變量對科研產出的關系。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變量相關性分析表
相關系數超過0.9 的變量在分析時存在共線性問題,在0.8 以上時可能會有共線性問題。通過表3 分析,初步判斷3個自變量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例如人均高校收入規(guī)模(Income)與人均高校支出規(guī)模(Expend)存在共線性問題,人均高校收入規(guī)模(Income)與人均政府撥款(Gover)可能存在共線性問題。針對該問題,本文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逐步剔除相關變量。首先,對所有數據進行第一次回歸分析,具體回歸分析情況見表4。可以看出,其中兩個變量VIF值高于10,存在共線性問題,即人均收入規(guī)模(Income)和人均支出規(guī)模(Expend)。因此將VIF最大的人均支出規(guī)模(Expend)刪掉,進行第二次回歸,具體回歸分析情況見表5。
表4 變量首次回歸分析表 系數a
表5 變量第二次回歸分析表 系數a
研究發(fā)現所有的VIF值都在10以下,不存在共線性的問題。同時發(fā)現,發(fā)現人均捐贈收入(Donation income)、人均工資福利支出(Wage)、人均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與因變量的sig值都大于0.1,關系不顯著,未通過檢驗。因此上述指標刪除,進行第三次回歸分析,具體回歸分析情況見表6。
表6 變量第三次回歸分析表 系數a
(五)回歸分析結論。人均收入規(guī)模(Income)與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指標同方向變動,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標準系數為1.120。這說明根據現有樣本數據,高校收入規(guī)模可以對高校的科研產出產生顯著正影響,驗證本文的H1,即增加總收入規(guī)模有助提升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目前相關研究也顯現出高校收支規(guī)模對高校發(fā)展的重要作用[2],這也是高校高質量發(fā)展與貢獻社會的前提。另外,首次回歸分析剔除指標人均支出規(guī)模(Expend)存在較高的共線性,其對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的影響程度基本與人均收入規(guī)模(Income)一致。
人均政府撥款(Gover)與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反方向變動,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標準系數為-0.475。這說明政府撥款可以對高校科研產出產生負影響,驗證本文的H3,即增加政府撥款卻會抑制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該結果與目前研究學者提出的假設相反,相關學者研究認為政府撥款是對高校發(fā)展的基礎支持性經費,因其在使用上受限較小,在促進高校科研產出中起到獨特的作用。筆者認為政府撥款這種獨特的作用,其實是把“雙刃劍”,如高校過分依賴政府撥款來增加自身收入,可能會導致高校開展科學研究和產學研的積極性有所減弱,從而影響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
人均學費收入(Tuition)與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反方向變動,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標準系數為-0.339。這說明學費收入可以對高校科研產出產生負影響,驗證本文的H4,即增加學費收入卻會抑制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這與目前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學費收入的增加會降低科研產出水平。筆者認為,導致該結果的原因為,現有高校樣本均是省屬地方高校,該類文獻主要側重于教學為主,未能投入更多的經費和資源在科研中,導致相關科研產出水平相對較弱,該分析結果基本符合現有地方公辦高校教學科研的現狀。
人均學生資助支出(Student)與人均科研總量(Research income)同方向變動,并且在5%水平上顯著,標準系數為0.208。這說明根據現有樣本數據,學生資助支出水平可以對高校的科研產出產生顯著正影響,驗證本文的H8,即增加學生資助力度有助提升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3]。筆者認為,高校科研工作中,高校學生中數量眾多的研究生是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資助支出的增加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其將主要精力用于學習與科研中,從而有助于增加高校的科研產出[4]。
另外,人均捐贈收入(Donation income)、人均工資福利支出(wage)、人均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三項指標因未通過相關性驗證,未能驗證本文的H5、H6、H7,但不表示上述假設不成立,僅表明依據現有樣本數據,未能驗證文章假設或者上述指標對高校的科研產出水平影響不明顯,今后需進一步擴大樣本范圍和數量重新驗證。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建設“雙一流”高校,各級地方政府也出臺例如高水平大學等地方高等教育發(fā)展建設目標,在評價高校建設目標的衡量指標中,科研產出指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目前我國地方省屬“雙一流”建設高校與部屬“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世界一流大學在經費收支規(guī)模、收支結構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面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增長乏力、支出結構不合理等困難或問題[5],地方省屬“雙一流”建設高校更迫切需要在教育經費管理各環(huán)節(jié)和工作中使用好每一筆錢。因此,在“雙一流”高校建設的背景下,如需進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產出水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方能推動高校高質量發(fā)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拓展經費來源渠道。黨的十九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有學者研究認為充足的經費對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至關重要[6]。因此,我們認為,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總量仍需保持增長,收支規(guī)模總量的提升將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改革經費管理方式和優(yōu)化經費資源的再分配,并作用于高校教職工的教學和科研活動,進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產出。因此,一方面高校應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與加強經費管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建立主動籌集資金的意識,充分挖掘自籌經費的潛力,通過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方式進一步擴大高校經費收支規(guī)模,以支撐高校高質量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主管部門也應建立各種制度和更多相關政策鼓勵引導高校挖掘自身經費籌措的潛力,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指出要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占比重。主管部門具體可通過對高校捐贈者給予稅收、土地和財政等優(yōu)惠政策,充分調動社會對高等教育投入的積極性,促進高校事業(yè)的發(fā)展[7]。
