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宏
[摘 要] 為把生產材料的消耗管理深入業務基層,保證各部門數據口徑一致和可復核,文章結合投入產出原理,設計了適用于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材料投入產出模型,其既可直觀判斷其平衡性,又能準確反映材料消耗考核指標。為保證投入產出模型更加有效,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無形損耗率判斷標準。
[關鍵詞] 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平衡;材料消耗;考核
中圖分類號: F3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12-0081-03
投入產出方法論主要運用于政府部門的宏觀經濟預測、統計和分析,在微觀管理層面,適用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具體案例和管理模式并不多。例如,企業成本核算中的材料管理,每道生產步驟的材料投入、產出都存在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通過分步驟設計,建立材料投入產出平衡模型,將材料核算深入基層并進行管理,同時保持生產統計、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既可為生產材料的消耗分析、考核提供準確數據支撐,也可為企業加強業財融合,提高成本精細化管理提供重要途徑。
(一)控制原材料生產消耗十分關鍵。對于產品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較高的企業,控制原材料廢品率、提高產品成材率,是降低生產成本、決定企業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
(二)直觀反映原材料生產管理效果。對于生產車間而言,原材料生產消耗的數量是可控的,而采購成本(材料采購價格)則不由其控制。因此,生產車間需要關注的是原材料數量消耗指標,而不是金額成本。
(三)確保不同部門計算結果一致。生產車間、財務部門基于投入產出平衡模型,填制同一份材料投入產出表單,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做到計算口徑一致,避免“自說自話”,出現統計、財務數據“打架”現象。
材料投入產出模型基于原理:投入數量=產出數量。在理論上,因機器生產而導致的材料無形損耗,也作為產出的組成部分。材料投入產出模型如下:
在企業成本核算中,材料投入產出模型運用于“一式一表” ,即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材料投入產出平衡表。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是產出模型的具體解釋和基本要求,材料投入產出平衡表是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的具體運用形式。
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為:原材料+輔助材料+在制品=產成品+半成品+廢品+無形損耗
(一)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左邊為投入、右邊為產出。產出部分包括:一是為了保證公式兩邊平衡的無形損耗;二是通過顯性化無形損耗這一指標,計算其占投入總量的百分比(即無形損耗率),便于直觀判斷材料投入、產出情況的總體合理性。
(二)所有計量單位必須統一,不同計量單位應換算為同一單位。如:通過實際稱重、理論計算等方法,將以長度單位計量的產品或材料換算為重量單位。
(三)生產車間期末在制品全部換算為相應原材料,亦即假設期末在制品為零。因為連續生產而備料,生產車間期末總會存在一定數量在制品;將期末在制品按其材料凈定額(即直接構成產品實體的單位標準材料數量)換算為原材料形態(期初在制品也是如此),換算出來的原材料不作為期末產出,而是從當期材料投入數量中減去。正因為如此,在平衡式中,投入部分包括在制品,而產出部分不包括在制品。
(四)生產統計、會計核算遵循相同的核算(統計)期間和計算方法
