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鳳嬌 韓秀棟 刁建超
老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一直是全球各級政府和諸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申紅艷分析了日本北九州、 英國曼徹斯特、 美國匹茲堡和底特律等世界典型的老工業城市轉型成功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了有益啟示。 董麗晶通過分析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與就業關系, 為老工業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任婉俠以沈陽市為例, 對中國老工業城市能源消費碳排放的驅動力進行分析, 為城市化驅動因素提供分析路徑。然而,老工業城市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重構路徑尚未有專家深入分析研究。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環渤海灣邊, 市區總面積11966.45km2, 城 鎮 化 率83.48%, 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2018 年,天津全部工業增加值總量6962.71 億元, 占 GDP 比重為37%,增速 2.6%。 其中,作為支柱性產業的制造業增長3.2%,優于平均增速。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 天津已形成了基礎雄厚、 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制造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2015 年 4 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天津定位為 “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作為我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 天津為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由于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兄弟省市制造業的崛起以及天津自身在培育和規劃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天津制造業正在經歷著轉型升級的陣痛。因此,以天津為例,開展中國老工業城市制造業產業結構分析和競爭優勢重構路徑研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天津全市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總量及增速、 各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數據均來自于 2001—2019年《天津統計年鑒》。 工業企業發展基礎和轉型意愿等數據來自于天津市屬16 個區域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行業254 份調查問卷以及百余家企業實地走訪數據。
1.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
該方法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 Daniel (1942) 和 Creamer( 1943) 相 繼提 出, 后 經Per2loff,Dunn,Lampard,
Muth(1960)等學者總結并逐步完善,20 世紀 80 年代初由Dunn 集各家之所長,總結成現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 以其所在大區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 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 即份額分量、 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 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 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2.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調研法
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調研法是國內外社會經濟調查中較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
1978 年 至 2018 年 ,天津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40年增長 131 倍, 但較全國207 倍的平均水平明顯偏低。 工業產值對全市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經歷了 “先降后升再降”的過程,總體下降趨勢明顯。
由圖 1、圖 2 可見,1981年天津工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71.29%;天津工業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為3.39%,是 1978 年至 2018 年的最高值。 1998 年天津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下降至階段性波谷,為 1.79%;2002 年天津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降至階段波谷為49.71%, 天津工業出現較大下滑。 2008 年至 2014 年,在小幅反彈后繼續下行。

圖1 天津1978—2018 年三大產業及全國第二產業占總產值比重情況

圖2 天津1978—2018 年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產值的比重情況
天津擁有31 大類制造業門類,目前形成“1+3+4”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1”是賦能產業智能科技;“3”是新動能產業,包括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4”是傳統優勢產業,包括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汽車工業”。根據《天津統計年鑒》(2019)數據,2018 年天津 8 大優勢產業利稅額全市占比為84.9%。 但由圖 3 可知,天津作為中國老工業城市的典型代表, 產業結構仍以傳統重型產業為主。

圖3 2018 年天津優勢產業利稅貢獻率
由圖 1 可以看出,40 年來,天津產業結構變化明顯,第一產業總產值占比小幅調整后持續下降, 第二產業占比先降后升再降, 第三產業占比有較大幅度上升。 截至2018 年, 天津人均 GDP 為1.7 萬美元,第三產業占比為58.62%,產業結構形成“三二一”產業格局。產業結構演變趨勢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狀況大致相似, 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天津經濟產業較為發達。
電子信息產業是天津制造業支柱產業。 根據《天津統計年鑒》分析,2001 年,電子信息產業對天津GDP增長貢獻率為23.63%,稅利貢獻率為29.32%,均為全市制造業之首, 較全國7.18%的平均水平, 擁有明顯優勢。 但近年來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產業優勢正逐步缺失。 如圖 4 所示,2015 年至2018 年,天津智能科技基礎產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利稅貢獻率逐年下降。2016 年以后發展速度已低于全國7.05%的平均水平。截至 2018 年, 該產業全國平均利稅貢獻率仍保持在7%左右,天津則降為4.6%。產業競爭優勢缺失。

圖4 天津及全國電子信息產業近4 年利稅貢獻率情況
分析其原因,電子信息產業工業增加值和利稅貢獻率大幅下降與美國摩托羅拉和韓國三星從天津撤資有著直接關系。 另外,本土品牌未形成規模,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不多。 相關產品往往能夠做到“從無到有”,但“從有到優”卻差強人意。
1.石油化工
天津是國家級石油化工基地和我國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 在石化產業方面基礎雄厚、條件優越,已形成從石油勘探開發到煉油、乙烯、化工完整的產業鏈條, 是天津傳統的優勢主導產業。 由圖5 可知, 雖然天津石化產業正處在從重工業化向高加工度化的過渡期, 但工業生產總值仍逐年高速增加,2018年利稅貢獻率高達47.6%,是天津第一大產業。

