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云 王均升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科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作為一門圖文兼具的學科,地理課程教學離不開地圖。地圖能夠幫助教師直觀展示教學內容,如國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幫助學生區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特點,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地圖,對學生整體的空間知覺的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文章闡述地圖在傳統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地圖、描述地圖和繪制地圖等作用,同時結合科技發展帶來的新的地圖類型和使用模式,為初中地理學科中地圖應用提供一些新思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更多可參考的方法。
關鍵詞:地圖;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傳統初中地理課堂中,地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按照功能劃分,包括國家地理位置圖、地形圖、氣候分布圖、板塊構成圖、降水分布圖以及帶有等高線、等溫線的功能圖等;按照形態分,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凸版地圖、立體地圖(地球儀)以及地形縱剖面圖等。這些地圖雖然形態與功能各異,但都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降水分布圖,學生可以對全球各地的降水量分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時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學生能夠判斷不同季節降水的多少;利用地球儀,學生不僅可以識別各大洲所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包含的國家,同時還能夠根據地球儀上繪制的覆蓋面積的大小,對各個國家和大洲的面積有一個準確的對比和判斷。傳統地圖的使用主要包括理解認識、描述地圖以及嘗試繪制地圖等。
一、 地圖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一)讓學生初步認識和理解地圖
學習地理學科,首要的任務便是通過閱讀課本,理解重點知識,同時認識地圖。教師通過掛圖可以一邊講解,一邊讓學生觀看。借助掛圖,學生可以對圖中所描繪的知識和概念進行識別記憶。
例如,在講解中國地勢形態特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地形階梯圖,其中圖上不僅包含了中國地理三大階梯,同時還描繪出每一個階梯所包含的地形地貌,如,包括哪些山脈、平原、山地以及丘陵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課本文字描述對照地圖,就可以較快實現識記。立體地圖的作用,在于從另一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仍以地形圖為例,教師在展示掛圖的基礎上,可以選用地形縱剖面模型作為輔助。事實上,這類模型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圖定義,通過模型,學生能夠直觀感覺到不同階梯具有的海拔是不同的。假如沒有這類縱剖模型,教師則可以選用帶有不同顏色或三維地形描繪的中國地質階梯地圖。由于彩色的地圖更容易識別,因此這類地圖就要比單純的單色加數字地圖更直觀、更實用。從學生層面來看,借助地理教材配套的地圖冊,學生可以在課堂和課下更詳細的對比區分不同的地形特點。
(二)幫助學生對地圖地質特點進行描述
在讀圖和識圖基礎上,教師借助語言描述更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描述,可以對學生的狀態做出準確判斷,幫助學生提高理解的準確性,糾正其中的問題。
仍然以中國地形圖為例,學生通過對地形的認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中國地勢三大階梯,以及區分三大階梯的邊界分別為: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當然在學生描述時會存在不準確、不嚴謹的情況,這時候教師需要加以指正。又如,結合地球儀,學生描述地球的各個大洲名稱以及大洋所處位置時,首先可以用自己語言進行,之后再結合教材對自己的理解加以完善。這就是地圖在幫助學生描述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假如沒有地圖,學生只能對概念死記硬背,頭腦中根本無法形成相關的圖像,真正的理解也就無從談起。
(三)引導學生學習繪制地圖
作為地理學習的重要一環,可以手繪地圖是對地理知識真正掌握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地理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在繪圖前,教師需要先講解清楚繪制地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參考標準,如,識別圖例,以及區分圖像和實際長寬高的比例關系。
以地形等高線繪制為例,教師給出學生具體數據,并提示地形特點、山脊或山谷所在方位。明確了海拔最高點和海拔最低點所處的位置,學生方能根據要求描繪出地形圖,同時根據提示條件,標注所畫的圖層的高度數據。難度較高的則是準確描繪一些國家或者地區的輪廓,以及描繪水系的位置。如,描畫出長江流域所包含的水系圖或珠江流域水系圖。這時候不僅僅需要學生準確知道長江水系或者珠江水系都有哪些河流匯入,還應該明確各個河流所經過的省市,同時也不能忽視水系中包含的湖泊等,這時候地圖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繪制提供借鑒和參考,借助地圖引導學生學習手繪地圖,要比單純依靠理論知識憑空想象更為便捷。
二、 地圖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新的應用探究
隨著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地圖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和更新。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3D軟件模擬技術的進步,許多的平面地圖通過專業地球模擬軟件,形成了具有立體空間感的三維地圖。如,在交通領域,人們從原來出行必帶紙質地圖,到現在可以用手機或者導航儀,隨時查閱地圖。同時,導航軟件不僅可以展示行車路線圖,還可以隨時關注和查詢路況信息、關注擁堵情況,甚至可以隨時幫助人們選擇最佳行車路線。在初中地理教學領域,新技術地圖也逐步進入課堂,成為地理教學的得力工具和助手。
(一)三維虛擬地圖代替地球儀,幫助教師展示動態地球變化
在傳統課堂中,地球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地球儀也有其使用局限性。例如,地球儀能夠展示地球各地區位置,以及地球經緯度,但教師在講解晝夜變化、季節變化以及太陽直射點變化時,地球儀作用不大,需要配合其他連環掛圖來完成。借助三維虛擬地圖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三維虛擬地圖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增設或者刪減不同的內容。如,講解太陽系各大恒星之間關系時,可以借助虛擬太陽系地圖,直觀展示每一個恒星之間位置的關系和體積大小。這樣能夠讓原本非常模糊抽象的定義通過虛擬模型展示出來;在講解地球各大洲、各大板塊的位置時,利用三維虛擬地圖,配合多媒體教學設備——可觸控的大屏幕黑板,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大屏幕上隨心所欲地旋轉虛擬地球模型,并且可以放大或者縮小。放大后,教師可以通過點擊和用多媒體設備中的在線標注筆,對一些重要地理概念進行圈畫和標注。這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加方便、直觀,學生也可以身臨其境,上臺進行實際操作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