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波 李婉瑜 高家驥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8-0048-04
引言
城市公園可以說是城市中獨具自然屬性的部分,與城市中其他硬質景觀不同的是,城市公園是一種綠色的軟質景觀。同時,作為城市景觀重要的一環,城市公園對城市景觀的美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通過視覺來引發人與自然的互動,其中關鍵,則是人的主觀體驗,因此要形成一個以體驗為中心的景觀空間環境。可感知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僅應注重社會效益的需求,其視覺性、體驗性也應得到考慮。還要注重特定景觀場所的設計,在創造生態價值的同時注重視覺空間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使公園景觀真正成為一種城市結構元素介入城市系統。
一、視覺體驗下的城市公園景觀
(一)視覺體驗
《辭海》對“知覺”有兩種解釋:一是“通過對物體的感知,從而獲得的有意義的印象”;另一個是“感覺和知覺的統稱,其中客觀事物通過感知進入人腦”。
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曾經說過,“人們規劃的永遠是一種體驗,而不是所謂的場所”。簡而言之,知覺體驗就是通過對外部環境的整體感知,進而參與其中的一種人與環境的互動。在景觀環境中,植物和其他景觀元素可以刺激人體的視覺和聽覺,并對外部空間進行感知反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人作為主體對環境的感知尤為重要,其中體驗性則是重中之重。在這里,知覺體驗中的視覺則被定義為生理學詞匯,可以理解為光與視覺器官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通過視覺器官——眼睛,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感受物體的色彩以及形態,從而搜集到對其本身具有生存意義的至關重要的信息。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部分的外部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取的。人類在體驗視覺現象的同時,有著不同的心理反應,這就構成了完整的視覺感受。
(二)城市公園景觀
城市公園是一個城市的自然名片,也是城市的風景側寫。一個兼具功能性與特殊性的公園景觀可以體現城市的包容性與文明程度。可以說,城市公園能夠直接體現城市景觀的風貌,其自然屬性,可以滿足市民的休閑娛樂需求。同時,城市公園景觀的功能性不容小覷,其社會屬性能滿足城市環境的綠化,生態質量的提高和城市景觀的構建這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城市公園就是“城市之肺”。城市公園通常分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綜合公園通常能滿足人們對綠地的需求,設施齊全,并且獨具景觀特征。專類公園是指有特定的內容形式、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綠地,以獨特的專項內容為主體,通過游樂形式賦予其相應的主題,使游樂的內容圍繞兒童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和紀念公園等現有主題進行設計。
城市公園的自然屬性會對市民產生一定的吸引,也是因其自然屬性,給城市以及市民留下了諸多回憶。它賦予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緩解了身處于喧囂城市過著快節奏生活人們的壓力,它使人更貼近城市景觀,作為紐帶,讓人們學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身心放松的同時,滿足人對于自然的需求,同時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三)視覺體驗與城市公園景觀
1.固定視覺與移動視覺的變化分析
固定視覺其主要的作用是在研究時間變化的過程,我們將賦予整體環境功能,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都在進行變化,或新生,或消融。即使用視覺固定,我們也能看到不同時期的景觀是如何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改變,視覺所感知到的要素也在發生著變化,通過季節所改變的要素最為明顯,大自然的變化令人最是印象深刻。如夏日的樹蔭下可以乘涼的陰影,冬日街道被風吹下的紛紛落葉。
視覺流是由連續不斷變化的視景構成的,研究視景變化首先要確定在恒定的視景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視景的變化可分為單一空間視圖的變化和連續空間視圖的變化。如果從整體上看,那么近處的視景是對景物細節的反饋,而遠處的視景主要強調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此,在單一的空間視圖中,場景本身并沒有以任何方式發生變化,但視圖的變化是由于光線、角度等因素的差異引起的變化。在空間的交接處,出現連續的空間視景,繼而會產生視覺差異。所有的視覺差異都可以引起人們對其的關注,這種差異的形成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物”發生了變化,如從一個熱鬧的商業街變成一個安靜的小巷;二是“物”的視覺屬性變化。如從充滿各色涂鴉圍墻的小巷進入到了完全是白色的小巷。將兩個空間的視景融合到一個空間中,并使其進行空間排序的轉化,成為一個連續視景,這樣,可以豐富視覺體驗感。
