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萍

摘 要:隨著數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以及深度學習理念的不斷滲透下,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顯得格格不入,如何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索、主動思考,以主動發現式學習替代原有的被動接受式學習,成為新時代教師教學的研究方向。教師有意識地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充分地把握好課堂的一畝三分地,研究教學策略,合理設計學生“學什么”“怎樣學”的教學環節,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深入探究,深度學習,培養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教學;關鍵策略;深度學習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學生培養成擁有遠大志向和堅強意志、擁有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擁有有效溝通和協作的能力以及積極向上的社會人,這就要求教育者激發學生深刻思考,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學生在接受這個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筆者回顧自己多年的教學歷程,雖已累積了不少教學經驗,但是仔細斟酌“深度學習”的理念和要求后,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習慣,確實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 課堂教學經驗之自我剖析
每一堂課雖也兢兢業業地備課,但有時候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常常依賴導學案,久而久之,容易脫離對教材的充分研究。其次,在不同課型上也有不足之處,概念新授課上,特別是新概念知識的教學上,對于學生對新概念知識的生成過程思考不足,常常是輕易地給出新概念后進行強化練習,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為被動式的學習,機械式的記憶和應用。比如在《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授課過程中,涉及“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新的概念時,過于簡單和直接地讓學生認識和記憶,不少學生因為硬性的概念學習而沒能很好地區別三種不同角,在變換的情境中,沒能順利地辨識這三種角。活動探究課上,由于不敢放手,或者因為課堂時間關系,探究的過程設計得不夠合理,有時候容易導致過難或過于簡單,使得探究式學習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目的,過難的探究課沒有很好地鋪墊和設計,對學生而言容易望而卻步,達不到積極探究的目的,過于簡單的探究內容,使得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而失去了探究的味道。復習課上,急于呈現對章節知識的梳理,而忽略給予學生充分主動總結知識的機會,有時偏重于大量的練習,而導致對知識脈絡梳理的蜻蜓點水,做而無用。實際上,可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章節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習題課上,更多的是自己的講解和分析,較少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創造足夠的機會讓學生自我表現。這一切歸根結底是自己對于課改理念的認識不足,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不夠重視,沒有積極學習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故步自封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使得自己的課堂成為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幸在林祥華老師講座的點撥之下,開始漸漸反思自己教學的問題和需要學習的方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先考慮我的學生能從課堂上學會什么,如何設計活動讓他們把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
二、 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理解性學習,理解不僅僅是單純字面上意思的知道、了解、明白,它更強調一種深層次的思考,需要能解釋、思辨、推理、驗證和應用等更有難度的學習能力。在教學的改進中,學生是否發生深度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生的經驗與知識是否互相轉化,是否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活動,是否能通過本質與變遷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加工,是否能將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遷移和應用,是否能主動進行質疑、批判與評價。比如在《弧長與扇形面積》的教學中,若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是直接告訴學生求弧長的公式是什么,求扇形面積的公式是什么,彼此之間的關聯又是什么,然后通過機械的記憶公式以及大量的練習訓練進行鞏固。雖然這樣能夠達到讓學生記憶公式的目的,但是對學生而言,學習失去了摸索探究的過程,對于新學的公式味同嚼蠟。我們在教學之前應當先問自己,學生為什么要學這個知識,要怎樣學這個知識,學了之后有什么用?因此,對于這節課,首先,我們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研究一個幾何圖形,在幾何意義上通常要研究這個幾何圖形的相關性質和判定,研究它的周長和面積。而圓的周長和面積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學會了它的計算公式,初中學習了圓上的一部分,也就是弧,也學習了圓面的一部分,也就是扇形。同樣的要研究弧的長度和面積,可以從圓的周長和面積入手。
如圖1所示,首先設計幾種特殊情況下的弧長,180°的圓心角所對的半圓、90°圓心角所對的四分之一圓、30°圓心角所對的十二分之一圓,那么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得到l=12·2πr,l=14·2πr,l=112·2πr三種特殊情況下的弧長,那么學生由此可以感受到弧長與圓心角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系,圓心角與周角之間的比正是弧長與圓周長的比,體會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轉化關系,從而得到當圓心角是n°時,所對的弧長是l=n360·2πr=nπr180這樣的公式。如此,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上,設計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生更能深刻地理解和體會弧長公式的生成,那么就避免了直接告訴學生弧長公式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愿意去學,有信心去學,學得更深刻,理解得更到位。之后對于本節中扇形面積公式的生成,則可以類比弧長公式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遷移到探究扇形的面積公式中,從特殊到一般,順利推出扇形的面積公式s=n360·πr2=nπr2360,再由兩次的探究中尋找共同的關聯對象——圓心角,不管是弧長還是扇形面積都和圓心角有關系,那么弧長是否也可以和扇形面積之間建立聯系呢?引導學生觀察扇形面積公式與弧長公式的特點,從而發現扇形的面積公式中有弧長公式的形式 s=nπr2360=12·nπr180·r,即找到了二者之間的聯系:s=12lr。不同的研究對象,相同的研究方法,學生在這節課中不僅掌握了弧長公式和扇形面積公式,還能夠學習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感受經驗與知識之間的互相轉化,體會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應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最后,在相應練習的選擇上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選擇跟實際生活有關的情景問題,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問題。如:如圖2所示,已知一把展開的扇子的圓心角是150°,扇子的骨架AO的長是40厘米,扇面寬AB的長是30厘米,求扇面的面積(結果保留π)。這道題放在本節課再合適不過了,一是能夠應用現在所學的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二是選擇的題材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以后看到都能聯想到這節課所學的內容,也懂得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