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喜
兒童自進入幼兒園起,就開始面對與他人共處的生存問題。為有效解決兒童交往障礙和焦慮情緒,更好地開展學習,幼兒園一般安排分小組開展學習與體驗活動,這種以協同學習為中心組織課堂的形式,其實就是兒童學習共同體的最初模型。上述學習方式的基本模型,尚需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實施上做好系統的活動設計。
一、努力構建學習共同體,助力兒童發展
1.學習共同體構建有助于促進兒童人際交往
幼兒缺乏社會活動經驗,同伴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會讓幼兒出現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而以小組學習為主的共同體建設是緩解幼兒交往焦慮的重要方式,因為它避免了幼兒一下子面對眾多個性不同的人,為兒童由兩兩結對交往到幾人內小組協同直至集體交往奠定了心理基礎。
2.學習共同體需要構建相互傾聽的關系
“傾聽他人的聲音”是學習的出發點。為此,教師要率先做好傾聽的示范,在兒童面前做好善于傾聽的榜樣,在兒童之間樹立善于傾聽的典型。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安靜的學習場所,養護好兒童的“耳朵”,可以設計一些“傾聽”的游戲,比如,坐在教室里傾聽窗外風雨雷電、鳥鳴蟲唱等大自然的聲音,或者利用多媒體、實物傾聽人工發出的美妙聲音,抑或是開展一些口耳相傳、“咬耳朵”等有趣的游戲,竭力將“傾聽”課程游戲化、序列化,培養兒童傾聽的好習慣。同伴相互傾聽的關系可以促使對話式溝通真正實現,這有助于學習得以實現,有助于學習共同體得以構建。
3.學習共同體構建需要對話與溝通
幼兒要接受的學習就是與新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基于對話與協同合作才能實現的活動,這種以學習共同體形式參與課堂學習的方式使孩子的對話與協同更加便利,具有強制促進學習的功能。經過實踐研究,基于協同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建設,是以小組形式組建的,剛組建的小組人數不宜過多,因為人數過多,就容易超出學生實際的溝通交往能力,造成溝通障礙和對話的重復、低效。以最初的“結對子”到“三人行”,直到發展成六人以下的學習共同體,兒童在經歷與多人對話溝通中實現學習上的發展。
二、設計適合幼兒發展需求的“工作”課程
1.研究兒童,了解兒童“工作”的敏感期
意大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出兒童“工作”的敏感期是三歲到六七歲,這個階段“兒童具有強烈的工作本能”。在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確實表現得像一個“工作狂”,除了生病造成的身體孱弱,他們很少會因為“工作”忙碌而感到疲倦,他們總是以令大人驚訝的熱情精力充沛地投入各種“工作”。
2.順應兒童心理發展,做好兒童“工作”的設計師
我們需要在科學把握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出能讓他們學習體驗并促進成長的“工作”。在“工作”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把孩子們帶入“引人入勝”的工作場景,幫助幼兒挑選“心儀”的工作任務,讓第一位能通過探索初步掌握勞動技巧的兒童做“帶頭羊”,在他的帶領下學習共同體里的同伴能各有分工、各負其責地完成需要協作才能讓整個工作順利完成的任務,最終全部成員能勝任“工作”完成挑戰。
3.幼兒“工作”課程的設計需要注意兩個誤區
我們設計“工作”的初衷就是把勞動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來充實兒童的生活,能在這樣一項“工作”中充分、鮮明地展示孩子的天賦才能,讓他們靠自己的工作付出收獲促進成長的精神力量。給幼兒設計“工作”時,我們要保持清醒,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適合兒童發展。
(1)要區別日常的玩耍
日常玩耍是幼兒在熟悉的環境里運用原有認知開展的自娛自樂的游戲。但“工作”是需要為達成某一個目標,而在有準備的環境里使用必要的工具、材料等才能完成的兼備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任務。
(2)盡量避免假想游戲
假想游戲因為是脫節于生活的虛擬情境,容易把兒童引向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利于培養兒童認真、嚴肅、求實的學習態度,也不會讓兒童擁有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獲得感。
三、給融入困難的兒童特別的關心與耐心
1.關愛沒有做好“工作”準備的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于,要使一個在絕大多數兒童能夠勝任而偏偏在他來說不能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有些兒童在參與需要同伴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時會表現得落后于別人,造成這種困窘,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夠好。因此,教師不能責備他們,需要在工作分配前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讓他們盡量做好“工作”的準備。
2.幫助兒童融入“工作”中
我們要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密切關注同伴協作的全過程。我們要讓那些顯得總是縮手縮腳、融入困難的孩子專門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項“工作”,并給予特別的關心和隨時隨地的注意,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各盡所能”地融入互相協作的“工作”中。我們要竭盡所能地依靠有序的“工作”這一智力課程,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張力,而絕非在兒童出現困難時扛著“為他們好”的大旗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拔苗助長”的嚴重后果。
總之,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科學設計兒童活動系統,構建更加開放、靈活的學習共同體,是教師尊重兒童個性發展、落實終身學習理念的重要途徑。學前階段處于智慧啟蒙階段,兒童學習不應被忽視,我們要聚焦現在、著眼未來,將幼兒作為未來的學習者來培養,這是為幼兒人生打底色的工作,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