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妮 常健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初高中教材的調整,使幾何在教材內容、課程方案、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再加上學生在初升高時會面臨種種問題,不能很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因此,幾何的學習成為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大重難點。本文將從教師的角度,對初高中幾何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初高中幾何教學銜接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幾何教學;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0-0065-02
引 言
幾何是中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幾何內容抽象、邏輯嚴謹且應用廣泛,學生對初中教材中空間與圖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掌握程度,會影響到對高中幾何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解決好初高中幾何教學的銜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高中幾何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基本的指導,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和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理念與課程內容之間的橋梁,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jù)。因此,教材的編寫不僅要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還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而達到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初中幾何知識大多貼近生活,且教材中的幾何概念敘述得比較簡單,語言通俗易懂,側重于對幾何的感性認識,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開展觀察、思考、體驗等活動來學習幾何知識,因此,學生通常很容易理解。然而,高中的幾何知識相對比較抽象,與現(xiàn)實生活沒有充分的聯(lián)系,趣味性不強,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僵化,缺乏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力;同時,高中教材側重于對幾何的理性認識,要求學生對幾何概念既能理解又會推理,這便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跳躍感,并對幾何學習產(chǎn)生畏懼心理。
(二)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由于初中幾何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不高,一些學生對幾何的學習不太重視,對幾何部分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掌握得不夠扎實。而高中階段的幾何學習與初中相比難度增大,特別是陌生的數(shù)學語言學習,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更是難度增加,導致其在后期的學習中面臨重重困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幾何學習缺乏自信,甚至對幾何學習失去興趣。另一方面,高中幾何具有邏輯性與抽象性的特點,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使學生在學習高中幾何時感到吃力,外加高中生學習的科目較多且難度增加,每天的功課量也非常多,導致學生的學業(yè)任務比較繁重,使其產(chǎn)生害怕學習的恐慌心理。學生長時間面對這樣的學習高壓,會影響后期的幾何學習,甚至對整個數(shù)學的學習都喪失學習興趣[1]。
(三)教師存在的問題
如今,部分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取決于教師所帶學生的升學率,導致一些教師開展教學的目標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即不再重視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及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是側重于對中考的考點分析,一味按照中考考點進行教學,這樣沒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只會導致學生對幾何知識掌握得不扎實,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想,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當然,教師的上課習慣也會影響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高中教師都是從高一至高三輪轉教學,高年級學生對高中的學習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在給他們授課時語速會變快,再次開展高一的教學時,難免把握不好授課時的語速,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
二、初高中幾何教學銜接中教師采取的措施
(一)教師應做好初高中幾何知識點的銜接
初高中幾何部分的教材內容有著比較大的差異,高中的幾何內容更廣泛、更抽象。尤其是高一的幾何學習,對立體幾何的認識及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判定都需要學生建立空間感,對立體幾何進行想象;同時,高中數(shù)學的部分幾何知識要求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描述和論證。因此,在高中數(shù)學幾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初中幾何知識,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高中幾何知識。高中教師要熟知初高中的幾何知識及教學要求,使用復習導入法講授高中幾何的新內容,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中。換句話說,高中數(shù)學內容都是在初中數(shù)學內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所以,高中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應注意帶領學生復習舊知識,做好初高中幾何知識的銜接。
(二)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習題訓練
練習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內化和鞏固的過程。通過練習,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做出相應的評價。隨堂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完新知識后及時進行鞏固,并加深記憶,還有利于教師快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但課堂內的練習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給出的練習題應具有代表性,以便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后的練習題設計,教師要緊扣教學要求,凸顯出重難點;習題要由易到難,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的習題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認圖、畫圖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幾何學習中,學生需要熟記幾何定理,但多數(shù)幾何定理都是用陌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這與初中的幾何學習相比,既枯燥又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認圖、畫圖能力的培養(yǎng),加深學生對幾何定理的理解。
例如,對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理”“角平分線定理”,部分學生并未完全理解,只是一味地進行機械式記憶。加上兩個定理的學習較集中,對于未真正理解定理的學生來說,很容易混淆。在教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理”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畫圖:作一條線段AB,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為直線a,交點為O,在直線a上任取一點C,且點C不與點O重合,連接AC和BC,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定理中的“SAS”證明AC=BC(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