1.材料投入:是指某一生產步驟在規定期間內實際消耗的各種材料之和。各種材料不僅包括直接從倉庫領入的原材料、輔助材料,還包括從倉庫或上一步驟領入的半成品、本步驟期初庫存的在制品等。實際消耗是指直接構成產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廢品,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無形損耗的那些材料數量。
2.產成品、半成品、廢品:均須在規定期間內經過倉庫辦理入庫證明。產成品因特殊原因在期末仍未辦理入庫手續時,一般作為在制品處理。半成品若用于連續生產且不需經過倉庫辦理入庫手續的,則需得到下一步驟的確認。
3.無形損耗: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有的材料損失數量,如磨損、燒損、洗損等。
假定某生產步驟以原材料1、原材料2和輔助材料1加工產品。基于材料投入產出平衡式的要求,設計并填制材料投入產出平衡表,(計量單位:噸),如表1所示。
(一)平衡表填寫要求與邏輯
1.平衡表序號1-5為材料投入部分,各項數據邏輯關系為:本期投入=期初結存+本期領入-期末結存。各項數據填寫要求為:
期初結存:依據上一期的期末結存數量填入。
本期領入:依據倉庫領料單或上一步驟轉入的數量匯總填入。
期末結存:依據賬面結余數量,并經盤點確認后填入。若每期末對原材料、輔料進行退庫管理的,應直接沖減本期領入數量,則原材料、輔料期末結存數量為零。
本期投入:先確定期初結存、本期領入、期末結存數量,最后由公式自動計算生成。
2.平衡表序號6-9為材料產出部分,各項數據邏輯關系為:產成品+半成品+廢品+無形損耗=投入總量,亦即:無形損耗=投入總量-產成品-半成品-廢品。
產成品、半成品、廢品:分別依據倉庫入庫數量匯總填入。半成品若不需辦理倉庫入庫手續,則應按下一步驟確認的數量填入,否則應視為在制品處理。
無形損耗:先確定投入總量和產成品、半成品、廢品數量,最后由公式自動計算生成。
(二)平衡表的作用與意義
1.將材料核算引向基層管理,促進企業管理業財融合
平衡表由生產、財務部門分別填寫,也可由生產部門填寫,財務部門提供專業指導并負責復核各項數據。雖然復核工作一般集中在期末軋賬時點,但因涉及生產、倉庫、采購、銷售等部門,實際上打通了財務、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引導業務部門加強橫向溝通和縱向管理,促進業財日常管理融合。財務部門復核數據的具體要求:
(1)材料期初結存數量:依據財務部門會計賬套(或成本計算單)中對應的上一期期末結存數進行復核,也可同時參照生產部門上一期平衡表、倉庫明細臺賬等進行復核。
(2)材料本期領入數量:依據財務部門會計賬套記錄復核,也可依據倉庫領用單和明細臺賬進行復核,必要時還應結合供應部門采購明細臺賬等鉤稽復核。
(3)材料期末結存數量:期末結存數量的確定是實際工作中管理重點、難點,若材料投入產出不平衡,一般都是因為期末結存數量不準確。原材料等物資從倉庫領出后,在生產活動現場不斷流轉變化,處于“不受控”狀態,造成統計跟蹤難度加大。因此,財務部門對于期末結存數量的復核,一般都是在生產部門在制品臺賬基礎上,結合期末抽盤情況進行復核。期末組織對生產部門在制品進行全盤的,財務部門應當依據盤點結果復核材料結存數量。
(4)材料本期投入數量:檢查公式是否設置為期初結存+本期領入-期末結存即可。
(5)產成品、半成品、廢品數量:依據倉庫開具的入庫單和物資臺賬、銷售部門發貨臺賬等進行鉤稽復核。
(6)無形損耗數量:檢查公式是否設置為投入總量-產成品-半成品-廢品即可。
2.便于判斷投入產出是否平衡,提高成本核算準確性
由于無形損耗是以公式計算的“倒扎數”,因此從表面上看,任何情況下材料投入產出都是平衡的。材料投入產出是否真正平衡,必須以平衡表中序號10無形損耗率是否符合正常水平來進行判斷:
無形損耗率=無形損耗數量/材料投入總量×100%
=17.067/1300.345×100%=1.31%
在生產管理成熟和穩定情況下,管理人員應當掌握產品在每一生產步驟的正常無形損耗水平。如平衡表中,產成品合理無形損耗率為1.20%,結合環境、換班停機等因素影響,其變動幅度為(-0.10%,0.25%),則無形損耗率正常范圍為(1.10%,1.45%)。平衡表序號10無形損耗率計算結果處于正常值范圍,可據此判定本表投入產出是平衡的。若實際無形損耗率超出正常范圍值,即便當期未能找到問題根源,也必然警示相關部門加強今后日常管理工作。