2.景觀可視性的選擇
綜上所述,藝術家的視覺感受和思想并不是對現實場景的機械復刻,更不是以某種形式將客觀事物再現的記錄。藝術形象的表現并不是一種“類似于現實的圖像”,而是一種可以感知的現實體驗。這是一個景觀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問題。
自然世界中的圖像與拍照原理不同,它被簡單且直接地投影到機器上,人們將始終喜歡主動觀察能夠吸引他的東西,進而通過觸覺來努力理解它們的外部結構。可以說,視覺是一種具有主觀性和主動性的行為。且在功能和藝術之上,功能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實用價值和審美意義亦是無法清晰地分開的。
3.景觀空間中的視覺性
對于大多數藝術設計學科而言,主體與客體之間視點的位置是固定的。然而,自然景觀于這些既定的規律不同。它是少數以空間形式存在的視覺藝術之一,如建筑,在其中主體可以是動態的并且進行視點的移動。
4.視覺體驗與城市公園景觀的關系
在城市公園中,人們對其的感知及感知的過程不僅是景觀空間所提供的經驗總和,而且是人們在空間氛圍中的體驗以及他們與景觀的交互行為。人們通過即時的風景圖像感知到建筑形式、路面紋理、植物顏色以及公園空間尺度。可以說,在景觀設計中,視覺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公園景觀的視覺體驗是通過視覺手段認知和體驗景觀環境,進而反饋到人類感知當中。“體驗風景過程”的總體是關于引發人與景觀的互動,形成一種人與景觀的交互,從而激發人與景觀的通感。
二、城市公園景觀中視覺體驗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問題
(一)城市公園景觀中視覺體驗的發展現狀
我國對城市景觀空間的視覺分析等研究相對較少,對城市景觀空間的關注主要在綠化及環保方面。景觀及其視覺分析主要以景觀生態學、景觀美學等理論為基礎,目前從事景觀視覺分析與評價的群體中缺乏具有綜合理論水平的專家和專業人員。相關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規范的分析評價,也就意味著無法借鑒前人的經驗。
視覺體驗設計可以使人們更注重體驗感并塑造人與景觀之間的和諧關系,這與營造宜居城市環境的目標一致,符合綠色設計的發展觀。
(二)城市公園景觀中視覺體驗面臨的問題
研究表明,視覺是人們獲得外部景觀的有效渠道,而追求視覺體驗是中國大多數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設計手法,這種手法如果使用不當,會給予景觀設計錯誤的定義,從而過分追求視覺體驗,忽視了景觀真正的功能性。如何能夠體現景觀特色,設計師利用設計手法,使得景觀產生鮮明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但沒有處理好形式與功能的關系,更不用說對于景觀中體驗性的深化。這種現象則凸顯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表面化的趨勢。
對視覺圖像的過度努力營造將導致對景觀感知的完整性的忽視。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中,主要關注的是形式的可視化以及是否便于識別,這種形式的構建,需要對空間構成形式進行固定且精確的排列,形成一種空間秩序,并且景觀的每個元素都需要清晰地結合其自身的特征,具有完整性,進而成為一個獨具視覺變化體驗性的景觀空間。
1.過分追求視覺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破壞了生態環境。結果,人們忽視了惡劣環境變化造成的影響,城市環境每況愈下。可以看出,人作為主體對景觀環境的感受度以及體驗性不斷下降,隨之而來的,則是公園景觀的功能性與反饋性相對減弱。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但同時,我們要意識到,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對于景觀空間,也應該具有享受的權利。由于這類人物理功能的特殊性,這就要求景觀環境具有特殊的服務屬性。面對這樣的情況,則需要景觀設計師接受挑戰,為了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以及幫助他們能夠對景觀空間有更好的體驗和全面認知,設計師要規劃出具有包容性的體驗式城市公園景觀。
2.城市化進程對景觀內容的弱化
如今,人類對景觀空間的綜合需求是設計師亟需面對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本質要求,是在城市公園的美化中實現人與景觀的互動,同時維護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而如今的生態關系遭到破壞,生態環境無法進行良性循環修復,這極大地影響了人對于公園景觀空間的體驗。
在規劃我國城市公園景觀時,人們忽略了景觀的自然屬性以及相應的自然元素,沒有保護好生態環境。在公共綠地不斷減少的同時,忽略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中區域特征的體現方式雷同,景觀設計與當地環境無法相契合,使得人們對景觀體驗性的滿意度不斷下降。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人們缺乏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知。
所以,設計師在規劃設計公園景觀的同時,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加入視覺體驗。只有這樣,公園景觀才能真正具有其應該有的功能,并且美化人們所能夠感知和體驗的休閑環境,真正發揮城市名牌的作用,給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
