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堃 王輝
藝術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其質量決定著學校美育實踐的有效性,影響著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落實。學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探索構建藝術課程體系。經過三年的持續建設,學校初步形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的小學藝術課程體系。
課程理念:全面發展、個性成長
學校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理念。一方面,堅持全人教育理念,明確藝術課程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實施方式等方面予以保障落實。另一方面,充分認識藝術課程的全面育人功能,發揮藝術在陶冶品格、提高素養、開發智力等方面的作用。
同時,學校堅持個性化教育理念,以實現學生的個性成長為課程導向,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允許學生存在發展上的差異。因此,課程設置上,既要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又要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課程實施上,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差異,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課程評價上,既有保底要求,又有彈性空間,鼓勵和支持學生的獨特表達。
基于此,結合藝術學科課標要求,小學藝術課程以“美育身心、靈動成長”為目標,旨在通過多樣的藝術活動,培養他們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品格完善和心智發展。同時,幫助每一個學生發掘自身的天賦潛能,發展1-2項藝術特長,成為一個素質全面、特長突出的靈動個體。
課程設置:豐富體驗、多元選擇
依據以上理念和目標,結合國家課程要求,學校形成了包括學科核心課程、體驗拓展課程、課后延伸課程三類課程的小學藝術課程內容體系。
學科核心課程是特定年級學生必修的藝術學科課程,是學校美育實踐的核心途徑,由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兩大類學科組成。造型藝術包括書畫、美術和工藝三個科目,表演藝術包括音樂、創意舞動、戲劇和京劇四個科目。這些科目不僅涵蓋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課程內容,更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地域特色,加入了豐富的校本課程內容(如京劇),以及對藝術課程的校本化創新(如書畫、創意舞動)。其中,京劇課程依托北京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學唱經典京劇選段,引導中年級學生體驗和弘揚國粹藝術。書畫課程以“書畫同源”思想為指導,融合我國傳統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面向各年級學生開展傳統書畫教學。
體驗拓展課程是校本化藝術體驗活動,是學生必修的學科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專業藝術活動的體驗和熏陶,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主要包括校內的“藝術時空”系列活動和校外的“館園采風”活動。“藝術時空”專為表演藝術設計,每學期定期舉行2次,邀請國內外的專業藝術人員到校進行現場表演和教學。“館園采風”活動則針對造型藝術,每學期舉行1-2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分別帶領他們前往校外藝術場館、園藝景觀等場所參觀、欣賞和寫生。
課后延伸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課后藝術興趣小組、社團,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每周定期開展活動,旨在鼓勵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特長。目前開設的科目主要分為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兩類。造型藝術類涉及書畫、美術、工藝三個領域,表演藝術類主要分為聲樂、器樂、舞蹈、京劇、其他表演五類。
以上三類藝術課程中,學科核心課程是所有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體驗拓展課程是對基礎的補充,課后延伸課程是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路徑。三者內容豐富、緊密結合,既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多樣的藝術體驗和基礎素養,又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找到所愛、發展所長。
課程實施:“大課程”觀、“生本”課堂
1.倡導“大課程”觀
凸顯課程融合。一方面,加強不同藝術學科的融合,打通藝術學習的內在聯結。比如,工藝與書畫、美術緊密結合,將學生在書畫課、美術課上學到的表達方式轉化到工藝制作上;將音樂、創意舞動、戲劇融合,形成歌舞劇表演藝術學習活動。另一方面,促進跨領域融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比如,三年級學生合作完成了科技與美術的跨領域項目學習作品《太陽系星空墻》,一、二年級語文與戲劇相結合形成課本劇編創和表演活動。
注重環境育人。一方面,將校園看成是“大教具”,在校園中加入藝術要素,形成藝術熏陶的環境和氛圍。比如,樓道中隨處可見書法和篆刻作品,在專業教室和學校公共空間中布置和展示教師作品和學生作品,校園中的建筑、園區等成為學生觀察、寫生的場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館園采風”活動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藝術要素,帶領學生在自然風光、園藝景觀中感受美、創造美。比如,組織學生在頤和園、陶然亭公園、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等地開展寫生活動。
2.構建“生本”課堂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在藝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尤為注重從以下五個方面構建“生本”課堂。
重創造性培養。課堂教學要格外關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堅持“有創造、無統一”,即教學環節中必須設置讓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實踐的環節,對于學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模板或標準化的要求,尊重學生的獨創性。
強調全員參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體現為廣泛的參與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小組活動、同伴互動、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確保100%的學生都參與到藝術學習活動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體驗、探究、實踐的機會。
尊重個體差異。“以生為本”就要關注個體差異,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天賦、潛能,最大化地促進其發展。教師要注重個性化的課堂反饋評價,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感受到藝術學習帶來的自信和愉悅,支持他們的獨特表達,并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注重作品展示。“生本”課堂還體現在為學生提供“展臺”和“舞臺”。學校要求在藝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必須有學生作品展示、交流互動的環節,學期末也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展示活動,用學生的作品、表演體現教學效果,確保藝術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關注習慣養成。“以生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所有教師都要關注學生的習慣培養,通過小組合作、用具整理、交流互動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促進其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的形成與內化,將學生德行品質的培養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
課程評價:形成性、表現性、個性化
1.普遍采用形成性評價
課程評價上,學校堅持保底標準和彈性達成,注重過程性,普遍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藝術學科的形成性評價有兩項內容:一項是學科專業技能掌握,另一項是綜合素質提升,包括習慣養成、心智發展、品格培養等方面。比如,一年級書畫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習慣養成、學具使用、書法、中國畫、造型表現、色彩感受六個方面,課程初期關注習慣培養和基本技能,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完成規定類型和數量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完成速度和興趣傾向,教師通過學生整個學期的作品對其專業能力進行評價。
2.全面推行表現性評價
學校在藝術課程中全面推行表現性評價方式,即在期末進行作品展示,真實呈現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水平,并對每一個學生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評價。造型藝術類的科目主要是作品展覽的方式,表演藝術類的科目主要是現場表演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用于藝術學科核心課程的期末評價,也適用于課后延伸課程的評價。作品展示要求學生“百分百參與、個性化表達”,即每個學生都有作品或參與作品的完成,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最佳的作品或最適合自己的任務。
3.注重個性化定性評價與反饋
藝術課程在評價中尤為注重個性化的定性評價與反饋,即對學生的作品及其呈現出的藝術素養,給出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評語。主要包括過程性評語和總結性評語兩類。過程性評語是對學生階段性作品或表現給出指導性評語,總結性評語是在期末對學生的學期表現給出總體評價。這兩類評語都要遵從評價“三原則”:語言有溫度、表述要專業、指導能落地,以真正落實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
學校初步形成的小學藝術課程體系,有效促進了學生整體素養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推動了育人目標和理念的落實。在此基礎上,學校將持續進行藝術課程建設,進一步發揮九年一貫制的優勢,構建內容更為豐富、方法更加多樣、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一貫制藝術課程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2018 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全人教育理念下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行動研究”(批準號:CBDB18111)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