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嘉偉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教學手段與工具層出不窮,美術基礎教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兼顧傳統美術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應該探究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以求以新解難、夯實根基、促進成效。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語境下的教學設備應用,探討各種信息技術的美術教學應用價值。
關鍵詞:教學設備;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
注:本文系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傳統美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部分研究成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教育系統的建設對美術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在美術基礎教育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成為必然。將傳統的美術基礎教育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能夠打造多維度美術基礎教育課堂空間,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藝術創作、觀察體驗、實踐研究等多重需求,促使學生更快速、更便捷地進行藝術設計及美術創作。這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美術教學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
一、高校美術基礎教育轉型趨勢
(一)教學平臺信息化
傳統的美術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以教師設計為傳播的中心,課堂教學內容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度進行設計,教師的教學水平、知識儲備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個人學習進程。但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的發展,整合了教學平臺,擴充了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充沛的學習資源。信息化平臺的發展推動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增強了美術基礎教育的信息庫、教學平臺和科研平臺不同數據庫之間的關聯性,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愛好。
(二)教學體系智慧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教學的授課形式,如云課堂的出現豐富了教學資源,數字技術的應用給學生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VR虛擬技術強化了學生的感知能力。隨著多種技術的升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教育體系也愈加智慧化。隨著高校教學體系改革與迭進,教育體系已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技術化集成平臺,而是整合成為人才、服務與技術互通互融的智慧化教育場景;應用已初見成效。
二、高校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構建形式
(一)云端存儲及分享:實時查看教學課件,分享課程資料,提供作品展示平臺
云技術是指在廣域網或局限網內將硬件、軟件、網絡等一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并在此進程中實現數據的處理、計算、共享、存儲的一種托管技術。云技術為教育信息化帶來了新機遇,包括平臺服務生態化、資源匯聚共享化、知識創建協同化、學習服務個性化、終身學習泛在化[1]。
在美術教學中,基于云技術的信息系統應用,可儲備大量的美術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通過云平臺,教師能夠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教學課件,包括音頻、圖片、視頻以及文本等,使美術知識的講授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云平臺還能夠為師生之間的研討及互動提供便利,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課程內容,學習到美術技能技巧[2]。在內容存儲上,云平臺可以將音頻、圖片、視頻等課件文件存儲在云端,實現云端實時播放。總之,利用云技術能將優質教學資源引入課堂,使學生能夠直觀、多維地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藝術能力。
(二)數技應用:多元教學手段融會貫通,滿足教學需求,提高教學效果
數字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提升美術基礎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我們可以通過4K高清攝像頭和觸控大屏一體機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的觀摩學習中,通過全視角、多維度的畫面,直觀方便地看到教師繪畫過程的操作細節。大屏交互播放的教學方式,幫助教師從平面講說轉變為聲畫演繹,為美術基礎教育課堂帶來了別具一格的感官體驗,也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審美體驗。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直接生成所需要的顏色,精準快捷,有助于其在掌握簡單手繪技術之后,直接進行數碼手繪作品的創作。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實現手繪作畫,順應了當下美術手繪畫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傳統作畫方式,數字繪畫具有多維、互動、即時屬性,表現力更強。
(三)虛擬維度營造:創設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藝術理解能力
情境化教育是近年來美育發展的趨勢,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可通過VR進行虛擬場景設計,這樣可以使學生沉浸式地觀察藝術作品的構造形式、設計方法。VR虛擬現實技術的優勢在于沉浸式體驗的加強,通過VR頭盔和控制器,讓學生直接走進畫中,感受每一個筆觸,觀看每一幅立體畫的不同面。
VR技術的應用使美術教學的過程更加引人入勝,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以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實現對藝術的理解。對于3D建模、體積構造等類型的美術教育來說,VR虛擬維度的營造可以使學生快速明白藝術構造的邏輯內涵,感受不同形狀、不同角度、不同體積的物體在光影下形成的樣貌,還原真實的場景世界。為學生的藝術表達提供精確的邏輯語言,實現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的交融,有助于學生創造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四)網絡課堂:定制化組合課程,擴充教育資源
網絡課堂是指慕課、直播、翻轉課堂等在網上進行授課的形式,這種形式有助于實現藝術教學的多元化。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興趣愛好進行定制化學習,也可根據學習的難點實時復習、反復觀看,提高對復雜知識的理解能力。
在傳統教育中,教育需要有現實的教室及活動平臺進行支撐,必須配有相應的投影儀、美術用具等設備才能完成教學,承載的學生數量有限,對教學環境有著嚴格的要求,缺乏靈活性,教學成本較高。但隨著技術發展,網絡課程可突破空間與時間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學習選擇。與此同時數字繪畫的應用領域逐漸廣泛,涉及游戲、影視制作等多個方向。首先,網絡課堂可以使學生在線上觀看教師的創作,實時與教師進行互動。其次,網絡課堂可以以數字化手段進行存儲,實現一課多用,使不同專業的學生均有機會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
網絡課堂使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播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游刃有余地安排所學課程,消除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課程的弊端,使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感更強。
三、高校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的提升路徑
(一)提供與信息系統相匹配的教學能力
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更加靈活,能夠為學生展現更精確的型準、光影、色彩,提供空間化的學習情境。與此同時,其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育技術的革新,在教育領域引發了深刻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隨著信息化系統的廣泛普及,如果教師拘泥于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將難以充分調動平臺的教學資源,融會貫通地應用系統。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提供的教學內容更多、涉獵范圍更廣,而教師的美育水平影響著系統發揮的限度。因此,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發揮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優勢的前提與關鍵,教師只有具備與之匹配的教學能力才能最大化地發揮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的優勢。
(二)為學生優秀作品提供更多展現平臺
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將不同平臺的教育資源相連接,用云技術突破硬件的局限性,用數字化存儲的形式豐富了美術教育內容,使美術資源泛在化,使學生獲取資源更容易。與此同時,信息化系統為不同高校提供了一個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可以對優秀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使學生了解其他高校同專業的優秀學生作品,加強優秀學生間的交流,打破不同學校的交流壁壘。同時,有助于學生更快定位個人作品水平,熟悉當前的美術學習情況,通過互相借鑒提高自身創作能力。對于優秀學生而言,優秀作品在教育平臺的展現將為其提供更多外部資源,有助于其將來的就業。
技術為美術基礎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思路,滲透至美術教育的各個階段。美術基礎教育信息化系統的搭建,用信息化手段明確了學生需求,有助于因材施教,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教學模塊更加多元,教師工作更加高效。當前,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順應好當前形勢,推動美術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使教育思維緊跟時代的步伐,將提高美術教學效益,為美術教育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楊志和.云技術給中國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1-6.
[2]羅京彥.淺談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中),2014(9):57-59.
[3]周文娟.“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路向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20-29.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