3.缺乏生態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
二十世紀末,在視覺藝術的發展和理論研究中,景觀幾乎不作為研究的重點。作為復雜空間的研究對象,學者們都沒有意識到其形式和感知的重要性。而其他學科領域例如平面、心理學等的視覺表達和形式是當時的研究熱點。
但是,為了研究視覺藝術理論的歷史,就要通過多維度進行思考:一種是從二維的平面空間作為研究角度出發,另一種是從立體空間的角度出發。在這里,創意和創意設計與自然形式是無法區分的。許多現代設計師對景觀設計中的理論性知識不夠重視。然而,理論指導實踐,視覺藝術理論作為一種解析空間的方法,對景觀概念的理解有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它控制的觀察行為不僅在設計中起作用,而且還傳達了景觀設計中所需要的多元信息。
三、城市公園景觀中視覺體驗的應用——以天津橋園為例
現代城市生態景觀是人類居住所需土地、建筑物和輔助設施的紐帶,同時也是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載體。現代城市生態美化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城市景觀建設,而且可以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并帶來視覺效果,這是一種可以逐步建立和發展的可持續景觀形式。
橋園在天津是集自然與文化景觀一體的城市休閑公園,它是由土人團隊設計的,獨具北方園林特色。設計師表示,橋園以混亂的形式、計劃外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的“混亂”,來表現植物的生活,在視覺上展現植物生活中真正的美麗,揭示了植物的真實美感和植物品類的豐富度。這種生態適應性調色板已成為天津生態的“寶庫”。所謂適應性調色板原則:在不同土壤和水環境中生長的不同植物共同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其主要設計理念就是讓自然自主運轉。
(一)地域元素的視覺轉化
1.“橋”的視覺轉化
該公園的生態設計融合了歷史和文化等因素,在保留原始目標射擊場文化的同時,還加入了天津當地的“橋梁”文化。天津是一個濱海城市,海河的干流橫貫天津市區,因此,天津的橋梁發展可以說是見證了一個城市建設進程。該公園以“橋”命名,來展示橋梁在天津發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公園里有一座橋博物館,另一方面,公園東南兩側架有橋梁,被用作游覽公園的工具,創造了獨特的“橋”文化。在視覺體驗上,大型的紅色鐵橋與周圍植物區的綠色形成對比,而雜草的柔軟也使廊橋的硬度變得柔和。
“橋”是公園的核心,在公園的各個分區都由“橋”所連接,從而相互回應,不與“橋”更深層次的意義相沖突,且形成了鮮明的主題。有橋和橋、橋和不同單元、橋和植物系統、水系統及其他的組合,“橋”的主題貫穿整個公園設計之中。
2.天津“水泡”地貌的視覺轉化
地處于九河下游的天津,擁有湖泊和洼地等自然地貌,公園的設計基于使用高度和大小各異的“水泡”,將這種地貌融入公園景觀中,成為景觀視覺體驗的一部分,使游客能通過視覺體驗到天津本地的地貌特征,如圖1。
3.工業元素的視覺轉化
天津作為工業和港口城市,也是最早建設鐵路的城市之一,在橋園的高臺和下沉庭院設計中,加入石灰石、硅礦石和鐵礦石等工業材料,從景觀的視覺上凸顯出天津這座城市的工業特性。
(二)色彩的視覺體驗
視覺藝術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就是色彩的應用,視覺的需求隨著環境的發展而變化。在造景材料,植物選擇以及其他方面,現代景觀與古代園藝非常不同。為了營造詩情畫意的情調,中國古典園林主要選擇黑暗或中立的顏色,以營造出優雅而質樸的氛圍。相反,現代造景材料之多樣,給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設計的便利。體現在生活中,景觀的色彩無處不在,并且給人們的視覺提供了更有趣的體驗。
城市公園的色彩主要來自于軟質與硬質景觀。近年來,中國多以植物色彩為軟質景代表觀來探討城市公園色彩。對于硬質景觀色彩的討論,將景觀色彩與景觀材料相結合,進行應用與研究。
1.硬質景觀的色彩運
橋園巧妙地整合了天津本地工業的色彩元素,為今后在景觀設計中融入區域文化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在硬質景觀中,飽和度、明度高的色彩會使人感覺到舒適,這些相同的色相顏色在垂直空間上使用,可以避免顏色混亂,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影響,并有助于突出公園主題。
其中“橋”本身以及公園中的一些金屬結構都被染成鮮紅色,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在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通常不會批量使用大紅色。實際上,在許多老工業園地中,花壇和墻壁等處會運用到鋼板等材料,并且這些鋼板以其原始顏色出現,即銹色。鐵元素本身就是紅色的代表,而這種復古,老式的銹紅色與橋體的大紅色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在設計中產生了對稱性,這也為大紅色在大型建筑中的使用提供了答案。
2.軟質景觀的色彩運用
橋園以深色枝葉植物為背景,以淺色枝葉植物為前景,從而提升了景觀的層疊性,增強了視覺的層次感。在植物色彩豐富的夏季,采用互補的色彩、類似的色調和其他色彩匹配方法進行對比。除了喬木和灌木外,公園的特點還在于在軟質景觀中大量使用野生植物,例如狼尾草和蘆葦。這將在秋天創造出獨特的季節性景觀,大面積的棕黃色給人以視覺沖擊,如圖2。為了滿足其他季節的景觀需求,橋園還種植了大量的宿根花卉,這些花卉在夏季開放,色彩豐富,以保證不同時間段都有不同的色彩,就如同調色板一般。
