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四條路徑:注重誦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樂學;穿插小故事,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有效性 誦讀 情境 小故事 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107-02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學生通過閱讀文言文可以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提高語文水平,提升精神境界。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分重視,教育部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編者更加強調古詩文教學,加大古詩文比例,古詩文數量占全部課文的40%以上。教師注重文言文教學是必然要求,如何創新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使用什么有效方法進行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迫切回答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誦讀、情境創設、故事講述、自主探究四個方面探討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一、注重誦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的語言既凝練深邃、韻味十足,又富含哲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運用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邏輯、韻律之美。筆者多年來要求學生在語文課前用3~5分鐘誦讀古詩文,讓學生形成課前自覺誦讀的習慣。學生將文言文讀通、讀順、讀得字正腔圓,在誦讀中體悟文中的情感、故事的內涵。對那些難句、長句,學生可能一時領會不徹底,但通過誦讀就會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加速感悟。
在學生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句子的節奏、停頓、語速、重音等,以幫助學生領會文言文的內在韻味。例如,筆者執教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陋室銘》一課時,根據該文的內容,在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筆者給學生總結出“三言句,節奏為‘一/二;四言句,節奏為‘一/三或‘二/二;五言句,節奏為‘二/三或‘二/一/二;六言句,節奏為‘三/三或‘一/二/三”的節奏劃分方法。學生將此方法運用到誦讀中,很輕松地把握了這篇文言文的節奏規律,很快就會背誦了。誦讀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除了通過節奏劃分輔助誦讀,把握文章的思路也是輔助誦讀的好方法。文言文各文體有著不同的行文思路,學生誦讀文言文應根據文體的特點有所區分:誦讀游記散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抓住時間、線索等詞語;誦讀說明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誦讀議論文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論點、論據、論證的中心句或者關鍵詞,以點帶面。例如,在學生誦讀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游記散文《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據文中的線索,即“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線索進行背誦,提高學生的誦讀效果。教師教會學生誦讀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高效記憶和理解文言文。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樂學
情境是指“與某一事件相關背景或環境”,創設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大多數文言文描述的人或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很難在腦海中呈現文言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和情節,這時候,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學生進入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表演是創設情境的手段之一。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賣油翁》一文時,筆者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表演,一人扮演善射、自矜、浮躁的陳堯咨,一人扮演從容、沉著、熟能生巧的賣油翁,要求其他學生注重觀察表演者的神態、動作。扮演的學生生動地再現了故事,并對人物的性格添加了自己獨特的理解。筆者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使學生明白了熟能生巧的深刻道理,課堂活躍、生動、形象,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在這節課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因學生而精彩,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三、穿插小故事,在寓教于樂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可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穿插相關的小故事,以說明或強調所講內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容代替授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到蘊涵的道理。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采取以下三種講故事的方式,增強文言文教學效果。
第一種方式為用多媒體視頻輔助講述相關的故事情節。作為輔助手段,多媒體播放視頻直觀性強、圖文并茂,能突破視覺限制,多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時,教師播放由陳志宏執導的《新愚公移山》動畫電影片段,展示愚公精神的傳承和親情的傳遞。電影制作精良,打動人心。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再自然引入本課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自然地被調動起來了。
第二種方式為學生講故事。在文言文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充分激起學生的智慧火花。教師請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效。教師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時,可以先請學生講一講三國時期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然后引出“長勺之戰”,吸引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展開教學。
第三種方式為教師講故事。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出師表》時,教師可用“三顧茅廬”的故事引入。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強占朝權,孫權占據東吳,漢室劉備聽說諸葛亮是才高八斗、非同一般的臥龍,就和張飛、關羽來隆中請諸葛亮出山。第一次造訪時,諸葛亮不在家,劉備等人只好失落而歸。第二次劉備等人冒雪再去,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留下一封書信,明確表達敬佩之意,并誠懇邀請諸葛亮出山。第三次,張飛說要拿繩子去綁了諸葛亮,劉備耐心勸導之后,張飛、關羽再次陪同劉備請諸葛亮。這次諸葛亮在睡覺,劉備等人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才進去拜訪。諸葛亮看到了劉備的誠意,終于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教師講完“三顧茅廬”的故事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忠誠于劉備的諸葛亮,對于后主劉禪,他又是如何輔佐的?”自然引入新課學習。教師用自己的學識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此種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效果也較好。
四、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是指教師以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為起點,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前提,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分化點或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處設計問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大膽提出假設,主動進行探索驗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自主探究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比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太行、王屋二山當時的規模怎么樣?愚公當時的狀況如何?愚公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結果怎么樣?怎么知道愚公參加了移山?移山這件事難度怎么樣?”等等,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探究,并說說自己的看法。在《愚公移山》教學最后,教師可以提出“假如你是愚公,你會怎樣做”“你從愚公身上學到了什么”等問題,引領學生體會愚公身上敢于挑戰、持之以恒、樂觀積極等精神。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幸福感。
合作探究也是筆者用得較多的一種方式。教師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學習能力,鞏固學習效果。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周亞夫軍細柳》時,為了讓學生逐步理解課文,教師可以設置“議一議”環節,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文中漢文帝是如何評價周亞夫的?你同意漢文帝的觀點嗎?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周亞夫和漢文帝分別是怎樣的人?”“本文講細柳軍,為什么還寫霸上軍、棘門軍?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文章中還有哪幾處用了這種方法?”“作者為了突出周亞夫的形象,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課堂重新煥發了生機。
教師通過誦讀、情境表演、講小故事、自主合作探究四種辦法,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教師教學的路徑對了,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文言文就可以樂在其中了。教師應用心探尋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路徑,讓文言文課堂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愛學、樂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賴玉芳(1970—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博白縣博白鎮第二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方法、理論研究。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