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浪潮中,信息技術被人們提及的頻率越來越高,微課運用于教學中的比重也隨之不斷增加。微課的引入,無疑為教學注入了新的能量,其短小精簡,更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詩歌作為高中語文的重要模塊之一,知識點眾多,對學生的鑒賞能力要求較高,學生不僅要能充分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意象之美,也要提升詩歌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而將微課與詩歌鑒賞兩者有效結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學生課后的補充學習手段,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思維。
關鍵詞:微課;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運用
現階段的許多語文課堂依然延續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占主導地位,為學生講解各種理論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會太高。但是自從微課出現以后,這些問題有了明顯的改善。微課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應用各種現代信息手段將課本知識進行整合,最后以小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微課可以將內容多且復雜的課文內容歸納成較為短小而又便于理解的重點知識,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內容。因此,針對詩歌鑒賞教學,引入微課是一種非常有效且簡便的方式,因為詩歌和微課一樣,兩者都具有豐富內涵,且都屬于形式和內容相對簡約的,兩者的融合會更簡便且高效。詩歌鑒賞能力是學生學習的一項短板,而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彌補這一缺點,不斷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幫助其深刻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促進教學的深入開展。
一、 語文詩歌鑒賞課堂依托微課的重要性
(一)巧借微課,促進自主學習
微課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可以通過網上搜集資料與課本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入手,為學生設計生動的短視頻、精煉的教學方案以及有重點的練習題。學生通過查看短視頻就可以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掌握,并且還可以用做題的方式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這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而且,學生如果課上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在課下多次學習微課,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這可以為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依托微課,強化系統理解
對高中生而言,語文的學習至關重要,但是語文學科知識點比較雜,尤其是詩歌鑒賞,包含的知識點非常多,而且比較零散。如果還是應用以前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容易將內容搞混,尤其是詞義、寫作手法、表達技巧方面的內容,這對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應用微課之后,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將這些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理,可以通過思維框架圖的方式為學生講解,這樣更有助于知識的理論化、系統化,學生學起來也會有目標、有重點,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知識。
(三)運用微課,形成優質課堂
微課的使用并沒有時間限制,教師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整合出來的視頻,要有針對性地提供給學生,而且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最后設計出一種學生感興趣的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案。這些教學方案經過學生的實踐之后具備了客觀性的特點,而且語文教材內容變動也不會太大。因此,微課中的視頻資源可以多次使用,這樣既可以節約教師的時間,用來開展更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又可以幫助學生復習提升。
二、 語文詩歌鑒賞課堂應用微課的路徑分析
(一)依據詩歌特點,分解式教學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詩歌段落都比較少,內容也不多,但是其中包含的知識卻非常豐富,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重點內容,尤其是寫作背景、詞義、表達技巧等方面。教師需要將這些知識點分解開,通過各種有意思的形式設計微課視頻來講解,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和鑒賞能力。詩歌中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技巧是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在開展微課教學時,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和課文內容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這些技巧和方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微課中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講《雨巷》這首詩歌時,課前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陰雨天的街道”視頻,通過這個視頻,讓學生融入作者所營造的氣氛中。在開展微課教學時,我將這首詩歌分成幾個部分進行講解。其中包括作者介紹部分,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作品的情感;文章分析部分,在講解時帶領學生一同朗讀課文,并且指導學生斷句,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理論知識;表達情感部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描寫“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段落,結合作者所創設的雨巷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認真思考之后,都懂得了作者借助景物描寫,表達了自己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和對過往的留戀之情。
根據上述案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詩歌分為幾個部分進行講解,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把握,而且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授課模式可以發揮自己的自主性,更好地融入課堂,緊跟教師的思路。
(二)結合考試題型,技巧式教學
高中生面臨的升學壓力較大,而且詩歌鑒賞也是高考題目中分數占比較多的題型,但是很多高中生對詩歌鑒賞這個題目的答題并不好,對這樣的藝術類型的文章,學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他們對教師講的各種方法也只是有一定的認識但不會運用,
如果學生經常使用固定的套路,會導致思維得不到拓展,成績自然也不會太高。因此,為了改變這個現狀,教師在開展微課教學時,需要以高考的題型為基礎,在講解完理論知識之后,設計符合高考標準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鞏固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信心,才會對學習這類型的問題產生更多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錦瑟》這首詩時,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緊扣高考題型要求,帶領學生仔細閱讀整首詩之后,利用微課為學生講解了每句話的大意,之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不同的句子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表現手法是什么樣的?”學生在理解了詩詞大意之后,通過小組合作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了糾正和總結。在考察詩歌時,句子的表現手法是常考的一種題型,但是學生們在學習了許多方法之后不免會混淆,以至于經常出現錯誤,利用微課將這些方法分類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后,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常考題型,學生通過認真分析都體會到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