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少英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學做合一”。將教、學、做三者結合,強調三者合一。這與現下所追求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作用。幼兒作為孩子發展的初級階段,踐行知行合一,有助于開發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知行合一;做中學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中一再被探索: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知是學之始。在引導幼兒發展的過程中,做中教的是幼兒的教師,做中學的是幼兒本身,如何共同發展,最根本的在于“做”。做是教和學的核心以及中心,對于老師而言,怎么做便要怎么學,怎么學便要怎么教。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入園中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根本開始,與出頭處謀自由。真正促使幼兒健康、個性地發展。
一、注重“教”之方法,讓幼兒健康成長
陶行知理論中“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教學中,理應深入貫穿這一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目的,學生學習的目的以及做的目的都是在以“幼兒為中心”。因此,在幼兒的教學活動開展前,設定好幼兒的教學活動計劃,保證本次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幼兒真切地參與到其中。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可進行教學的參考和研究。知行合一對教師本身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助手,教師本身所做到的、做好的“知行合一”將更有助于引導幼兒進行實踐和學習。例如,在跳舞教學前,一定要自行進行練習,領悟到音樂中舞姿的意義才能更好地讓幼兒跳出更好的狀態;例如愛護公共衛生整潔,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做好這一行為,為幼兒樹立好榜樣;教育幼兒與種菜種瓜是相似的,從種子到小樹苗到成熟到結果,每一個過程都是需要細心地去計劃和關照的。只有這樣才能結出更多更好的果實。注重每一個細節是引導幼兒成功的關鍵,而在此之前,教師要做好“教”。
落實好知行合一,讓幼兒健康成長,用每一份獨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每一位在自己班上的幼兒。
二、注重“學”之目的,讓幼兒深感觸行
學,如何去學?怎么樣做到知行合一呢?學有兩個部分,教師自身學習以及教師引導幼兒有效、高效地學習,前者的結果會影響后者的結果,由此可見,學也是十分關鍵的。幼兒處于人生的初級階段,各方面的發展需要正確的人去引導和指導。注重學的目的,落實好理念的學習和“讓幼兒如何學好的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終身學習”和“教人求真”,而幼兒應在教師的幫助下“學做真人”。在日常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自驅的精神,深入探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與優秀的前輩學習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應注重幼兒的學習方法和效果,例如,有的小朋友很內向,不愛交流,甚至是不愛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投其所好,讓課程環境切近幼兒的興趣愛好,比如愛玩小游戲、捉迷藏等等。設計高效的學習方法的目的是為讓幼兒去做,怎么把想要讓孩子學的內容展現出來,就是需要教師去“學”的。
學習在于行動,認知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從而把在實踐中學到的傳達出去。而教師和學生在這一環節就是這個過程。
三、注重“做”之結果,讓幼兒學到真知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理論的思想重心放在“做”上,可見這一步是很重要的。它與教和學并不矛盾。教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幼兒是祖國新生的血液,培養好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需要從小開始抓起。做好因材施教,需要每一位幼兒教師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引導幼兒完成好自己的學習內容。
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收獲什么,怎么引導幼兒去做,與“教”和“學”二者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兒的特征以及學習方法。從“教”“學”出發,為每一位幼兒制訂好學習計劃。例如,讓幼兒感受到愛和禮貌。早上幼兒進班后,可以在教室的門外貼上“抱一抱”“鞠個躬”“揮揮手”“擊掌”等等,讓幼兒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打招呼。這樣不僅教會了幼兒要做到講禮貌,更能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個性以及教師對于自己獨特的愛。小小的一個早上幼兒進班打招呼的動作,都可以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很多。
做的目的是為了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就是你最初所計劃的部分,對于幼兒教學,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讓幼兒從“行”中學到“新知”。
總而言之,學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的“知行合一”,正確理解并應用“知行合一”將其與幼兒的教學方向相關聯,讓幼兒在做中學得更好,學得更多。優秀的教育思想應該被使用,在現下素質教育理念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追求進步,也需要教師踐行知行合一,培養更多有創造力的有志青年,為國出力。
參考文獻:
[1]黃蘇明.新形勢下的“做中學”,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J].求知導刊,2020(19):45-46.
[2]邱潔萍.陶行知“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教育界,2018(5):144,146.
[3]陳瓊瑞.在“做中學”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的問題意識[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3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