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凌鳳
[摘 要]中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時代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全局性戰略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關鍵詞]糧食安全;農業資源;體制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01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呈好。在工業化發展、城鎮化推進和人口持續增加的情勢下,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耕地、水資源日趨緊張,糧食安全形勢仍然非常嚴峻。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戰略要求是保面積、攻單產,依靠科技自主創新,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并科學引導糧食消費,從產銷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才能穩定實現糧食的持續供求平衡。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1 糧食安全的基本理論
1.1 糧食安全的內涵
糧食安全,最基本的定義是人們能夠買到生活所需的食品,同時在正常負擔范圍之內。也就是說,要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糧食作為人們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資,直接關乎人民正常生活以及經濟的發展態勢。糧食安全問題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水平提升等都有必然的關聯。建立全面的糧食儲備管理體系,能夠合理規避今后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糧食風險,為后續更好的發展進步奠定基礎。
1.2 重視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
糧食的生產和安全,不僅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同時對于國家的全面發展進步也有重大影響。毛主席針對這一問題也做出過解釋:無論人們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吃飯,一日三餐這是必不可少的,糧食是一切任務有效推進的基本前提,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會對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
(1)“糧食安全”是廣大人民的需要。關于糧食安全問題,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13億人口的中國國情,糧食消耗占據的比重很大,因此糧食問題不容忽視。雖然當今我國不存在糧食供應問題,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必須牢記教訓,為明天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結合當前糧食危機以及自然災害可以發現,忽視糧食問題必定會為國家發展造成巨大打擊。
(2)“糧食安全”對于國家經濟發展進步有重大影響。隨著各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變化,人們對于糧食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糧食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對于我國今后各項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有很大幫助。鄧小平曾經指出:人們溫飽問題解決,就相當于解決了一件大事,今后各項任務的順利推進都有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對于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3)“糧食安全”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特征,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我國當前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水平也處于起步階段。糧食安全問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關鍵因素,評判生活標準高低的指標是人們吃穿住行四個方面。在吃上,要吃得有營養、豐盛、安全。社會發展進步、市場也會相應擴大,商品種類齊全、多樣,質量更佳,色感更好,口感更美,人們開始關注健康養生,選擇有機綠色蔬菜,更加注重各種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從根本上關注人們的身體健康。
(4)“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需要。根據“世界糧食調研與動態”相關內容可得,全球范圍內的糧食存量在逐漸下降,世界今后發展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問題。雖然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增加,能夠滿足市場的總體需求,價格也沒有出現巨大的波動。但從世界角度進行分析,結合全國的發展特征探究,糧食安全問題十分嚴峻,因此應該防微杜漸,做好防范措施,這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健康和諧進步有重大作用,還能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進步。
2 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2.1 我國糧食生產的現狀
我國糧食生產的四大主要特點包括播種面積波動中略有上升、品種結構變動較大、單產水平穩步提升、生產布局發生明顯改變。1997年至今,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糧食總產量呈現上升趨勢,單產增長變慢。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持續提升,為我國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20年,糧食安全和“三農”問題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1)播種面積波動中略有上升。總體上看,播種面積的變化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9年之前,播種面積基本穩定,保持在8000萬公頃以上,1999年達到8604萬公頃。1999—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萬公頃的歷史最低水平。2003年至今,糧食播種面積開始緩慢平穩上升,2013年達到11196萬公頃。
(2)品種結構變動較大。整體來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面積和產量都有增長,但是不同階段促進我國糧食增產的農作物品種不同。
(3)生產布局發生明顯改善。首先,糧食生產中心逐漸北移。其次,糧食生產集聚效應更加明顯,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越來越強。
2.2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
(1)糧食持續增產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呈現長期增長并伴隨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動。2014年,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糧食增產基礎不牢固,受到各種問題的制約,農業增產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缺乏專業的管理體系,遇到自然災害損失嚴重。農田水利的整體建設過程中投入的比重有限,最終造成我國基礎設施普遍滯后。目前我國有效灌溉面積僅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5%左右,全國仍有9億多畝耕地沒有灌溉條件。糧食增產主要依靠播種面積的增加,糧食單產貢獻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