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坤
【摘要】文章從新課標下的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化學試題的命題原則出發,結合筆者的平時教學實踐,探索新課標下應對新高考所采取教學策略:針對以真實情境為測試載體,教學中應多創設真實的情境;針對以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為測試任務,教學中應多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針對以化學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學中應重視知識的結構化。
【關鍵詞】新高考;化學科;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目標明確指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廣東省新高考化學科命題堅持以化學核心素養為導向,準確把握“素養”“情景”“問題”“知識”4個要素。今年,筆者剛好是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實踐者。下面以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化學試題(下稱試題)為例,淺談試題的命題原則和應對新高考的教學策略。
一、針對以真實情境為測試載體,教學中應多創設真實的情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是學生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平臺?!?021年許多試題都創設了真實的情境,緊密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形成了豐富而生動的測試載體。例如,試題中選擇題第1題創設以人文考古、珍貴文物為情境考查合金的知識;選擇題第2題創設以廣東剪紙、粵繡、潮汕工夫茶藝等為情境考查化學基本概念;非選擇題第19題創設以“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做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情境,考查反應原理相關的知識等。
全卷共20道題目,情景的創設的題目有14處,形成了豐富而生動的測試載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創設真實情境,促使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教學中如何多創設的真實情境呢?第一,挖掘教科書中的情境素材,教科書除在正文直接引入情境外,還利用資料卡片、科學史話、化學與職業等欄目提供了豐富的情境素材。第二,多創設以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作背景材料的內容。平時教學時,教師應多舉日常生活中與STSE有關的化學知識,創設高質量的學習情境,如新能源和能源緊缺問題、環境保護和化學可持續發展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針對以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為測試任務,教學應多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中學化學核心素養4“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有如下描述:“能從問題和假設出發,依據探索目的,設計探究方案……”,如試題第17題(4)小題“通過測定溶液電導率,探究溫度對AgCl溶解度的影響”,是典型的科學探究題目。題目中第一步先提出實驗任務;第二步查閱資料;第三步提出猜想a和猜想b;第四步設計實驗、驗證猜想;第五步數據分析、交流討論;第六步優化實驗;第七步實驗總結。
可以看出,試題從實驗任務和提出猜想出發,設計探究實驗,查閱資料和運用化學知識難溶電解質的Ksp的相關計算,難溶物電導率進行數據分析和優化實驗,最后進行實驗總結。題目既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教學中如何多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呢?第一,合理選擇科學探究內容,增強探究的實效性。一是化學課堂上教師進行探究教學,要選擇好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教學內容。選好的探究任務,要明確探究的目的,為學生提出猜想和驗證猜想做好準備,整個探究過程不但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也培養學生的交流討論的合作精神;二是化學課堂上教師進行探究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開展探究活動。第二,加強課內外結合,提高科學探究的課堂效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時候一節探究課上完后,教學內容還沒有完成。為了解決這個缺陷,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探究教學抓住的是探究的核心要素:假設、驗證、總結三段式的微型探究活動,剩下一定的時間用于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習題的解答。這樣,化學課堂上探究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同時學生如果在探究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解釋,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這樣慢慢的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針對以化學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學中應重視知識的結構化
整份試題覆蓋的化學知識面廣,注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結構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試題第18題“對廢催化劑進行回收可有效利用金屬資源。某廢催化劑主要含鋁(Al)、鉬(Mo)、鎳(Ni)等元素的氧化物,一種回收利用工藝的部分流程如下……”化工流程題中,考查了Al、Mo等元素及化合物,涉及化合價判斷、沉淀成分分析,離子方程式書寫,沉淀溶解平衡和電離平衡的有關計算、侯氏制堿法、氧化膜判斷和氧化還原反應計算等,綜合性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化學知識的結構化,那教學中如何對化學知識的結構化呢?第一,對知識關聯和認識思路的結構化。教科書突出每一章中都設計了《整理與提升》,教學中可以利用它進行本章知識的歸納和提升。例如,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的《整理與提升》有物質間的轉化關系:①以單質鈉及其化合物的不同類別物質轉化為線索,認識金素鈉及其化合物;②以含不同價態同種元素的物質間的轉化為線索,認識氯及其化合物。這兩條線索不但建構了本章所學習的重要知識,同時反映了認識物質轉化關系的重要視角—不同類別物質的轉化、不同價態物質間的轉化,使第一章所學的轉化知識得到深化和發展,為第三章繼續學習不同價態的含鐵元素物質的轉化奠定了基礎。第二,對核心觀念的結構化。例如,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的《整理與提升》有以鉀為例,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結構,預測鉀的性質,體現“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學科重要觀念,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勾勒出“位-構-性”的關系圖,根據關系圖讓學生體會到: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放映了結構特點,而結構有折射出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時,根據同主族元素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預測預測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這樣對學生的化學核心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探索新課標下應對新高考的教學策略是多方面的。只要廣大教師以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準繩”,積極探索“素養為本”的教學模式,從學生實際出發,講究策略,不僅能高質量地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同時為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相關專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人教版)教師培訓手冊(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