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蓮 蔣育燕(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廣州 510642)
《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對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實行了改革和創新,在對全日制研究生全面實行收費制度的同時,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擴大獎助范圍、提高獎助標準和獎助總額、落實“三助”制度,以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獎助學長效機制。研究生獎助政策改革,旨在優化資源配置,在獎助學金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激勵研究生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因此,如何管好用好研究生獎助學金,充分發揮資金使用績效,是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體系管理的關鍵和焦點。可見,對如何優化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提出研究生獎助政策進一步改進的具體思路,在對目前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缺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優化后的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供參考。
研究生獎助學政策,主要由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三助”補貼、困難補助以及學費減免等五方面構成,研究生獎助政策應該堅持獎助結合、點面結合,堅持績效導向。
一是加大財政獎助力度。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高校研究生平均綜合定額撥款、獎助經費撥款、績效撥款等研究生獎助財政撥款制度,同時建立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財力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逐步提高撥款水平,從財政上加大研究生獎助投入力度。
二是拓寬獎助經費來源渠道。學校在財政投入的基礎上,要建立多元化研究生獎助籌資渠道,既要通過科研經費、社會捐助、助學貸款等多種形式實行資助,也要積極鼓勵和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以設立研究生獎助學金或以專題研究項目的形式,多方位為研究生提供實習或兼職工作崗位。
研究生教育績效撥款要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等因素為主要依據。研究生教育績效撥款由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和學業獎學金構成。一是為解決招生計劃內全日制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將原有的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調整為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參照目前的規定,建議適當調整資助標準,具體為:博士生不低于12 000元/生·年,碩士生不低于8 000元/生·年。二是為獎勵完成學業成績特別優秀、參加科學研究成果顯著和社會公益活動等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國家獎學金,經費來源于中央財政全額撥款。每年獎勵碩士生4萬名,標準為22 000元/生·年;每年獎勵博士生1.2萬名,標準為32 000元/生·年。三是為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學業,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撥款,或學校利用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提高獎助金額力度,設立學業獎學金。主要以研究生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為依據評定學業獎學金,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等級、具體標準及覆蓋面實行浮動,實行動態管理。
一是為有效緩解在讀研究生的經濟壓力,要提高研究生助學貸款限額,符合規定條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請和及時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助學貸款的限額可以達到學費和住宿費的總和。二是為避免研究生因經濟困難而影響就讀,學校可以采取發放特殊困難補助、減免學費,或者通過開辟入學“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的研究生的入學就讀問題。
學校在政府撥款的基礎上,要為研究生提供“三助”津貼,統籌利用教育事業經費以及社會捐助等多項資金,有效解決研究生基本生活需要。要通過設立研究生“三助”(即助教、助研和助管)崗位,讓部分研究生在讀期間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一些經濟補貼,從而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
績效評價是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以績效為核心,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對為實現績效目標所安排預算資金的執行結果以及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本文以某省為例,分析目前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及評價工作做法。
根據某省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方案,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工作由省財政廳和省教育廳等省級主管單位組織實施,在各高校自評的基礎上,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主要采用核查資料、現場抽查等方式進行。
某省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前期工作、實施過程、項目績效3個一級指標,下設9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項目績效下設7個四級指標。其中,前期工作權重20%,實施過程權重30%,項目績效50%,具體評價指標構成和權重,詳見表1。
表1 某省高校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表
從表1可見,某省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對獎助學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管理,以及對“績效”的重視。但是,具體評價指標側重于政策落實和常態化工作,存在明顯的缺陷。