圖5 天津及全國石油化工產業近4 年利稅貢獻率情況
經分析發現, 石油化工產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結構型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目前天津石油化工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2018 年天津石油化工產業煤炭消耗量占全市工業用量比重高達23.45%, 是除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外, 最大的煤炭消耗產業。 2017 年天津石油化工產業煤炭消耗量占全市工業用量比重高達20.48%,高于國家19.02%的平均水平。
2.汽車產業
天津汽車產業在建設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產業形成集聚效應, 既有整車生產線, 又有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 既有傳統產業又有新能源產業的完備汽車產業鏈條。 2018 年利稅貢獻率為11.0%, 高于全國9.18%的平均水平,具有明顯產業競爭優勢。
天津汽車產業目前不足主要是龍頭牽引效應較弱,除少數外資企業已形成周邊配套外, 大多數企業仍為產業“孤島”,產業內部尚未形成利益共同體和配套較為齊全的產業鏈條。 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相比較, 新產品開發所需的加工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機械裝備
機械裝備是天津制造業除石油化工、 汽車產業的第三大工業產業集群。 擁有天鍛壓力機、 賽象輪胎加工裝備、長榮-MK 牌印刷包裝設備、TJK 牌鋼筋加工設備等全國知名產品。近幾年,天津機械裝備生產總值和利稅貢獻率一直保持在7%左右,和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調研發現,機械裝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升級換代周期較長, 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其科研成果在本市企業的轉化率明顯偏低。
4.航空航天
天津航空產業形成了以空客A320 飛機和中航直升機為龍頭,以西飛機翼、古德里奇等配件廠商為依托的民用航空產業鏈, 建成空港航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天津航天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大運載火箭、 直播通信衛星、空間站為代表的“一箭一星一站”的產業格局。近4 年來, 天津航空航天產業生產總值和利稅貢獻率一直保持 1%左右,2018 年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僅為0.1%。
天津航空航天產業,特別是航空產業, 屬國際航空產業轉移發展,缺失設計、研發、 制造等關鍵技術環節研發,在發動機、機體、機載設備等技術含量高的部分完全依賴國外企業, 在國際合作中沒有自主創新的話語權。同時, 本土生產制造配套產品在價值鏈中處于較低水平, 且全國零部件配套率不足1%。
傳統產業優勢重構路徑包括產業替代、產業升級、產業鏈延伸、 產業轉移和產業融合等。本文以天津為例,依據各產業領域深入分析,結合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結果,從制造全產業鏈、電子信息及傳統制造業, 嘗試探析老工業城市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路徑。 如圖6 所示。

圖6 天津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路徑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制造業轉型升級,核心戰略是科技創新。
1.實施制造業轉型升級工程
依托本地豐富的算力資源、 環天南大知識創新資源以及工業產業數據和場景優勢,開展“智能+制造+服務”工程,以用立業,推動成果轉化, 培育高技術服務業新增長點。
2.優化技術創新平臺載體布局
引導龍頭企業構建技術創新平臺,聚集產業需求,緊抓產業痛點,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 互相構建應用場景,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形成行業引領輻射。
3.打造特色鮮明產業聚集區
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聚集, 形成產業生態是產業規模和核心競爭力快速提升的良好路徑。 如武清區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 北辰區全力建設國家高端數字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濱海新區打造中國航空航天產業聚集地等一批產業聚集區,打通制造業產業上下游對接瓶頸,構建良好生態環境。
當下, 在 5G 崛起和國產替代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窗口期, 天津信息產業應緊抓發展機遇, 大力發展和培育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產業。推動飛騰、麒麟、海光系統開展產品迭代升級和應用生態建設,打造中國“組合拳”。同時, 依托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開展應用場景搭建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布局, 搶占從消費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過渡的數字經濟時代新機遇。
根據傳統產業結構分析, 結合行業特色和各自存在的問題, 分別提出各產業優勢重構路徑。
1.機械裝備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機械裝備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意愿強烈,92.5%的企業有近三年智能化改造升級計劃。
因此, 支持建設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 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將人工智能技術在印刷包裝、輪胎成型、鋼筋加工、冶金軋鋼等具有天津優勢的專用裝備上實現集成應用。 推動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提升傳統制造裝備在線監測、遠程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推動傳統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升級。
2.汽車產業
與國家先進地區相比,天津汽車產業屬于 “并跑”“跟跑”狀態,新一輪的產業優勢競爭中, 可從三方面形成突破。一是利用一汽豐田、一汽大眾、 長城汽車整車企業, 吸引零部件企業形成聚集,培育產業生態。二是引導和鼓勵汽車工業工程企業加大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關鍵裝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力度,實現“彎道超車”。三是緊抓天津在汽車檢測優勢和智能網聯車先導區建設的契機, 提前布局和發展智能網聯車產業。
3.石油化工
探索分析天津石化化工能源消費現狀及能耗強度,對以煤炭為主的結構型污染問題, 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一是支持和鼓勵開發節能效果更優的新設備、新工藝,并給予推廣應用。 二是優化煉油結構,實現裝置大型化。 三是建設智能化能源管理平臺,開展低溫余熱回收利用關鍵技術突破和管理。
4.航空航天
學習我國高鐵引進吸收再自主創新的經驗和天津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優勢缺失的教訓,建議走“吸引‘巨人型’企業入駐本地產業聚集區——支持開展基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創新—建設本土化研發轉化平臺—構建本土化創新網絡” 的科技創新路徑, 遴選有優勢的細分領域, 開展與國內航空航天優勢地區差異化發展的優勢重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