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用個案觀察研究的方法,持續跟蹤觀察幼兒園小班的兩位老師是如何引領幼兒一步步開展相關的種植活動的。研究將重點根據活動中師幼互動以及幼兒在不同活動階段的關注點和表現,通過教師在觀察記錄以后進行梳理、反思和總結,從而認識到種植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在預設活動目標和幼兒生成內容之間尋找平衡點,以及在以后的種植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關注一些被忽略的內容。通過研究對種植活動的開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種植活動
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兒童的天性,但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我們在城市中能夠看到的綠地越來越少了,兒童能夠接觸到的自然資源和能夠進行自然教育活動的場地也逐漸減少,2020年年初的公共衛生事件讓我們幼教從業者越來越關注自然生態教育,更加意識到在幼兒階段進行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鼓勵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文件在《指南》中原有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前面,重點強調了“親近自然”。由此可見,幼兒園中的種植活動已經成為保障幼兒園活動多樣性、豐富性、游戲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依據。因此,關注幼兒園種植活動的開展,挖掘種植活動背后的發展價值,為兒童與自然直接對話創造機會,成為幼兒園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幼兒園種植活動的理論支撐
幼兒園種植活動是區域活動的一種,是特殊的區域活動,幼兒園種植活動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理論的影響。研究者認為,其中支持種植活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自然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論。
1.自然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時期的教育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的教育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嵇康提出了“浩浩太素,楊耀陰凝,二儀陶化,人倫肇興”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系統闡述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則創新性地把古代的自然教育思想和近現代西方的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1918年,他在《新教育和舊教育之歧點》中提出尊重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兒童能夠自由、輕松地發展。西方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創始人是盧梭,他強調自然教育脫離書本,運用感官來鍛煉身體、認識事物,主張15歲之前都在鄉村自然環境中接受教育。杜威則提出兒童的發展必須借助幼兒的制作、探索、社交和發現這幾種本能,強調種植活動是實現其教育思想的手段之一。因此,這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自然教育理念,為幼兒園的種植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
2.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其中有一個叫自然智能,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然智能,只是強弱不一,此項智能突出的人,喜歡參與自然活動,容易辨識周圍自然物,并進行生態分類,善于辨認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由此可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支撐幼兒園的種植活動的開展,幼兒能夠通過種植活動,把各種自然現象和動植物、蔬菜瓜果相互作用,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要經常使用自然智能更好地和自然界互動,從而獲得經驗的發展。
二、幼兒園種植園地的基本概況
1.種植園地現有情況
研究者所在的幼兒園是一所2019年秋季正式招生的新開園,種植園地是2020年年初新開發的戶外活動場地。研究者結合自己所在園的種植園地情況,以開學后一個多月的觀察作為素材,進行了相關的觀察研究。幼兒園現有面積是10676㎡,種植園地面積為305.68㎡,園地面積占全園面積的2.8%,幼兒人數是330人,幼兒人均占地面積是1.08㎡,種植園地一共分為15塊地,本園2019年新開園10個班,每個班平均占地30㎡左右。
2.種植園地位置的選擇
一切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陽光、空氣、水源這幾樣基本元素,本園的種植園地在三樓樓頂。由于本園一樓戶外場地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規劃種植園地,因此經過第二學期的改造之后,把樓頂的大平層陽臺作為戶外種植區域,同時設置了農具收納區、水源區。在種植地的周邊和中間的空余部分,還開辟了花卉區,種了很多種花卉植物。
除了分給班級的幾塊種植地之外,還有多余的幾塊地,由于幼兒園班級還未開全,因此這幾塊地處于閑置狀態。
3.班級使用種植地的情況
幼兒園現有班級為10個班,本學期只有2個月不到的時間,因此,開展了種植內容的只有4個班級,分別是2個小班、1個中班、1個大班。其他班級僅僅對種植園地的種植內容進行了前期的規劃。因此,15塊種植地上只有4個班級有種植物,其他11塊種植地上都長滿了雜草,研究者參與了三個年齡段班級的所有活動。
三、反思與總結
根據一學期的幾次活動數據的統計,研究者和兩位帶班老師經過梳理和思考以后,有以下幾點分析。
1.種植園地活動的價值評析
