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您好!
為了迎接檢查,體現良好的游戲效果,園所領導要求班級孩子們一個月內每天都玩同一個區域游戲,以體現深度學習。老師們認為這樣做違背了兒童自主游戲、讓兒童獲得個性化發展的初衷。而且,孩子們連續玩了幾天后,都在說:“怎么又玩這個啊?我們想玩別的。”我認為,教師在游戲中注意觀察幼兒的成長進步,在回顧時鼓勵他們分享,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其他活動進一步豐富相關經驗,這樣也可以促進幼兒在游戲中深入學習。但領導的要求我們也不能反對,好難啊!如何能做到讓孩子們每天玩同一個區域游戲,但是又能不感覺煩躁呢?求支招!謝謝您!
困惑的X老師
X老師,你好!
對于你的問題,我首先想說的是,你的疑問是有道理的,深度學習的確不能與“長時間每天只玩一個游戲區”劃等號。我猜測,你們領導之所以“要求班級孩子們一個月內每天都玩同一個區域游戲,以體現深度學習”,可能是學習安吉游戲時看到安吉的多數幼兒園是這樣安排的。的確如此。據我所知,到去年為止,安吉的幼兒園每個班的戶外游戲場所基本是一個月一輪換。
但安吉這樣安排是有自己的依據的。安吉的老師們曾就這個問題做過專門的研究,他們發現,半個月一輪換,孩子們往往還沒有“玩夠”,很多新玩法新花樣才剛剛開始嘗試,甚至有些新想法還沒來得及嘗試就要換地方、換材料了,玩得不盡興;而一個半月一輪換,孩子們的游戲好像進入了一個“高原期”,新創意難以出現,老玩法也有點玩“煩”了。一個月是相對比較恰當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可以充分探究材料,發掘其功能,設計游戲,建構游戲設施,在建構和游戲中發現和解決遇到的問題,產生新的游戲創意……一個月的時間基本能夠讓孩子們熟悉該區域的材料,了解可以用來玩什么、怎么玩,游戲方式和技能越來越熟練,游戲經驗和體驗也相對成熟、穩定。這時,變換游戲材料和場所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帶給孩子們新鮮感,重新激發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和創造新游戲、新玩法的熱情。
但安吉區域游戲的持續時間是以當地的游戲材料、游戲情景等因素為基礎安排的。如果一個區域的游戲材料不像安吉那樣豐富、那樣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孩子們在其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圖自主改變、自由組合,自我挑戰、創意玩耍,而只能不斷地簡單重復,程式化地行動,他們很快就會厭煩。他們之所以會說“怎么又玩這個???我們想玩別的”,可能就是因為材料、情景等的限制,使得他們在這個區域里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玩,無法玩出新意,因而產生了倦怠感。如果是這樣,孩子們連快樂的游戲體驗都沒有,更談不上深度學習了。
從理論上看,深度學習往往需要相對充足的時間,但時間的長短卻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深度學習是“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也就是說,深度學習涉及三個要素:⑴學習者的主動性;⑵復雜問題的解決;⑶經驗的遷移和運用。解決復雜問題一般需要持續性的探究,因此相對充足的時間是必要的,但如果活動區環境中基本不包括需要幼兒解決的“復雜問題”(相對幼兒的經驗和發展水平而言),他們不需要動腦思考,僅需要按照熟悉的程序和方式操作、行動,那么,安排的游戲時間再長,也不可能產生深度學習。
真正理解了深度學習的涵義之后,“如何能做到讓孩子們每天玩同一個區域游戲,但是又能不感覺煩躁”的問題,或許就不難解答了。簡單地說,不感覺枯燥就是這個區“好玩”,變化多,限制少(更多不是僅指教師的限制,而是指材料情景的限制),“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
1.教師在創設游戲環境時,要盡量提供一些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盡量不要提供高仿真、功能固著的成品玩具和設備(視幼兒年齡決定),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材料,甚至改變這些材料預設的功能。
2.教師不要把創設游戲環境僅看作是自己的事,要看到游戲環境的創設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創設角色游戲、表演游戲這類區域環境時,要多聽孩子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為自己的游戲創設環境,按自己的想法行動。“讓幼兒成為自己游戲的設計者”應該成為判斷教師是否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兒童的重要標志之一。當他們有了游戲的自主決定權以后,積極性自然會倍增。
3.要為幼兒保留或設置“問題空間”。教師不應幫幼兒解決游戲中的所有問題,要認識到,問題或困難是促使幼兒“高階認知”——思維參與的催化劑,也是激活已有經驗的內在動力。只有在有問題需要解決時兒童的神經系統才會興奮、活躍起來。因此,必要時教師甚至應該有針對性地提出或設置“具有激勵性而不是使其喪失信心”的“困難”或“問題”,以激發兒童探究的欲望,增加深度學習的機會。
北京師范大學 ?馮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