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木生
【摘要】傳統數學教學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明顯。數學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不同層次的知識,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對普通初級中學數學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作了探討。
【關鍵詞】普通初級中學;數學分層;合作學習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級中學,隨著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工作的實施和布局調整工作的進行,學校生源質量日趨下降。面對我校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薄弱、數學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缺乏良好學習習慣、數學教材內容多時間少等問題,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我校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數采用“重視中間忽略兩頭”這樣“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部分層次的學生略有收獲,但大部分層次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不佳。基礎不扎實的學生由于課堂得不到相對應層次的學習與練習,根本追不上進度。學不懂,不想學;不想學,更不懂,從而進入一個無法學好數學的死循環,甚至放棄學習數學,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分層合作學習教學勢在必行。
一、理論依據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說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不同個體之間的“最近發展區”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個個體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發展區”。
布盧姆倡導的“掌握學習理論”指出:“許多學生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與合適的幫助造成的。”他認為,現實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針對差異問題,關鍵不在于是否承認差異的存在,而在于怎樣看待這些差異。
巴班斯基的“教學形式最優化”理論指出:“根據培養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條件來制定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以期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內取得最優的可能結果。這個結果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使全班每一個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得最合理的、最充分的發展。”
在以上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本校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的各自不同的“最近發展區”上,滿足每個學生的認識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適當的教學條件都能獲得合適的幫助,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二、模式內容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普通初級中學數學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分層
利用智慧課室平臺,加入計算機應用,對學生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定位,準確對學生進行分層。根據班里面的實際人數,把全班人數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包括有A、B 、C三個層次的學生。在往后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性格、測驗成績、進行適當的調整,直到每一個小組都能正常運行為止。標準為每一個小組有一位數學成績優秀、而且樂于幫助其它同學解答數學問題的同學;也有一位認真負責、熱心工作、樂意督促本小組同學學習數學,能起到積極領頭作用的同學,這兩位學生可以是同一個人。這個過程大約歷經一個學期(對于初中新接手的班級,可以從上個學年任教老師里了解直接進行分層,調整時間大約三四個星期)。
2.數學課堂分層合作學習
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把學生分成幾個不同層次,從每個層次內抽取一個學員構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C層的學生幫助B層的學生,B層的學生幫助A層的學生,依此類推。課堂分層合作學習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自信心。在分層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始終是被放在了教學的主體地位,不論是哪一個組別層次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技能、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3.目標內容分層
明確教學目標的分層化,并按照這樣的方向進行設計,對不同層面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目標要求。在“備學生”的目標設計環節中,將學生分為三個層面:A層的學生要達到基本要求,B層的學生要達到中級目標,C層的學生要完成高級目標。如“1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這一節的準備中,根據學生的層次分別設計了這樣的目標,A層的學生要熟知判定三角形全等有“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和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并能進行最基本的證明;B層的學生除了要熟知各定理以外,還要能夠做到熟練地根據已知條件選擇合適的判定定理進行全等的證明;C層的學生則要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對各個定理之間的聯系產生有效的串聯,并且對尺規作圖、幾何說理等相關的數學知識、思維起到復習鞏固、提升促進的作用,每個人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4.作業分層
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業內容,要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則要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批作用,爭取部分學生的作業批改放在合作小組內完成。教師抽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業,這樣能夠使得教學的反饋做到快而有效,又能將教師從繁重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備課上。
5.分層評價
不同層次的學生用同一標準評價,會打擊低層次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在測試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方式。測試過程,如果是按傳統的評價方式,后面兩層的學生有可能是永遠都不會及格,這樣會把后層學生平時上課的自信心打擊到歸零。但把題目分為相對應的ABC 三個層次,除了C層以外,其它二層按不同層次進行滿分折算。后兩層學生在平時的分層合作學習下,就有可能考及格甚至滿分,就能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大大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提升數學學習成績。C層的學生也不會考得輕飄飄,也促進平時的訓練,不斷提高到另一個層次。也可以運用智慧課室平臺,對學生進行準確、快速的評價;也能增加學生的數據分析,降低老師的工行量,從而增加老師的成就感。
三、成效
在筆者堅持進行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三年下來,學生比較喜歡分層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總體平均分有所提升,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多個A層的學生升到了B層,多個B層的學生升到了C層。但分層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于本校來說是一個教育教學改革,還不夠成熟與完善,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讓該模式趨于完美。
參考文獻:
[1]黃秀蘭.維果茨基心理學思想精要[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4.
[2](蘇)巴班斯基著,吳文侃譯.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