(三)景觀小品的視覺體驗
對于總體設計規劃,利用橋聯結了多種設計元素。紅色的鋼結構采用極簡的設計元素,公園中的景觀小品大部分以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元素為模型,建筑設計以簡單現代的玻璃幕墻裝飾。其中,景觀塔的設計別出心裁,由于高差,不同位置的景觀塔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如圖3,達到了一塔一景的視覺體驗。而連接景觀塔的走廊將橋園串聯為一個整體,增加了公園動線的流動性,而紅色的景觀塔本身具有觀賞意義,側面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生態美。
此外,在景觀設計中渲染了舊軍事工業區的氣氛,使其具有一種古老的,仿舊的效果,與現代造園技術相得益彰。橋下的場地被設計成九個庭院,每個庭院都有不同的主題,但每個庭院都從植物的生長中汲取了靈感,并以不同的紋理表達以創造出多樣的自然景觀空間。此外,景觀和設施的結合凸顯了美學設計思維。紅色的鐵板將綠色的植物與木制的座椅分開,但實際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色彩的對比與協調。木制鋪路與木制座椅相呼應,軟硬結合在一起,給空間帶來更親密的感覺。
四、基于視覺體驗的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營造
(一)基于視覺上的城市公園景觀空間體驗
從漢語的狹義上來說,“景觀”通常被理解為“風景”。它包括客觀對象和主觀感知,而這種主觀感知大部分來源于視覺感知。當用作“景”時,表示客觀對象;當用作“觀”時,表示主觀情緒感知。具體來說,視覺中的公園景觀色彩設計不建議使用大面積的高飽和度,高亮度的植物色,因其視覺沖擊力太強,與整體環境不一致,并且影響景觀氛圍。景觀的色彩元素可以點,線,面的構成進行分配,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
在感知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的這個過程里,人們會本能地去使用身體的各種感覺來響應景觀。通過對城市公園景觀的全面了解,他們將重新整合通過各種感官獲取的單向景觀信息,以窺視整個景觀空間。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規劃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類感官的轉換過程,并在其中認識與參與到景觀空間的設計,使人們能夠感知到公園景觀對于城市景觀空間的重要性。
(二)基于感官的公園景觀實體
城市公園景觀是一種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社會綜合體,是城市生活的一種物質形態,與社會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們通過感官刺激來感知外部環境,并形成大腦環境的主觀形象。在沒有外部環境的情況下,我們的感知將是虛無的。因此,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我們必須從城市公園的景觀元素入手,通過景觀的物質形式,把這些虛無的感覺轉變為有形的景觀設計對象,并且與生活相結合,對于感官而言,賦予其新的功能,從而改善人們對傳統景觀元素的理解。
(三)城市公園中的互動體驗的設計
對于城市公園景觀中的實體而言,視覺體驗識別對象并獲取該對象的大部分物理屬性,如體積、表面顏色、圖案、重量、紋理等。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規劃過程中,設計人員不僅應考慮主要“對象”的設計,例如景觀結構,景觀材料,景觀對象和植物的種植,還應考慮到景觀元素使用的有效性和景觀設計的參與性。并且尊重其無形的價值,例如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更能充分反映參與者對景觀價值的互動感知的唯一方法。基于“景觀”對空間的美化功能,可以稱其為完成時的完整靜態物質空間,而基于“交互體驗”的美化作品是動態的,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身心發展甚至精神水平。景觀應盡可能地為人們服務,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結論
城市公園的建設,是隨著城市的建設而不斷完善的。就像城市一樣,它們正在不斷發展,并且是永無止境的。當前,城市公園不僅為公民提供了欣賞美麗風景和相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且還是了解城市和熟悉城市景觀空間的重要平臺。目前,我國的城市公園景觀仍然停留在人們的視覺審美體驗上,還沒有將“全方位感知”作為評估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
科技的進步與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不斷地影響著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其中包括地域主義、人文主義、可持續性和生態學等跨界學科,這些都強調了景觀設計元素來自于人們的需求與人類感知的器官。而公園景觀關注人與景觀空間視覺的互動與交流,同時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更加注重人對于自然景觀空間的精神享受,創造一種可以使人們參與并且互動其中的實驗性視覺景觀設計,不斷向綜合性景觀設計靠攏,將感知與體驗作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目標,這也是城市公園未來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