幼兒在活動中的關注點有很多,但是直接指向種植活動本身內容的相關聯的問題并不多。幼兒在剛接觸播種、管理、收獲這三個環節的時候興趣都是非常濃厚的。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就是: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他們的探究行為帶有隨機性,在動手操作前,幼兒對所要探究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無明確的意識。因此,小班老師在組織后續的科學活動的時候,就要有這種意識,一方面引導幼兒關注今天活動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隨意”發現。
2.活動時長和幼兒探究活動聚焦的關聯度
表格數據中顯示,幾次活動中,時間最長的兩次分別是第一次和第五次,這兩次活動中幼兒的關注內容非常多,這說明幼兒活動時間長,幼兒關注度更加廣泛。盡管數據中顯示有關種植活動本身的內容興趣并不大,更多的興趣點在種植園地的其他元素中,因此,小班教師在組織種植活動的時候要把握好活動時間,做到高效、聚焦、有針對性,以達到活動目標。
3.多種感官支持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經驗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看到小班幼兒在進行觀察的時候不僅僅使用了眼睛,他們還喜歡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用觸覺、嗅覺、視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同時,在活動中還進行了測量(測量幼兒自身和草誰高)、比較(對比不同種類雜草的外形特征)、回溯(每一次撿貝殼以后進行收集,帶到班級以后思考為什么種植園地里會有貝殼)、品嘗(青菜收獲以后帶回家用各種方法進行烹飪)等,幫助幼兒獲得相關的經驗。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活動中對活動深度的挖掘不夠,還有多種方式能夠幫助幼兒對種植活動獲得更深刻的印象,比如,稱重、觀察、切剝、描述、表達等,圍繞這些關鍵詞,教師還能夠組織哪些相關活動?而不僅僅是指圍繞在種植園地這個場地空間而進行。這些都值得我們接下來進行深入的思考。
4.在種植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
種植園地的活動過程是一個“全收獲”的過程,包括種植、管理、收獲三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種植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包括植物和土壤、水分、陽光、空氣這些自然物質之間的關系,植物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需要關注土壤、水分、陽光、空氣等這些物質相互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要關注人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只有建立這種關系意識,幼兒才能真正從種植活動中獲得情感。因此,教師要建立一種大自然就是課程的態度,在這個課程實施過程中,不能僅僅認為向大自然學習就是學習學科知識,也不能單純、片面地認為自然課程就是在自然場地的學習課程,這都是有失偏頗的。作為教育者,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大自然的任何改變都會影響人類,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都會影響大自然。我們需要讓兒童建立這種關系思維,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真正關心、保護和享受自然,才能跟自然建立情感。
小班種植活動的第一輪已經告一段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收獲,但更多的是反思到組織活動時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活動后的梳理、討論和總結,制訂了接下來的新學期種植活動的開展方案。同時,本次研究我們是從成人的角度來開展種植活動的研究過程的,未來我們將嘗試用幼兒自主拍攝或者繪畫等方法,進一步調查幼兒眼中的種植活動,這樣會有助于我們真切地從幼兒視角進行反思,從而提出更好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炎.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虞永平.生活與幼兒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
[4][美]Rosalind Charlesworth Karen K.Lind.幼兒的數學與科學教育[M].李雅靜,龍洋,曾先運,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美]吉恩·D·哈蘭,瑪麗·S·瑞夫金.兒童早期的科學經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英格里德·查魯福,卡仁·沃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M].張瀾,熊慶華,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張俊.幼兒科學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9]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0][美]Dorothy H.Cohen,Virginia Stern,Nancy Balahan,Nancy Gropper.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M].馬燕,馬希武,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11]高瞻教育研究基金會.學前兒童觀察評價系統[M].霍力巖,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12]虞永平.在疫情中重新認識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20(6):7.
[13]蔡元培.新教育和舊教育之歧點[J].教育(周刊),2015,20(3).
[14]程程.幼兒園種植地活動的實施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馮雅晶(1984—),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碩士,一級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幼兒園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