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忠
摘?要:應用題是初中數學當中最為常見的題型,同時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當中的重難點。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文章就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生應用題解題能力進行分析,剖析學生在解應用題過程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可供參考的策略與方案。
關鍵詞:初中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策略
一、 引言
學生在接觸初中應用題型的初期,容易產生不知從何處入手解題的問題,從而導致解題過程過長、無法尋找正確解題思路等問題,從這些問題上可以體現出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應用題的掌控能力尚且不足,不能夠掌握到題干當中的重點進行分析,很容易忽略已知條件。教師應當從中意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重點是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經過教師的解題引導后能夠舉一反三,將解題思路輕松運用到解答同類題型當中,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初中生在數學應用題解題中存在的問題
數學應用題的題干通常較長,已知條件會隱藏在題干當中,需要學生主動對其進行分析,但部分學生缺少認真閱讀全部題干的耐心,導致學生抓不住應用題當中的重點和對已知條件應用上的缺失,從而無法應用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公式,造成解題過程中出現巨大問題。在數學建模中,需要把題目中現實存在的本質事物轉化為數學性質,去掉無關的情景內容,使得能夠予以采集數據。解數學應用題時題目的內容很多均是要在陌生的環境中分析問題,舍棄一些與數學無關的因素,找出數學因素,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長期的接觸數學應用題,認真總結。
另有部分學生雖然知曉閱讀題干,并能夠列出相應的解題公式,但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對于知識理論的掌握還處于初級層面,不能夠達到對數學知識的全面認知,很難做到將知識與問題相結合,因此也無法順利解答應用題。
應用題教學除去學生主觀學習外,也不能缺少教師的課堂教學指導。而在教師方面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較為缺乏。教師缺乏課堂教學能力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絕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仍沿用老舊的傳統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效率無法提高,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極其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反感及消極情緒。長此以往,教師通過不合理教學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其不具備真正能應用到實處的解題能力,并且學生的解題思維僵化,不能適應后期的學習強度。其次,教師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當中的問題缺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且提出的問題幾乎沒有變化,缺少新意,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最后,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無法及時更新,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很難參與到教育改革當中。這一部分的教師認為,數學這門課程只需要教會學生對公式的運用與強化思維,通過不斷的練習或是“題海戰術”就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方法并完成教學目標,完全忽略了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培養。
三、 強化初中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積極影響
通過對采集的初中生數學學習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可以發現強化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能夠產生多項積極影響。首先,培養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是在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好堅實基礎,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形成,并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客觀上來說,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由于數學學科當中存在的邏輯性,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鍛煉思維發散能力,使學生能夠理清應用題當中的關鍵點所在,并通過具體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解答,讓學生親身經歷整個解題過程,并能夠從中有所體會。最后,對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的培養也是完成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四、 提高初中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重要意義
數學是初中教育階段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師通過正確的授課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能夠激發出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動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為了有效地解決數學應用題解析困難的問題,我國相關學者針對應用題解析障礙原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我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小亞為例,何小亞在《數學應用題認知障礙分析》中,對學生解題障礙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從學生慣性思維與解題環境等方面入手,劃分了解題影響因素等級,總結了科學合理的研究理論結果,為教師提供了許多教學參考實例。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改善教學思路,跟隨時代的發展而創新,才不會因教學方法老舊單一而被時代所淘汰,這也是對學生教育的負責。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狀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總結出問題所在及其源頭,并且從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以實現對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提高的目標,這也是提高教師自身教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過程。
五、 培養初中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策略
(一)幫助學生突破心理學習障礙
經過大量的數據調查發現,許多初中生數學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基于此問題,為了能夠全面提高學生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突破自身心理的學習障礙。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不能夠急于求成,迫切地將難度較大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否則很容易造成反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進反退。教師應分步驟逐步實行對學生的教育。首先,在教學初期,教師不能用題型較為復雜的難題當作例題來讓學生解題,應當謹慎選擇難度適當的應用題作為教學材料,逐步增加習題的難度,防止在一開始就引起學生面對難題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培養好學生的解題自信心,跟隨好教師的腳步逐步深化學習。例如,可以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應用題,如船只順流與逆流航行的問題。船只由A地順流航行到B地需要8個小時,而從B地逆流返回A地則需要12個小時,根據題干當中的已知條件,來求靜水的水流速度。以上這道題可以用順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水流速度的公式來推算,就能夠計算出實際靜水的水流速度。其次,教師應該注重課堂設計,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解題方法,并且應用到解答習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自行出題,并要求應用題的題干明確且有所創新,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解答,開展小型課堂競賽。通過更多這樣的學習過程來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逐步克服逃避心理,敢于迎難而上,從而真正達到數學教學目的。更可以采用其他有效并且趣味性強的學習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數學學科不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