(二)變革政府撥款方式,推行政府績效撥款。目前我國省屬地方政府高校撥款基本均采取“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政府撥款資金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中央財政予以引導支持。有研究表明,目前的這種政府撥款方式非常不利于促進高校科研產出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建設[8]。根據對12所樣本高校收入結構分析,政府撥款收入平均占其總收入約54.44%,政府撥款是省屬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最重要的經費來源之一。但目前政府撥款體制下該類收入明顯是沒有競爭性的,與其教學質量、學生管理、科研水平等均未有直接聯系。筆者認為政府撥款體制是高校改革的指揮棒,傳遞了清晰的政策和績效導向,高校如過度依賴政府撥款,將不利于教育質量、教育效率的提高,促進高校更好地發(fā)展。因此高校主管部門應變革政府撥款方式,推行政府績效撥款。
2017年財政部教育部為深化中央高校管理改革制定了《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績效撥款管理辦法》,其中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政府績效撥款采用因素法分配,分配因素主要包括預算執(zhí)行等管理情況、學生資助工作開展情況、科研等獲獎情況等。2018年四川省也制定了《關于改革完善省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的通知》,明確該省本科高校政府撥款將分為基礎撥款和績效撥款兩部分,不再簡單地以學生人數為資金撥款的主要計算依據。目前從國家到地方均在探索試行績效撥款制度,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然道路。
(三)健全成本分擔機制,合理調整學費標準。目前,我國各類公辦高校的學費標準基本相差不大,受國家政策影響未能根據各地經濟發(fā)展狀況做出調整。人力資本相關理論研究認為教育能夠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資本,并以此獲得更高的收入[9]。也有學者認為,優(yōu)質高校的學生身份更加有助于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前途和更高的收入。在信息不對稱的就業(yè)市場上,教育經歷具有標識勞動者能力的功能,起到優(yōu)化就業(yè)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10]。因此,我國現行高校學費收費政策既不符合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原則,也未能體現學費的價格屬性。
另外,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公辦高校學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也相對偏低。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數據,2007年到2017年間我國中央部屬高校的學費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已經從18.43%下降到8.64%,地方高校的比重從2007年的37.95%降至2017年的27.10%,全部學費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30.68%—20.31%。通過本文12家樣本高校近4年數據,學費等事業(yè)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重也僅僅為19.79%。
筆者認為,學費收入雖然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高校科研產出水平,但是其影響系數遠沒有總收入規(guī)模對科研產出的影響系數大。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要按照平穩(wěn)有序、逐步推進原則,合理調整高校學費標準,進一步健全成本分擔機制[11]。因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根據教育成本分擔屬性和價格屬性,合理確定學費標準[12],打破原有收費制度過于僵化,高校間的地區(qū)差異、水平差別、生源差異等無法反映到學費標準的現狀。通過合理提高學費收入,使其成為高校收入規(guī)模的重要補充,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產出。
(四)完善高校資助體系,加大學生資助力度。高校對學生資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經濟壓力,也減少了學生為解決學費問題而投入到社會兼職中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可以促進學生的學術融合和社會融合[13]。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學生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基本需求后,才有動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成功屬于尊重和自我實現高層次的需求,而只有當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后,才有動力、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動中,以獲得尊重和認可,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研究表明,高校學生資助水平可以促進科研產出。因此高校應結合自身科研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針對科研參與情況創(chuàng)新學生資助項目,統籌各類資金加大對以研究生為重點資助對象專項資助力度,特別是確保研究生資助水平能保障學生基本生活,向科研成績突出的學生傾斜,保證有更多的學生有動力、有精力投入參與到高校科研活動中,這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產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