確保材料投入產出平衡是企業成本核算真實性、準確性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一方面,每一期材料投入產出達到平衡,不僅表明生產部門期末結存的原材料、在制品等數量正確,也反映倉庫出庫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及入庫的產成品、廢品等數量準確,從而在整體上保證企業存貨賬實相符;另一方面,材料投入、產出多少,是否平衡,也是財務部門組織成本核算最艱巨、最基本任務,只要確定了材料投入產出數量,再計算材料成本就極簡單:材料成本=數量×不含稅價格,而不含稅價格只需依據賬面登記匯總的材料數量金額式明細賬計算得到。
3.直觀展現材料消耗利用指標,有力支撐考核管理
平衡表的材料利用和消耗指標除序號10無形損耗率外,還包括:
序號11綜合成材率=(產成品+半成品)數量/材料投入總量×100%
=(1145.550+77.410)/1300.345×100%=94.05%
序號12廢品率=廢品數量/材料投入總量×100%
=60.318/1300.345×100%=4.64%
產品綜合成材率、廢品率不僅能夠衡量企業設備、技術裝備水平,也是反映企業向內挖潛、降本增效的重要指標,廣泛運用于生產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在平衡表中,這些指標無須手工計算,均通過公式設置自動生成,同時將相關基礎數據一并展現,使閱讀者感覺直觀、清晰、簡單。
平衡表源于業務基層,由生產部門直接填寫,財務部門組織復核,相關部門統計數據印證相符。因此,產品成材率、廢品率、無形損耗率等評價指標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公開,減少和消除不同部門之間扯皮低效現象,可為績效考核提供準確數據,為生產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一)產品公差對無形損耗率的影響
在平衡表中,無形損耗率是判斷材料投入產出是否平衡的唯一指標。由于存在產品公差及其實際控制,這些差異都將包含在無形損耗中并難以區分,從而使無形損耗率這一指標的計算結果變化增大,甚至影響對材料投入產出平衡的正確判斷。
所謂產品公差是指按照尺寸公差交貨,如果公差正、負值范圍符合國家或行業等標準,則可認為產品尺寸精度滿足交貨要求;而公差實際控制是指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雖然工藝上要求執行一定公差標準,但由于設備、工具等精度調整不符合要求,或生產組織管理不善而產出的人為偏差。無論是標準產品還是非標產品,企業都應當制定和執行一套相對固定的產品標準材料凈定額。
如平衡表中產成品長度為2050公里,由材料1和材料2構成,假設材料1凈定額為358±3公斤/公里,材料2凈定額為200±1公斤/公里,則全部產成品重量公差為:±(3+1)*2050=±8.200噸,對無形損耗率影響為±8.2/1300.345=±0.63%,則無形損耗率合理范圍應為(1.10%-0.63%=0.47%,1.45%+0.63%=2.08%)。若忽視平衡表中產成品公差的客觀存在,而仍然按照“無形損耗率正常范圍為(1.10%,1.45%)”條件進行判斷,極可能得出材料投入產出不平衡的錯誤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無形損耗計算中包含了產品公差,無形損耗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無形損耗。但是即便如此,它并不影響對材料投入產出是否平衡的正確判斷。
(二)對公差影響的控制
為了減小和消除產品公差對投入產出平衡判斷的影響,企業應當科學設置損耗率的變動范圍。一般而言,材料凈定額分為全國統一定額、行業統一定額、地區統一定額、企業定額等,這些定額均規定了正負公差范圍。只要選擇了某種定額標準,企業就應該在一段期間內持續執行(在設備配套、生產工藝及操作水平相對穩定前提下),并在材料投入產出計算中考慮加入公差影響因素。如平衡表中全部產成品重量公差±8.200噸,則應對無形損耗率正常值修正為(0.47%,2.08%),凡實際計算結果處于本區間的,均應判定為當期材料投入產出的結果平衡,而計算結果偏離本區間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數據統計錯誤。
同時,企業還應當根據當前設備、工藝及操作管理水平提升情況,對生產工藝執行標準做精準修訂和嚴格要求。如將公差管理導向負公差,既可進一步縮小無形損耗率判斷區間,識別人為因素導致的材料投入產出不平衡的現象,又可在產品尺寸精度滿足交貨要求前提下,減少材料數量消耗,提高產品成材率和生產效益。