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摘要】課堂朗讀可謂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舉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注重“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讀”的實踐體驗中更好地感知閱讀文本內涵,同時,還能讓語文閱讀課堂枯燥與乏味性得以有效改進,從而真正優化語文教學。為了能夠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本文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及實踐展開了研究,希望借此來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及朗讀習慣。
【關鍵詞】朗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用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注中也有明確指出課堂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內容,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閱讀文本思想情感,讓學生在“讀”中欣賞、“讀”中感悟,從而真正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為此,準確把握“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在閱讀教學的同時強化對于學生朗讀指導就顯得尤為的重要,為此筆者開展如下探索:
一、“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為學生提供獨特閱讀體驗
“讀”可謂是一種集表達與理解為一體的個性化綜合性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之中有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活動在開展的時候,應該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和理解,真正讓學生感悟與思考,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的同時有效享受審美情趣。而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了解學生與文本展開了什么樣的對話?要想了解學生具有什么樣的閱讀體驗與感受以及對于文本理解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最為有效的方式不是枯燥的問答,而是利用生動、直觀且個性化的朗讀。相較于傳統閱讀方式而言,朗讀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獨特的閱讀體驗,從而有效強化學生閱讀理解和感悟。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在可以要求學生先讀一遍電文,借此來幫助學生感知毛澤東的悲痛心情,為了強化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同學們,請你們再次讀電文,想一想毛岸英犧牲這一消息對于毛澤東而言是什么?”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毛澤東悲痛的心情,在此之后,教師還可以立足于具體的文本來形成交流同時有效指導學生朗讀。以“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吸著煙。桌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對于這一段話,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語境:“這一天,對于毛澤東而言是長還是短?”以此來有效啟迪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知到毛澤東的悲痛情感,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獨特閱讀體驗,深化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為學生與文本角色對話架起橋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應該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且各個學段有關于朗讀目標之中都有提到“有感情地朗讀”,這也體現出了“讀”的重要性。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行,可以將學生與閱讀文本有效連接在一起,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態度以及情感,讓學生學會使用恰當的語氣、語調來朗讀,這樣才能有效強化學生對于文本情感態度的理解和感知,真正有效促進學生與文本角色的有效對話,從而真正發揮出“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價值。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月是故鄉明》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朗讀第一到三小節,讓學生思考一下對話中作者反復說道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你們能夠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嗎?如果你能感受到,就說明作者是說出來了的。那么,作者是如何說的呢?以此有效引導學生“讀”,帶領學生感知、閱讀文本,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之后再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一句最能夠表達出作者濃厚的情感,并且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朗讀文本,同時,談一談自己對于“故鄉”的感悟,這樣學生就能在“讀”的過程中與文本形成有效對話。
(三)幫助學生感悟文章中心與內涵
現如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閱讀課堂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得過多、讀的過少;還有部分教師教學目標就是為了教一篇文章、講解一篇文章內容,直接為學生總結了文本中心思想,沒有引導學生自行鉆研與思考,這種情況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自然是流于表面,不利于學生閱讀思考與發展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強化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點撥與引導,不能替代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與實踐,而“讀”本就是學生自行朗讀、實踐的過程,其能夠幫助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更好地感知文本內涵與中心思想,從而有效深化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把握。例如,教師在為學生教學《從軍行》的時候,為了深化學生理解,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之后即可組織學生自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其表達深意,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古詩中心思想及內涵,從而真正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二、“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有效引導學生朗讀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內容都是源自于作者實際生活,作者創作出來的文章大多與其生活體驗和感悟相關。為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來為學生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借此來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將學生帶入到書面語言折射出來的生活空間中,之后再讓學生對作者生活體驗和感悟形成跨時空的感悟與認知,真正有效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這有助于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感知,這樣學生在“讀”的時候才能更好地讀出其意、味、形、神,從而有效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祖父的園子》教學的時候,教師即可聯系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干活、玩耍的體驗?”借由生活情境點燃學生“讀”的興趣,之后鼓勵學生參與到文本朗讀之中,同時,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思考一下祖父的園子是怎樣的園子?要求學生試著立足于文本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就能在朗讀過程中思考與分析,有效促進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感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