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珍 劉芳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是新時代對思政課建設提出的根本要求,也點明了改革創新是思政課的必然選擇。那么,如何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是大中小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長期以來,案例教學法廣泛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首都醫科大學結合課程要求和學校特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探索出“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讓老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展示出新魅力。“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指的是一個獨立專題只選取一個案例進行講解,講授時緊緊圍繞理論和教學要點兩個因素,并將其設置為邏輯遞進的三個問題,通過案例-理論-問題的相互嵌入和邏輯分析,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課堂。
“一”:1個案例貫穿課堂始終,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1個案例指的是一個獨立的教學專題或教學內容,只選取一個案例進行分析和解讀。案例教學法是能夠有效將教育對象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銜接和協調的教學方法,是將理論體系和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案例簡單堆砌,只注重案例數量和相關性,不注重案例質量和案例分析的深入性的問題。“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一個教學專題只選取一個案例,以案例的故事性為出發點,將教學目標和內容融入到故事的歷史背景、產生原因、發展脈絡等多個方面,寓價值觀引導于案例分析中。
比如,在講授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第三節“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時,選取鐘南山院士作為唯一案例;在講授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第三節“讓改革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時,選取南仁東帶領團隊建造中國天眼作為唯一案例;講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第三節“遵守公民道德準則”時,選取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作為講授職業道德的唯一案例,選取許鹿希作為講授家庭美德的唯一案例,等等。一個專題、一個內容、一個案例,人物聚焦、故事連貫、分析深入、理論突出,解決了當前由于碎片化閱讀信息導致的學生知識掌握多但不精的問題,避免了用案例簡單堆積佐證理論內容的現象,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針對性。
“二”:2個要素詮釋案例核心,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2個要素即理論內容和教學要點,每個案例從選取到分析再到總結,都必須緊緊圍繞這2個要素實施,用理論來分析案例、用案例來印證理論,不能讓案例教學與理論講授成為兩張皮,尤其不能簡單地認為講案例就是講故事。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要進一步細化教學內容,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個要素的核心和重點,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來講授2個要素,要以合理的邏輯推理來突出案例中的理論脈絡,要以生動的案例分析來彰顯真理的強大力量,進而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
例如,在講授“時代精神——南仁東建造中國天眼”的案例時,在理論內容方面,要時刻以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具有的創新品格和精神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關創新的論述和內容作為講授的理論源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所蘊含的創新思想和實踐作為講授的理論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創新的重要論述和精髓要義作為講授的理論重點,從而完善這一專題內容講授的理論邏輯。在教學要點方面,要注重回顧民族發展歷程,講清楚中華民族創新創造的民族稟賦;要注重展示國家發展之需,講清楚改革創新是時代要求;要注重分析世界格局之變,講清楚大學生如何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
“三”:3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政課的根本特性,可以說是思政課要實現的根本任務,即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就必須堅持課堂講授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三”就是每個案例及其隱含的理論內容都應該轉變為“三個問題”,且要形成問題鏈,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同樣以“時代精神——南仁東建造中國天眼”的教學為例,將案例轉化為“為了建造天眼,長達22年,南仁東為什么能建造完成;歷時22年,南仁東為什么一定要建造天眼;500米口徑的天眼,南仁東打算怎么樣建”三個問題。
第1個問題,引導學生回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中,去追溯改革創新的源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改革創新的底色正是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第2個問題,引導學生縱觀國家發展,去挖掘改革創新的動力所在。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南仁東一定要建造天眼的原因在于國家在此方面的落后以及發展的需求,同時從中國夢的內涵去認識,改革創新是國家富強的基本維度,是民族振興的力量源泉。第3個問題,引導學生放眼世界發展格局,分析改革創新的迫切和需求。讓學生認識到,獨立自主是改革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要求,而改革創新的需求也迫切回響于世界發展大勢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問題設立不能固化,不能拘泥于格式。3個問題可以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也可以是“為什么是、為什么要、為什么能”等。不管問題怎么設置,其都要來自于案例本身,蘊含理論內容,通過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話語體系,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怎么樣才能成為這樣的人、我成為這樣的人要作什么樣的貢獻”。這樣,思政課的思想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和增強。
“三”:“三度”課堂打造思政課形象,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中的第二個“三”指的是“三度”課堂,即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思政課的理論性和思想性決定了它的意識形態性,如何讓意識形態工作也能具備很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上下功夫。
學校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兩專”為路徑,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打造“三度”課堂。第一專為專題教學,圍繞當前學生關注的國際國內重大問題和學生的實際設立專題,優化教學結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教材共有七章二十一節內容,通過整合和轉化,結合學時安排,將其設立為“不負韶華:做新時代弄潮兒”“青春之問:人生觀與人生價值”等12個專題,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第二專為專業特色,堅持因材施教,實現思政教學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首都醫科大學是醫學院校,因此,無論是專題設立還是案例選取,都緊緊圍繞中國衛生事業發展中黨的領導作用,醫學大家傳遞出的愛崗敬業、愛國精神、愛黨信仰,醫學事件中反映出的生命探討、法治思維等,把思政課的教學貫穿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中。例如,專題教學中有“大醫精誠:醫療實踐中的道德要求”的內容;其它專題的案例選取,在保證合理性和相關性的前提下,也優先選取醫學案例,如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抗疫醫生童朝暉等。
“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通過生動的實踐案例分析,將理論內容和教學要點貫穿于一個案例和三個問題,提升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和參與度,增強了思政課的針對性、理論性、思想性和親和力,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本文系2020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平臺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JSZ2020ZD12,北京市社科基金編碼:20KDB033);首都醫科大學2021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二三三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1JYY077);2019年度首都醫科大學校社科(培育)基金研究成果
欄目編輯 _ 王雪莉 ?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