1.評價指標不完善。一是指標名稱不準確,如“前期工作”“實施過程”等指標未能準確反映評價事項的內涵;二是指標不夠量化,定性指標占比較多,部分評價事項僅采用三級指標,不夠具體和明確,有待進一步細化和量化;三是指標不完整,缺乏事后追蹤問效的指標。
2.評價模式不科學。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僅要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具有從事教學、管理、科學研究以及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加側重的是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從事教學科研的能力。某省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獎助學金績效評價,采用同一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式,與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和不相稱。
3.績效導向不明顯。高校研究生獎助體系績效評價中,采用完成率、財政投入乘數、因貧輟學人數、人員制度、檔案管理、促進教育公平等項目績效指標,側重獎助體制層面的運行,主要反映“規定動作”的執行情況;社會資助、育人功能、精準資助、“三助”情況等績效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對高校“自選動作”缺少關注和重視,忽視了獎助的質量和效果。
基于高校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現狀和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優化路徑。
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由原來的前期工作、實施過程、項目績效3個一級指標修改為績效預算、項目管理、項目績效、追蹤問效4個一級指標構成,每項指標分設四級指標。
在改進原有指標的基礎上,量化和增設四級指標,使績效評價指標更具可操作性。
1.績效預算。績效預算反映立項依據、資金安排、績效目標以及保障機制的論證情況。設置二級指標立項依據、績效目標和保障機制。(1)立項依據。包括論證決策和資金預算2個三級指標,“論證決策”增設四級指標“論證的充分性”和“論證的必要性”,反映項目是否符合學校發展方向和工作計劃;項目設立是否經過科學決策程序;項目是否可行、目標是否合理明確;“預算管理”增設四級指標“資金投向”和“資金構成”,反映資金投向和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關政策規定。(2)績效目標。包括目標完整性和目標的可行性2個三級指標。“目標的完整性”增設四級指標“全面性”和“目標值”,反映目標設置是否全面,是否具體到指標及其目標值;“目標科學性”增設四級指標“客觀性”和“合理性”,反映績效目標設置是否合乎客觀實際,是否具體明確,是否合理、細化、量化。(3)保障機制。包括組織管理和制度措施2個三級指標。將三級指標“組織機構”改為“組織管理”,增設四級指標“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反映項目實施的人員分工是否明確、保障機構是否健全;人力安排方面是否足以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制度措施”增設四級指標“保障條件”和“制度建設”,反映是否制定了相應的獎助評定辦法、具體實施方案、資金管理制度以及保障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而制定的相關制度等。
2.項目管理。項目管理用以評價資金項目實施過程管理的規范化情況,設置二級指標資金管理和項目實施。(1)資金管理。包括資金到位、資金支付和財務合規性3個三級指標。“資金到位”增設四級指標“資金到位率”和“到位及時性”,反映各類資金的到位情況;“資金支付”增設四級指標“實際發放率”和“發放及時性”,反映各類資金的實際支出情況;“財務合規性”增設四級指標“發放依據”“發放標準”和“財務核算規范性”,反映資金使用是否規范,包括開支標準是否合理合規,是否存在項目資金被截留、擠占及挪用等違規情況,會計核算是否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及相關規定。(2)項目實施。包括實施程序和項目監管2個三級指標。“實施程序”增設四級指標“申報條件合規性”和“申報程序規范性”,反映項目申報和實施過程是否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執行,是否規范;“項目監管”增設四級指標“監督檢查”“公平性”和“舉報投訴”,反映高校及職能部門對獎助項目的監控檢查、跟蹤督促的管理情況,以及獎助評定的公平程度。
項目績效反映評價項目完成實現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性效益,由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個二級指標構成。修正績效指標,凸顯研究生獎助的導向功能。(1)經濟性。修正三級指標為社會資助、“三助”制度和預算(成本)控制。“社會資助”設置四級指標“助學項目”和“助學金額”,反映社會資助情況;“三助”制度設置四級指標“三助”項目和“三助”金額,反映高校“三助”資金情況,體現財政資金投入乘數效益;“預算(成本)控制”設置四級指標“節支率”,反映完成項目所需費用支出是否節約,對項目完成的成本(預算)控制情況。(2)效率性。修正四級指標為完成及時性和完成率,反映項目實施(完成)的進度及質量等情況。(3)效果性。修正三級指標為精準資助、育人成效和可持續發展。“精準資助”設置“資助需求”等4個四級指標,反映資助精準度,獎助優惠政策是否真正落實到每一個需要幫扶的研究生身上;“育人成效”設置“受助生獲獎”等5個四級指標,反映獎助政策的育人功能,是否提高了受助研究生的學業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否達到了激勵經濟困難研究生的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修正四級指標為檔案管理、宣傳教育和動態跟蹤,反映獎助資金對人、環境和社會是否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正面效應。
對于績效完成情況及結果實行追蹤和問責,是強化和提高資金使用單位責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強有力手段,追蹤問效是績效評價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增加一級指標“績效追蹤”,下設“綜合分析”和“改進措施”2個二級指標,分設對比分析、原因分析和具體措施、長效機制三級指標及相應的四級指標。反映項目資金績效的實現程度;未完成績效的原因;是否制定了具體改進措施和管理辦法等。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合理調整各二級指標的分值,加大前期研究、績效目標、資金管理、經濟性、效果性的權重,以凸顯社會資助、學校“三助”、精準資助、育人成效等指標的績效導向作用。具體優化指標和權重情況詳見上頁表2。
表2 高校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表(優化版)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研究生獎助政策的原則,通過對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化,構建了完善的獎助學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旨在鼓勵高校積極引入社會化資助,完善“三助”制度,強化激勵機制,從而有效提高獎助學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充分發揮研究生獎助學金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